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米修斯” 材料分析实验室的凌晨,只有原子力显微镜的嗡鸣在空旷的房间里回荡。淡蓝色的激光束扫过 c-19 晶体样品表面,屏幕上跳出一组极微弱的波形图 —— 频率 2.3hz 的谐振波,振幅仅 0.001μm,若不是实验室新换的 “量子级振动传感器”,这道几乎与环境噪音融为一体的波动,恐怕永远不会被发现。
“这不是机械振动,是材料本身发出的‘声音’。” 海伦娜盯着屏幕,指尖划过波形图的峰值,她的白大褂上还别着昨天刚打印的《c-19 晶体生物影响初步报告》,首页用红色字体标注着 “紧急预警:特定高频电流下存在未知谐振波,可能作用于人类大脑皮层”。
陈序接过报告,纸张边缘因海伦娜反复翻阅而微微卷曲。报告里的实验数据触目惊心:当 c-19 晶体通入 1.2Ghz 的高频电流(超导武器储能、电网瞬时调控时的典型电流)时,会释放频率 1.8-2.5hz 的极低频谐振波,该频段恰好覆盖人类大脑 “θ 波” 范围(与睡眠、记忆、情绪调节相关);进一步测试显示,5%-8% 的 “神经敏感者”(大脑前额叶皮层神经元密度较高人群),在持续接触该谐振波后,脑电波会出现 “同步波动”,表现为睡眠中频繁出现重复梦境。
“最早发现异常的是洛克希德的超导武器研发工程师。” 海伦娜调出一份《工程师健康监测记录》,记录者是洛克希德的首席结构工程师马克,他在报告里写道:“连续接触超导线圈(通入 1.2Ghz 电流)两周后,开始做同样的梦 —— 白色的无限空间里,飘着无数淡蓝色的丝线,丝线末端连着模糊的人影,有人在耳边低语,听不懂内容,却觉得很熟悉,像某种召唤。”
更诡异的是,记录里还有另外三位工程师的相似描述:来自东京大学超导实验室的佐藤,梦见 “自己站在淡蓝色的晶体森林里,每棵‘树’都在震动,发出嗡嗡的声音,震动传到脚底,顺着脊椎爬进大脑”;来自德国马普学会的埃里希,则提到 “梦境里有个巨大的白色圆盘,圆盘上刻着 c-19 晶体的原子结构,圆盘转动时,有声音说‘再靠近一点’,醒来后头痛欲裂”。
“四个不同国家、没有交集的工程师,做了核心元素高度重合的梦。” 陈序的指尖停在 “淡蓝色丝线”“白色空间”“震动声音” 这些关键词上,这些描述与实验室里谐振波的可视化图像(淡蓝色波形、白色背景下的振动曲线)惊人地相似,“不是巧合,是谐振波在他们大脑里‘刻’下了这些画面 —— 材料在通过梦境,向人类传递某种信息,或者说,是材料的振动,扭曲了他们的梦境。”
解密器突然震动,叶晴的潜伏者发来一段马克工程师的梦境录音 —— 是他在睡眠中用录音笔偶然记录的,音频里没有清晰的话语,只有持续的、类似蜂鸣的低频声音,背景里隐约有 “沙沙” 的响动,像丝线摩擦的声音。海伦娜将这段音频导入 “谐振波分析软件”,屏幕上立刻显示:音频的核心频率 2.1hz,与 c-19 晶体在 1.2Ghz 电流下释放的谐振波频率完全一致。
“这不是‘低语’,是‘干扰’。” 海伦娜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她调出大脑扫描图:接触过谐振波的敏感者,其颞叶(负责听觉处理、记忆形成)的血氧浓度比普通人高 12%,前额叶皮层(负责决策、情绪)的神经元放电频率出现 “异常同步”——“就像很多台收音机同时调到一个频道,这些工程师的大脑,被材料的谐振波‘调成’了同一个频率,所以才会做相似的梦。”
霍兰德的视频通话突然接入,他的背景是洛克希德的武器测试场,远处能看到超导电磁炮的炮管,他的语气带着明显的不耐烦:“这种‘梦境异常’会不会影响武器研发进度?我们的工程师已经出现请假潮,马克说‘不敢再靠近超导线圈,一看到淡蓝色就想起梦里的丝线’—— 你们能不能先解决谐振波的问题,别让这些‘小毛病’耽误大事!”
“小毛病?” 陈序猛地提高音量,指着报告里的 “长期影响未知” 字样,“我们还不知道这种谐振波会不会导致更严重的神经损伤 —— 是记忆力衰退?还是情绪失控?甚至是集体意识干扰?你只关心武器进度,却不管工程师的大脑正在被材料‘改写’!”
霍兰德被噎得语塞,沉默几秒后,他抛出更现实的问题:“现在全球有超过 5000 名工程师在接触超导核心部件,其中至少 250 人是敏感者,要是他们都罢工,超导武器、电网项目全得停 —— 你们必须在一周内拿出解决方案,要么屏蔽谐振波,要么筛选掉敏感者,没有第三种选择。”
通话结束后,实验室陷入短暂的沉默。原子力显微镜仍在扫描晶体,屏幕上的淡蓝色波形缓慢跳动,像材料在持续 “呼吸”。陈序突然想起自己三天前的一个模糊梦境:他站在一片麦田里,麦穗都是淡蓝色的,林溪站在麦田中央,向他伸手,却不说一句话,只有风吹过麦穗的 “嗡嗡” 声 —— 当时他以为是思念妹妹的正常梦境,现在想来,或许是他上周在实验室接触通入高频电流的 c-19 样品时,也被谐振波影响了,只是症状较轻。
“屏蔽谐振波的方法有两种。” 海伦娜突然开口,她调出材料结构图,“一是在超导线圈外包裹‘电磁屏蔽层’,用镍铁合金阻断谐振波传播,但会增加设备重量 30%,影响超导武器的机动性和电网设备的小型化;二是调整电流频率,避开 1.2Ghz 这个‘危险频段’,但会导致超导性能下降 15%,比如电磁炮的射程缩短至 400 公里,电网的调控效率降低。”
两种方案都有代价,就像之前的每一次技术安全调整 —— 要安全,就得牺牲性能;要进度,就得承担风险。陈序看着屏幕上工程师的梦境描述,又想起自己梦里的淡蓝色麦田,突然意识到:这 “材料的低语”,或许是技术给人类的又一次警告 —— 它在提醒人类,不要只顾着压榨技术的性能,却忽视了它对生命的隐秘影响;不要把材料当成冰冷的工具,却忘了它可能带着人类尚未理解的 “意志”。
“先启动‘敏感者筛查’,给所有接触超导核心部件的人做脑电波测试,确定敏感者名单,暂时调离高频电流操作岗位。” 陈序做出决定,他打开《技术安全锁方案》,在 “生物安全” 章节添加条款:“所有超导设备必须加装‘谐振波监测模块’,当检测到 2.0-2.3hz 频段波动时,自动降低电流频率至安全范围;长期接触者需每月进行脑电波和神经功能检查,建立健康档案。”
海伦娜立刻联系全球超导实验室,推动筛查工作;叶晴则协调 “天平” 的医疗团队,准备神经功能检查方案;就连霍兰德,也在权衡利弊后,同意暂停洛克希德的部分武器测试,优先配合筛查 —— 他知道,要是工程师集体出问题,再先进的武器也没人能造。
实验室的晨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 c-19 晶体样品上,淡蓝色的微光与晨光交织,像材料在无声地 “低语”。陈序拿起样品,放在显微镜下,看着那些排列整齐的原子,突然觉得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结构,而是像有生命的个体,在用自己的方式与人类对话 —— 只是这对话,现在还充满了未知与危险。
距离全球敏感者筛查完成还有 7 天,距离谐振波屏蔽层的首批测试还有 10 天,距离陈序再次梦见淡蓝色麦田还有多久,没人知道。但他清楚,这 “材料的低语” 不会停止,只要人类还在使用 c-19 晶体,只要还在追求更高的技术性能,这种隐秘的风险就会一直存在 —— 而他能做的,就是带着敬畏之心,一步步揭开它的秘密,为每一个可能被影响的生命,筑起一道看不见的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