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时,屋里的油灯已经灭了。娘可能怕他晚归摸黑,在窗台上留了盏罩子灯,昏黄的光透过窗纸,在地上投出一片柔和的光晕。凌风轻手轻脚推开门,没敢惊动熟睡的家人,只是在炕沿上坐下,借着微弱的灯光,从枕头下摸出一个磨得发亮的牛皮本子——那是他的育种记录册,封面上用铅笔写着密密麻麻的品种编号,页脚处还沾着些许干硬的泥土。
他指尖划过“蚂蚱高粱x野生牧草”的字样,眼前不自觉浮现出空间里那片奇特的作物——秆子粗得像他小时候玩的竹制玩具枪,叶片宽得能盖住半个巴掌,叶脉里仿佛藏着流不尽的生机。可这看似完美的长势背后,是无数个深夜的精细操作,是连他自己都快记不清的试验数据。
闩好房门,凌风闭上眼,意念一动,整个人的意识便沉入了那片熟悉的天地。
与外界的清冷不同,空间里永远弥漫着温润的气息,黑土地像揉透了的墨玉,踩上去软而不黏,能清晰感觉到土壤里涌动的肥力——那是常年积累的腐殖质与灵泉水滋养的结果。池塘里的鱼群似乎察觉到他的到来,尾鳍拍打着水面,溅起的水花落在岸边的草叶上,折射出空中那道不知来源的柔和光线,碎成点点金鳞。
但凌风的目光,第一时间就落在了试验田中央那片“核心育种区”。
若是此刻有懂行的农技师站在这里,怕是要惊得说不出话来——那片高粱哪里还是庄稼,分明是一片精心雕琢的“作物奇观”:最粗的麦秆直径足有三指宽,比寻常高粱高出近一倍,叶片墨绿得发亮,阳光(或是空间里的光线)透过叶片的缝隙,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穗子更是夸张,长度能从膝盖垂到脚踝,沉甸甸的籽粒挤得密不透风,连穗轴都被压得弯成了弧形,在光线下泛着暗金色的光泽,用手一捏,籽粒饱满得能挤出浆来。
旁边的谷子也不遑多让,一丛丛分蘖多得像炸开的鸡毛掸子,每一株都顶着三四根沉甸甸的穗子,谷壳薄得近乎透明,能隐约看到里面圆润的谷粒,风一吹,谷穗轻摇,发出细碎的“沙沙”声,像是在诉说着丰收的期盼。
可这些“明星作物”,此刻却不是凌风的重点。他脚步轻快地绕过高粱地,走到旁边几块用竹片围起来的小试验畦前——这里种着的,才是他真正的“心头肉”,是他顶着疲惫也要坚持的大胆尝试。
最左边的一畦里,作物长得有些“参差不齐”:有的秆子低矮,却在根部生出密密麻麻的须根,像一把撑开的小伞,深深扎进土里;有的叶片边缘带着细小的锯齿,颜色偏浅,却在干旱模拟区里依旧保持着鲜活的绿色。这是“蚂蚱高粱”与野生牧草的杂交后代——母本“蚂蚱高粱”是本地品种,耐瘠薄、成熟早,缺点是秆细易倒、产量低;父本则是他在空间山涧旁发现的一种不知名野生牧草,根系能穿透石缝,哪怕半个月不浇水也能保持青绿。
“编号073,叶片卷曲度15%,须根长度28厘米,耐旱指数4.2……”凌风蹲下身,从口袋里摸出一支自制的竹制量尺——用细竹片削成,刻着毫米刻度,是他特意请公社的木匠帮忙做的——小心翼翼地量着一株幼苗的根长,另一只手拿着炭笔,在铺着油纸的记录本上快速书写。
为了筛选出最抗旱的个体,他在这一畦的四周用砖块围起了半尺高的围挡,底部铺了一层塑料布,故意减少浇水频率——外界若是这么做,早该一片枯黄,可在这里,得益于空间的基础肥力,一部分杂交后代竟真的展现出了父本的韧性。“昨天断水第三天,073号只出现轻微萎蔫,今天浇水后不到两小时就恢复了,这耐旱性比母本强太多。”凌风喃喃自语,指尖轻轻碰了碰那片卷曲的叶片,“叶片卷曲能减少水分蒸发,这性状得重点标记。”
隔壁的试验畦里,种着谷子与野燕麦的杂交后代。这里的环境模拟得更复杂:一半区域用黄黏土混合了少量空间黑土,模拟贫瘠地块;另一半则特意留了些空隙,用竹竿搭起简易的支架,模拟大风环境——他要筛选的,是既抗倒伏又耐贫瘠的个体。
“编号109,分蘖数12个,有效穗8个,在贫瘠土中相对产量78%……”凌风扒开一丛谷子的根部,仔细数着分蘖的数量,眉头微微蹙起,“有效穗比例还是低了点,得再观察两轮灌浆期的表现。”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瓷瓶,里面装着高度稀释的灵泉水——瓶身上用墨汁画着三道横线,代表着1:500的稀释比例,“试试低浓度泉水灌根,看看能不能提高结实率。”
小心翼翼地拧开瓶塞,凌风用一根细竹管蘸取泉水,缓慢地滴在109号植株的根部——动作轻得像给婴儿喂水,生怕水流过急冲坏了脆弱的根系。这是他最近摸索出的新方法:将灵泉水用池塘里的普通水稀释到极低浓度,既能避免浓度过高导致植株徒长,又能温和地激发作物的潜在性状。但这操作极其耗神,每一次稀释都要精准控制比例——他用意念在空间里凝聚出三个大小相同的玻璃容器,分别倒入1份灵泉水和500份普通水,搅拌均匀后才装入瓷瓶;每一次喷洒或灌根,都要记录时间、用量,甚至还要观察植株在24小时、48小时后的生长变化。
空间的角落里,堆着十几本厚厚的记录本,每一本都写得密密麻麻:“4月12日,073号,干旱胁迫第3天,叶片萎蔫度20%,喷洒1:500灵泉水后24小时,萎蔫度降至5%”“4月15日,109号,贫瘠土种植第10天,叶面喷施1:200灵泉水,3天后叶片变绿明显提升”……这些记录,是他用无数个深夜的精力换来的,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次小心翼翼的尝试,一次对作物生长规律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