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孺子路古井,日头已经升高,夏末的阳光开始展现出它的威力,炙烤着南昌老城的青石板路,空气里弥漫着升温的尘土和食物混合的气味。我找了个树荫下的长椅坐下,假装休息,实则再次掏出了手机。
目标明确:滕王阁附属建筑,奇异刻痕。
但如何接近,是个问题。
滕王阁作为闻名遐迩的5A级景区,主阁区域管理严格,游客如织,想要悄无声息地潜入其附属建筑的地下室,简直是天方夜谭。更何况,我对那所谓的“附属建筑”具体是哪一个、位置在哪里都一无所知。
我再次点开之前存下的那张文史爱好者群聊的截图。里面的描述非常模糊:“整修滕王阁附属某处古建筑的地下室”、“明代青砖”、“奇异刻痕”、“专家也没看出所以然”。
“某处”、“附属古建筑”……这些词意味着它可能并非紧邻主阁,甚至可能不在核心景区范围内,而是散落在周边区域、同样属于滕王阁古建筑群保护体系的某座老房子。
我需要更精确的信息。
我尝试在搜索引擎和本地论坛里用更具体的关键词组合搜索:“滕王阁 整修 地下室 刻痕”、“明代青砖 滕王阁 发现”。结果大多是一些官方的景区新闻或旅游攻略,毫无价值。
看来,常规的网络搜索很难获得这种偏门的小道消息。
我想起了书院老者。他那些信应该还没那么快有回音。远水解不了近渴。
难道要我去景区门口逮个老导游或者工作人员打听?“您好,请问你们哪个地下室最近挖出了奇怪刻痕?”——这无异于直接告诉可能存在的监视者,我对这东西感兴趣。
不行,太冒失了。
我皱紧眉头,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膝盖。记者生涯中那种“挖地三尺”找线索的劲头又上来了。一定还有别的办法。
忽然,我灵光一闪。
那些文史爱好者!消息既然是从那个小群里流传出来的,必然有源头。如果能找到那个群的成员,或者类似圈子里的人……
我再次仔细审视那张聊天截图。截图边缘露出了群名的一角:【豫章拾古】。一个典型的本地文史爱好者群组。
我立刻尝试在几个主要的社交平台搜索这个群名。很快,在一个相对小众的、以传统文化和历史地理讨论为主的论坛里,我找到了一个同名的版块!
点进去,版面冷清,帖子不多,最新回复大多是几天甚至几周前的。成员似乎都是些真正的爱好者,讨论的内容从赣派建筑雀替的演变到海昏侯墓出土漆器的纹样,十分专业。
我快速浏览着帖子,寻找可能相关的信息或者活跃的、看起来像知情者的用户。
终于,在一个讨论南昌明代城墙砖铭文的帖子下面,我看到一个Id叫【洪都散人】的用户,在回复别人时随口提了一句:“铭文研究确实有意思,可惜不像上次老傅他们在那批滕王阁配套庑房拆下来的明砖上发现的那些‘鬼画符’,根本无从考据。”
庑房!
配套庑房!
这是一个比“附属建筑”更具体的词!通常指主体建筑旁边,供仆役居住或存放物品的附属房屋。
我立刻点进【洪都散人】的主页。他的动态不多,大多是转发一些历史文章,偶尔会发几张自己拍摄的南昌老巷照片,看起来像个有点年纪的本地通。
就是他了!
我深吸一口气,注册了一个新账号,取了个不起眼的昵称,然后小心翼翼地给他发了一条私信:
“洪都散人先生您好,冒昧打扰。我在一篇学术资料上看到提及,滕王阁景区近期整修时,在某庑房地下室发现了一批带有奇异刻痕的明代城砖,学者们均感困惑。本人对此类未解之谜极感兴趣,不知您是否知晓更多细节?比如具体是哪一座庑房?刻痕是否有拓片或照片?万分感谢!”
我的语气尽量模仿成一个严谨的学术爱好者,希望能引起他的兴趣而非警惕。
发出私信后,便是焦灼的等待。我不确定对方是否会查看私信,甚至是否会理会一个陌生人的询问。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我坐在长椅上,感觉自己像个等待线人回应的卧底。
就在我几乎要放弃,准备另想他法时,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
【洪都散人】回复了!
“哦?你也对这个感兴趣?”他的回复带着一种遇到同好的惊讶,“消息传得还挺快。是北庑房,就是主阁西北边那个现在当景区办公仓库用的老院子。砖头是拆东墙时发现的,现在应该还堆在院子角落吧。照片我好像在哪存过一张,模糊得很,我找找看。”
北庑房!景区办公仓库!
照片!
我的心跳瞬间加速!有门!
我赶紧回复:“太感谢您了!如果能看一下照片就再好不过了!学术研究,急需一点直观材料。”
几分钟后,对方发来一张明显是用手机翻拍的、有些模糊的照片。照片背景杂乱,像是堆满建材的角落,焦点对准了一块深色的古砖,砖面上确实刻着一些东西。
那不是任何已知的文字,也并非装饰图案。它是由一系列极其复杂的、充满几何感的点、线和螺旋构成,排列方式看似杂乱,却又隐隐蕴含着某种难以言喻的规律性和流动性。看久了,甚至让人觉得有些头晕目眩。
这刻痕……我从未见过!但它散发出的那种古老、神秘、甚至有点“非人”的气息,透过模糊的照片都能感受到一丝。
“怎么样,看不懂吧?”【洪都散人】又发来消息,“老傅他们请教了好几个专家,都说没见过。有人说像道家符箓的变体,有人说像失传的少数民族文字,甚至还有人开玩笑说是外星人留下的。哈哈。”
“确实非常奇特……感谢您分享!”我强压激动,继续套话,“不知道那处地下室现在还能进去看吗?”
“够呛咯。砖头都起出来了,地下室估计也填的差不多了吧?而且那边现在是办公区,不对外开放的。你得有里面的人带才行。”
果然有出入限制。
又旁敲侧击地聊了几句,表达感谢后,我结束了对话。不能再问了,再问就该引起怀疑了。
信息已经足够关键!
地点: 滕王阁主阁西北侧,北庑房(现景区仓库\/办公区)。
目标: 堆放在院角的刻痕明砖(可能),或已被回填的地下室原址。
障碍: 非开放区域,需要进入许可或另寻他径。
公开进入显然不可能。剩下的选择不多:要么设法混进去(冒充工作人员、维修工等),要么……夜间潜入。
混进去需要准备道具和身份伪装,对我现在的情况来说难度太高,且容易留下痕迹。夜间潜入风险同样巨大,但或许更隐蔽。
我查看了一下手机地图,定位滕王阁北庑房的大致位置。它位于景区边缘,靠近街道,并非完全封闭的园区内部,这或许意味着其外围安保不会像主阁那么严密。
或许……可以等到夜深人静时,从外部寻找机会靠近观察?至少先确认一下那院子的情况,看看那些刻痕砖是否真的堆放在角落,以及有无监控探头等设施。
打定主意,我决定白天先养精蓄锐,晚上再行动。
我在附近找了家小网吧,包了个最角落的隔间,趴在桌子上勉强补觉。环境嘈杂空气污浊,但至少比旅馆便宜,也更不引人注意。
半睡半醒间,脑海中反复浮现出那张刻痕的照片。那些点、线、螺旋仿佛活了过来,在我意识的深海里缓慢旋转、组合,试图向我传递某种信息,却又隔着一层无法穿透的浓雾。
它们和绳金塔的地底嗡鸣有关吗?
和古井的水脉流失有关吗?
它们是在记录?是在封印?还是在……引导?
一切的答案,或许都藏在那个夜晚的北庑房院落之中。
当夜幕再次降临南昌城时,我睁开了眼睛,眼神疲惫却坚定。
检查了一下背包里的少量“装备”——手机、小手电、一点现金和那本小册子。又将天字盒和水晶在贴身内袋里放好。
然后,我起身,再次融入了夜色,朝着赣江之畔,那座千古名楼的方向走去。
今夜的目标:滕王阁,北庑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