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正文那无形却无处不在的“视线”,如同持续低气压的锋面,沉沉地笼罩在国防部大楼的上空。由文件流转管控和业务流程审计所织就的暗网,正在悄无声息地收紧,试图从最日常、最不起眼的环节中,捕捉到一丝异常的涟漪。在这种高度敏感的氛围下,任何刻意的回避、过分的低调,都可能被解读为“心虚”的信号。消极的蛰伏,已不足以应对这场精细的猎杀。
面对这一新态势,老师吴石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战略智慧与心理素质。他没有选择进一步退缩到阴影之中,而是果断调整策略,采取了一种更为积极、也更需要勇气的应对方式——以绝对的“正常”和无可挑剔的“勤勉”,来构筑最坚固的防御工事。他要将自身彻底融入这台庞大官僚机器的日常运转中,成为其中一个高效、可靠、乃至不可或缺的部件,从而在敌人的审视下,实现“大隐隐于市”的效果。
“聂曦,”在一次深夜的密谈中,老师目光沉静地分析道,“谷正文此举,意在从流程中寻找破绽。破解之道,非在躲藏,而在融入。我们要比他更懂流程,比他更守规矩,比他更‘忠于职守’。从明日起,我们的工作重心,要转向极致化的‘日常坚守’。”
我(聂曦)立刻领会了老师的深意:“老师的意思是,我们要主动出击,但不是向前,而是向下、向深处扎根,用无可挑剔的日常工作,来覆盖可能存在的任何疑点?”
“正是如此。”老师赞许地点点头,“我们要成为国防部里最勤勉、最专业、最‘不同政治’的业务官员。主动去处理那些繁琐、棘手、却又不触及核心机密的军务,展现出‘埋头拉车’的姿态。当所有人都认为你只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干吏’时,那些捕风捉影的怀疑,便会失去土壤。”
这一策略的改变,意味着老师要将自己置于更频繁、更公开的事务处理中,这无疑增加了暴露的风险,但却是当前形势下,以攻为守的高明之举。
从第二天起,老师吴石的身影在参谋本部变得更加活跃。他不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办公室批阅文件,而是主动参与了多项跨部门的协调会议。无论是关于部队换防的后勤保障衔接,还是新式装备配发后的训练大纲审定,甚至是营区设施维修的经费申请,只要不涉及最顶层的作战计划和绝密情报,他都积极参与,以其深厚的军事素养和严谨务实的态度,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我清晰地记得一次关于“东南沿海岛屿守备部队冬季被服补给”的协调会。这本是后勤部与陆军司令部之间的扯皮会议,议题琐碎,牵扯多方利益,往常像老师这个级别的官员很少会亲自介入。但那天,老师不仅出席了,还提前调阅了历年补给数据、海运调度计划和气象资料。在会上,他条分缕析,精准指出了后勤调拨环节的冗余和陆军需求申报的不实之处,提出了一个高效且节约的解决方案,让与会的后勤部和陆军军官既惊讶又佩服。
“吴次长真是明察秋毫,务实干练!”会后,一位陆军系统的少将忍不住感慨。
老师只是谦逊地摆摆手:“分内之事,都是为了前线将士能安心戍守。”
这样的场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频频上演。老师似乎有意识地让自己陷入各种“麻烦”但又重要的日常事务中。他批阅公文更加细致,对数据抠得更准,对流程抠得更严。他展现出的形象,完全是一个克己奉公、能力超群、却又似乎“只懂军事、不问政治”的职业军人。这种深入介入日常军务的做法,看似增加了活动频率,实则巧妙地将自己的行为模式完全融入到了国防部正常的运转噪音之中,使得任何针对他个人的、非常规的行为追踪都变得异常困难。
而我的角色,也随之变得更加关键和隐形。作为老师的副官,我需要确保老师的这种“高调勤勉”不留下任何后遗症。我更加小心地处理所有经手的文件,确保每一份文件的流转记录都清晰、合规、无懈可击。我协助老师准备会议材料时,会反复核对数据来源和表述的准确性,避免任何可能引起歧义的措辞。在老师参与各类协调时,我则如影随形,默记会议要点,处理后续联络,同时敏锐地观察着与会人员的每一丝反应,判断其中是否有潜在的威胁。
我们的生活,进入了一种高度紧张的“表演”状态。白天,老师是兢兢业业、令人信赖的参谋次长;我则是高效低调、默默无闻的副官。我们完美地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如同最精密的齿轮,在国防部这台机器中平稳运转。只有回到寓所,关上书房的门,我们才会卸下伪装,露出疲惫而凝重的神情,分析当天的所见所闻,研判谷正文系统的动向,并继续焦急地等待“朱枫”同志的消息。
这种“日常的坚守”,看似平淡,实则是对意志和神经的极大考验。它要求我们时刻保持最高度的警觉,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和差错。每一次会议发言,每一次文件批阅,甚至每一次与同僚的寒暄,都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控制。
然而,效果也是显着的。老师以其卓越的业务能力和勤勉的工作态度,赢得了更多同僚(即便是不同派系)的尊重和认可。这种基于业务的“声望”,无形中形成了一层保护色。当一个人被普遍认为是“不可或缺的业务专家”时,想要动他,就需要更确凿的证据和更大的阻力。谷正文的系统即便有所怀疑,在找不到明显破绽的情况下,也不敢轻易对一位正处于工作焦点、且表现“优异”的高级将领采取过激行动。
日子在高度紧张的“日常”中一天天过去。寓所外的监视依旧,参谋本部内的压抑气氛也未消散,但那种被直接针对的尖锐感,似乎因老师这种主动融入的策略而有所缓和。我们如同激流中的礁石,任凭水流冲击,我自岿然不动,用最“正常”的姿态,抵御着无形的侵蚀。
但我们心里都清楚,这平静的水面下,暗流依旧汹涌。“朱枫”同志的到来,将是打破这种脆弱平衡的关键。我们的“日常坚守”,既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积蓄力量,等待那一刻的来临。当约定的信号响起时,我们将结束这场漫长的表演,投身于那场决定命运的终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