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灏阳”投产后的首次战略会议,在一种审慎乐观的氛围中进行。
陈明远通过视频,详细汇报了首日试生产的整体情况:除最初的小插曲外,生产线运行平稳,首批三批次产品的基础物理指标全部合格,良品率初步统计达到百分之八十五,高于预期。内部实验室的全面电化学测试已全面展开,预计首批完整数据将在四十八小时内得出。
韩教授补充了技术层面的观察:“从微观结构取样初步分析看,材料晶型完整,表面钝化层形成理想,与中试阶段的最佳批次相当。规模化放大效应控制在极佳水平。”
祁阳肯定了前期工作的成果,随即话锋一转:“合格只是入门券,优秀才是市场通行证。接下来两个重点:第一,产能爬坡。陈总,我要你在两周内,将日产能稳定在设计目标的百分之五十,一个月内达到百分之八十。过程中,质量指标只能是向上优化,不能有任何波动。”
“第二,数据验证。韩教授,所有检测必须严格遵循国际标准,数据要经得起任何第三方复核。尤其是循环寿命和高温性能,这些是我们对抗竞争者的核心优势,必须凸显出来。”
沈弘毅汇报了市场与资本端的最新动态:“首批样品寄出后,已有客户表示收到并安排检测。‘大陆动力’亚太研发中心回复确认收讫,并表示会优先安排测试。‘蓝湖资本’的尽调团队下周进驻,他们对我们的投产进度非常关注。”
“‘辉锐’方面,其宣传力度加大,但在专业圈内,对其缺乏实证数据的质疑声也在增加。有几家机构联系到我,试探性地询问我们规模化产品的性能数据何时能够公布。”
祁阳沉吟片刻,做出决策:“数据发布要掌握节奏。在我们内部数据完全确认、且首批客户反馈初步积极后,择机发布一份经过严格审核的技术白皮书,只列数据,不做夸张宣传。同时,可以邀请一家具有国际公信力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对我们的产品进行全程见证测试。”
会议结束,各项指令迅速下达。
校园那边,张宸和苏婉晴将整理好的课题合作方案发了过来。祁阳快速浏览,方案框架清晰,明确了校方与小组的权责,选取的案例也经过了妥善脱敏处理。他回复邮件表示同意,并建议增加一个关于“技术成熟度与投资风险关联性”的分析维度。
下午,祁阳特意去了“启明深瞳”的新办公区。那位新入职的软件架构师已经提前到岗,正在与张伟及核心算法工程师进行激烈讨论。祁阳没有打扰,在一旁听了一会儿,重点关注他们关于如何将核心检测算法封装成可配置、易调用的标准化工具包的思路。
“关键在于定义清晰的接口和配置参数,将复杂的算法逻辑隐藏在后台。”新架构师思路清晰,“让工程师甚至最终用户,可以通过图形化界面或简单的脚本,快速适配不同场景。”
祁阳对此表示认可,并对张伟说:“这个方向正确。集中资源,尽快推出第一个标准化工具包的测试版本,可以选择‘精益汽配’或‘朱氏制造’的一条非核心产线进行试点。”
三天后,“灏阳”内部实验室的首批全面电化学测试数据出炉。结果令人振奋:首批次产品的能量密度与中试标杆持平,首效超过百分之九十,更为关键的是,在标准充放电倍率下,首次百圈循环的容量保持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九点二!这远远超过了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平均水平,直指“灏阳”技术路线的核心优势——超长寿命与极致稳定。
几乎同时,沈弘毅带来了外部市场的第一个积极反馈:一家专注于储能系统的重点目标客户,在收到样品后进行了快速测试,对其循环性能表示“高度惊讶”,并立刻提出了小批量采购意向!
“数据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宣言。”沈弘毅在电话中难掩激动,“那位客户的技术总监原话是,‘如果后续大批量产品能保持这个水准,游戏规则要变了。’”
祁阳指示:“趁热打铁,将我们的内部测试数据(除核心机密工艺参数外),整理成一份详实的技术简报,附上第三方检测机构的预约确认函,发送给我们名单上所有的重要潜在客户和合作伙伴。”
“另外,回复那家储能客户,我们可以优先安排供应首批小批量订单,但需要他们配合我们完成最终的产品验证流程。”
“辉锐”方面,在“灏阳”实质性的产品数据和客户积极反馈开始在小范围流传后,其高调的宣传声势似乎有所减弱,行业论坛上关于其技术路线的讨论,也开始更多地聚焦于其尚未解决的“量产一致性”和“成本控制”问题。
一场围绕数据真实性与产品力的无声交锋,天平似乎正在朝着拥有实绩的“灏阳”倾斜。但祁阳明白,这远未到可以放松的时刻。他让沈弘毅密切注意“辉锐”及其背后资本可能的新动作,尤其是其在供应链或人才方面的布局。
就在“灏阳”凭借产品数据初显锋芒之际,“启明深瞳”的物流分拣系统项目,却迎来了上线前的最后一次全面压力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