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山阳县,寒风萧瑟。县委常委会上,气氛比窗外的天气更加凝重。由于分管工业的副县长突发重病住院,经县委紧急研究决定,由秦墨临时接管全县工业企业工作。
消息传出,县委大院一片哗然。谁都知道,当前山阳县的工业企业是个烫手山芋——全县37家国有集体企业中,有21家亏损,13家资不抵债,上千职工工资拖欠,上访事件频发。
“秦县长,这是往火坑里跳啊!”消息灵通的县委办副主任老陈,在走廊拉住秦墨低声提醒,“工业系统水深得很,几个老厂长都是厉害角色,前几任分管领导都没搞定。”
秦墨苦笑。他何尝不知道这是个烂摊子?但常委会上,当李书记目光扫过全场,问“谁愿意临时扛起这个担子”时,是他自己主动举的手。
“总得有人来做。”秦墨对忧心忡忡的林芷若说,“看到那些下岗职工的眼神,我没办法转过身去。”
上任第一天,秦墨就让工业局整理了三份材料:一是全县企业资产负债情况,二是职工安置难点清单,三是近半年来的群众上访记录。当厚厚的卷宗堆满办公桌时,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最棘手的是县农机厂。”工业局长汇报时眉头紧锁,“欠债八百多万,拖欠工资半年,职工三天两头到县政府静坐。上次还把分管工业的副县长围了六个小时。”
秦墨沉思片刻:“明天去农机厂现场办公。”
这个消息让工业局上下震惊。新官上任,不去效益好的企业树典型,偏要直奔最棘手的矛盾漩涡?
次日清晨,当秦墨的车驶入农机厂大门时,被眼前景象震撼了——锈迹斑斑的设备,杂草丛生的厂区,还有上百名聚集在办公楼前的职工,手中举着“要吃饭、要生存”的标语。
“新来的县长?”人群骚动起来,瞬间将秦墨围住。工业局的干部紧张地护在前面,被秦墨轻轻推开。
“同志们,我是秦墨,县委安排我暂时分管工业。今天来,就是听大家说心里话的。”他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喇叭,站到花坛上,“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诉求,咱们敞开说!”
人群安静了一瞬,随即爆发出更大的声浪。这个说半年没发工资,那个说看病没钱报销,还有个老师傅哭着说儿子因交不起学费要辍学。
秦墨认真听着,不时在本子上记录。等声音稍歇,他诚恳地说:“情况我了解了。给我一个月时间,我一定给大家一个交代!”
“空话我们听多了!”有人喊道。
“不说空话。”秦墨斩钉截铁,“三天内,先解决拖欠的医药费;一周内,筹集部分工资让大伙过节;一个月内,拿出企业脱困方案。做不到,我主动辞职!”
这话震住了全场。看着这个年轻的副县长眼中的坚定,工人们将信将疑地散去。
回县政府的车上,工业局长忧心忡忡:“秦县长,您承诺是不是太急了?县里财政紧张,这么多企业的窟窿...”
“等不及了。”秦墨望着窗外萧条的厂区,“工人可以等,他们等不起。”
他当晚就召开专题会,提出“一企一策”解困思路:对有市场的帮助企业找订单,对有能力转型的引导转产,对资不抵债的依法破产。但核心是——“不能把职工简单推向社会”。
“职工安置是底线。”秦墨在会上强调,“县里再困难,也要保障基本生活。”
资金是最大难题。秦墨一方面向省市争取专项帮扶资金,一方面盘活企业闲置资产。最棘手的是农机厂的土地处置——地块位置好,不少开发商盯着,但职工安置方案不落实,他坚决不签字。
“秦县长,有投资商愿意出高价...”有人暗示可以“变通”。
“什么价能比几百个家庭的生计更重要?”秦墨反问。
这时,林芷若给了他关键支持。她在整理图书馆旧报刊时,发现一份五年前的资料:山阳农机厂曾与省机械研究院合作开发过小型农机,后因资金中断搁置。
“这个产品现在可能还有市场。”林芷若连夜帮他整理资料。
秦墨如获至宝,第二天就带人赴省城。经过多方努力,终于说服研究院重启合作,并引进一家民营企业参股。新成立的股份公司,原厂职工优先录用。
消息传回,农机厂职工将信将疑。但当第一笔预付工资发放到位,当技术改造正式启动,希望重新在每个人眼中点燃。
更让人意外的是,秦墨借此推动全县企业改革。他提出“资产重组、人员安置、机制创新”三同步的改革方案,既不让国有资产流失,又保障职工权益,还引入市场活力。
阻力比预想的大。一天深夜,秦墨接到匿名电话:“年轻人,别挡人财路。有些事,睁只眼闭只眼对大家都好。”
秦墨平静回答:“我眼中只有职工饭碗,没有个人财路。”
次日,他向纪委主动报备了此事。李书记知道后,在常委会上明确表态:“县委支持秦墨同志依法依规推进企业改革。谁想趁火打劫,决不姑息!”
有了尚方宝剑,改革加快推进。三个月内,全县37家企业分类处置完毕:8家重组新生,12家转型转产,17家稳妥破产。最难得的是,五千多名职工全部妥善安置,未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
元旦前夕,原农机厂改制后的新公司投产。秦墨在开工仪式上被职工们团团围住,这个塞一包花生,那个塞几个鸡蛋。老工人赵师傅握着他的手老泪纵横:“秦县长,是你救了我们全厂老小啊!”
回程的车上,工业局长感慨:“秦县长,说实话,当初您接这个摊子,我们都觉得悬。没想到...”
秦墨望着窗外的新厂房,轻声道:“其实没什么秘诀,就是把职工当亲人,把企业的事当家事。”
车经过县委大院,他看见林芷若提着保温盒在门口等候。夕阳给她周身镀上金边,那么温暖,那么踏实。
这一刻,秦墨深深体会到:或许命运让他走上仕途,不是为了官位高低,而是让他在每个需要担当的位置上,为普通人撑起一片天。而这片天的重量,远胜过任何个人财富。
夜幕降临,秦墨在日记上写下:“企业的本质是人。救活一个企业,就是保住千百个家庭。这条路,走对了。”
远山寂寂,灯火可亲。更多的挑战还在前方,但他已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