七月的北京,暑气蒸腾。蝉鸣在四合院的槐树上嘶哑地叫着,阳光把青石板路面晒得滚烫。张彬从清华大学图书馆走出来,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他手里拿着两本厚实的俄文技术书籍,这是他用学校介绍信从外文书店内部渠道借阅的。
最近几周,他在完成课业和李教授项目之余,开始系统地学习俄语。【基础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让他掌握了更高效的语言学习方法,而【数值计算方法基础】锻炼出的逻辑思维,帮助他快速理解俄语复杂的语法结构。他清楚,要想接触更前沿的科技资料,掌握这门外语是必不可少的钥匙,尤其是某些可能通过特殊渠道流入的文献。
“签到。”走在林荫道上,他在心中默念。
【叮!签到成功!恭喜宿主获得:工业级氧化铝粉末(5公斤),高纯度石墨粉(2公斤)】
意识扫过【无限空间】,角落里多了两袋密封良好的材料。氧化铝,石墨。这两样东西,与他之前获得的【特种耐高温涂料基础配方】以及正在思考的燃料问题,隐隐产生了联系。氧化铝是耐高温陶瓷的重要组分,石墨则与某些固体燃料或耐高温部件相关。系统似乎在引导他,朝着材料应用的方向一步步走去。
回到宿舍,闷热的环境让人难以静心。他想起在图书馆翻阅一些苏联工业期刊时,看到过关于简易通风设备的设计图。一个念头冒了出来。
他打开自己的工具柜,取出之前制作太阳能热水器模型时剩下的一些零配件:2个小型电机,几块裁剪好的薄铁皮,一些电线,还有从旧货市场淘换来的一个台式台灯底座。结合【精密机械工程学】和【工业设计基础手册】的知识,他动手改造起来。
用铁皮卷制叶片,计算并调整动平衡,将电机固定在台灯底座上,连接电路和开关。动作麻利,步骤清晰。不到两个小时,一台简易的台式电风扇在他手中成型。接通电源,叶片平稳地旋转起来,带起一股清凉的气流。
他如法炮制,又做了一台。傍晚回家时,他将其中一台风扇放到了宿舍书桌上,另一台则用布包好,带回了四合院。
“妈,爸,姐,试试这个。”张彬将风扇放在家里的八仙桌上,接通电源。
扇叶转动,凉风习习,顿时驱散了屋内的闷热。小外甥好奇地伸手想去摸旋转的叶片,被张彬姐姐一把拉住。
“彬子,这是你做的?”张母惊讶地看着这稀罕物件,用手感受着风量,“这可比扇扇子省力多了。”
“嗯,天太热,做着试试。”张彬语气平淡,“放家里用吧,我宿舍还有一台。”
姐姐看着弟弟,眼里满是骄傲:“我们彬子真是巧手,啥都会做。”连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微微点了点头,目光在风扇上停留了片刻。
这台简陋的风扇,为闷热的夏日夜晚带来了一丝实实在在的舒适。看着家人享受这份清凉,张彬觉得这点小小的劳动很值得。
夜深人静时,他再次坐在书桌前。目光落在俄语教材和那几本借来的技术书上,但脑海里盘旋的,却是更敏感的东西——【火箭推进原理】中关于燃料的基础知识,特别是某些高能燃料的稳定剂、氧化剂配比原则,以及储存、运输中必须注意的关键安全规范。
他知道,直接触碰燃料配方是极其危险的,尤其是在这个年代。但一些基础的安全知识和优化方向,或许能以更隐蔽的方式递出去,避免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间接推动相关领域的认知。
他拿出信纸,再次运用【安全保密守则】里的技巧,字迹模仿印刷体,措辞极其谨慎。他摘录了部分关于某些化工原料混合危险性、纯化重要性以及基础燃烧效率影响因素的通用性论述,完全规避了具体配方和直接应用指向,将其包装成“整理国外过期科普文献及工业安全手册的心得”,重点强调其“潜在工业安全价值”。
第二天,他通过另一个远离学校和住所的邮筒,将这封匿名信寄往一家主要从事基础化工研究的机构。
他以为这次会更加隐秘。然而,他低估了某些领域敏感的神经。这封信件中提及的某些关键概念,尽管经过了层层淡化,依然触及了那个特殊领域边缘的认知。信件很快被例行筛查人员注意到,并迅速上报。
“……涉及内容具有一定专业性,且来源匿名,建议核查。”一份简单的报告被放在了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办公桌上。与前次高速摄影建议的宏观战略性不同,这次的内容更具体,更贴近实际应用层面,虽然依旧模糊,但引起了安全部门更深度的关注。追查的指令,在更严格的保密层级下悄然下达。
张彬对此尚无察觉。他正在宿舍里,一边听着自制风扇的嗡嗡声,一边对着俄语教材,默记着复杂的变格规则。窗外的夏夜星空浩瀚,他并不知道,自己投出的那颗小石子,已在平静的水面下,引发了怎样的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