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第一个报名者
全院大会的余波在医院内部持续震荡。支持者、观望者、抵触者,各种情绪在白色的墙壁间无声地碰撞、流淌。
林辰的宣言像一块投入死水潭的巨石,而刘倩,就是那第一个被激起的、勇敢的涟漪。
大会结束后第二天中午,食堂里人声鼎沸。刘倩端着餐盘,刚找到一个空位坐下,旁边几个相熟的护士就凑了过来,语气里带着好奇和几分不解。
“倩倩,你真报名了?学中医?”一个圆脸护士压低声音,“赵副主任那边的人都说……这是不务正业。”
另一个年纪稍长的护士也插嘴:“是啊,咱们干好本职工作就行了,何必去碰那些玄乎的东西?还得额外花时间学习,考核不过多丢人。”
刘倩夹起一筷子青菜,抬起头,眼神里没有犹豫,只有一种清澈的坚定:“李姐,王姐,我记得上个月那个急性胃肠痉挛的大学生,疼得在急诊室打滚,止痛针打了效果都不明显,最后还是林总……林医生来了,几针下去就缓过来了。还有上上周,那个手术后腹胀排不了气的病人,也是林医生用艾灸给解决的。”她顿了顿,声音不大却清晰,“我就想,如果我当时也能懂一点,是不是就能更快地帮病人减轻痛苦?至少,不会只能干站着等医生。”
她的话让几个老护士一时语塞。她们习惯了按部就班执行医嘱,很少去想“如果我也能”。
“可是……那阴阳五行,听起来就跟算命似的,能学得会吗?”圆脸护士还是有些怀疑。
刘倩笑了笑,露出两颗小虎牙:“楚瑶博士不是说了嘛,先用我们能理解的现代医学知识去类比,慢慢来。总得有人先试试吧?我就当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呗,万一味道不错呢?”
她轻松的语气感染了周围的人,气氛不再那么紧绷。但并非所有人都抱有善意。
“哼,哗众取宠!”一个冷飕飕的声音从旁边餐桌传来。是心内科的一个主治医,名叫孙志强(配角,赵德柱的忠实跟班,善于钻营),他斜睨着刘倩,语气讥讽,“以为抱上新院长的大腿就能飞上枝头了?中医要真那么神,以前怎么没见有多大动静?小心马屁拍在马腿上,到时候考核不及格,看你怎么收场!”
刘倩的脸瞬间涨红了,她性格虽然开朗,但当面被这样嘲讽,还是有些无措和气愤。她张了张嘴,想反驳,却又不知道该怎么反驳这些根深蒂固的偏见。
“孙医生,”一个温和而沉稳的声音介入。众人回头,只见林辰不知何时站在了不远处,手里也拿着一个简单的餐盘。他没有看孙志强,目光落在刘倩身上,带着赞许,“能在质疑声中坚持自己的想法,这份勇气,比很多只会躲在背后说风凉话的人,强得多。”
孙志强的脸一下子变得煞白,讷讷地不敢再言。
林辰走到刘倩桌旁,并没有坐下,只是看着她,认真地说:“刘护士,你能基于临床需求产生学习的动力,这非常好。记住你今天的想法——为了能更好地帮助病人。这是所有医学进步的根源动力,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一些,确保周围竖着耳朵听的人都能听见:“至于考核,不用担心。我们的培训目的不是筛选,而是培养。只要用心学,愿意尝试,辰星就给你们机会,也给中医一个被验证的机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许会笨拙,但绝对值得尊重。”
这番话,既是对刘倩的肯定,也是对所有观望者的宣告。
刘倩激动得眼圈都有些发红,重重地点头:“林医生,我明白!我一定用心学!”
林辰微微颔首,没再多说,转身离开了食堂。但他简短的几句话,像一阵暖风,驱散了刘倩心中的委屈,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下午,楚瑶的办公室门外贴出了“西医学习中中医”首期培训班的报名须知和课程大纲。大纲写得深入浅出,从“经络学说与现代神经、循环系统的关联假说”到“常见穴位按压在急诊舒缓中的应用”,再到“药食同源与营养学”,内容务实,紧扣临床。
刘倩第一个递交了报名表。她发现,身后不知不觉也排起了小队,有住院医周伟,有另外几个年轻医生和护士,甚至还有一两个看起来资历不浅的中年医生,他们互相看看,眼神中有好奇,有犹豫,也有一丝破釜沉舟的决心。
楚瑶亲自在门口接收报名表,她对刘倩温和地笑了笑:“你是第一个,刘倩。我记住你了。”
刘倩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心里却像揣了一团火。她知道,从这一刻起,她不再仅仅是一个执行医嘱的护士,她成为了康泰分院这场宏大变革中,一个具体的、被赋予期望的参与者。
她回到急诊科护士站,拿起笔,在崭新的笔记本扉页上,工工整整地写下:“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为了,能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