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平衡的艺术
“东海化工”事故的阴霾逐渐散去,全省安全生产“百日攻坚”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效,秦墨主导制定的“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也开始在项目审批和监管中发挥刚性约束作用。然而,省发改委主任的工作,从来不是单线程的。当安全发展的底线被牢牢锚定后,另一个同样重要且复杂的课题——如何在新的约束条件下,高效推动全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便迫切地摆在了秦墨面前。
这天上午,秦墨的办公室迎来了一场气氛微妙的协调会。议题是关于规划已久的“江南省南北交通大动脉”——南平高速公路(南宁市至平州市)选线方案的最终审定。这条高速公路,对打通省会与北部资源富集区、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意义重大。但选线方案却陷入了僵局。
会议桌旁,坐着省交通厅厅长、省自然资源厅厅长、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以及方案涉及的两个关键地市——湖州市和平州市的主要领导。湖州市委书记王美丽,一位气质干练的女干部,首先发言,语气坚决:
“秦主任,各位领导,我们湖州市坚决支持省里建设大动脉的决策。但是,目前的北线方案,计划穿越我们云雾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边缘的缓冲地带,这是绝对不可接受的!云雾山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一旦施工造成生态破坏,将是不可逆的损失!我们建议采用南线方案,虽然里程稍长,投资略增,但能完美避开核心生态区域。”
她的话音刚落,平州市委书记刘交通立刻反驳,语气急切:“王书记,我理解你对生态的重视。但南线方案不仅增加投资十几个亿,更重要的是,它绕开了我们平州规划中的临港工业园和几个重要的矿产资源区,对带动我们北部地区发展的效益大打折扣!北线方案是经过多轮论证的,对保护区的实际影响经过评估是可控的。我们不能因为过于保守,就牺牲发展的效率啊!”
省交通厅长面露难色,拿出厚厚的论证报告:“两条方案各有利弊。北线经济效益显着,但生态敏感;南线生态风险小,但经济带动弱,成本高。技术层面很难简单取舍。”
生态环境厅长则态度明确:“从专业角度,我们坚决支持避开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是高压线,碰不得!”
自然资源厅长则更关注土地占用和基本农田保护问题,对两条方案都提出了具体的优化要求。
会场顿时充满了争论的气息,各方都站在自身立场,据理力争。王美丽坚持生态优先,寸步不让;刘交通强调发展迫切,据理力争;几位厅长则从部门职责出发,意见相左。会议陷入了僵局。
秦墨静静地听着各方陈述,没有急于表态。他深知,这类涉及重大利益调整和多重目标冲突的决策,正是对他统筹协调能力的极致考验。简单的“拍板”或者“和稀泥”都无法解决问题,必须找到一条能够最大限度兼顾各方核心关切、实现综合效益最优的路径。
等大家充分表达完意见后,秦墨轻轻敲了敲桌面,让会场安静下来。
“各位同志,大家的意见我都听到了。首先,我要肯定一点,无论是湖州市对生态保护的高度负责,还是平州市对加快发展的迫切期待,以及各位厅长从专业角度提出的审慎意见,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为了江南省的长远利益。”他先肯定了各方,缓和了气氛。
“但是,”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凝重,“我们的决策,不能非此即彼,更不能因为部门分割、地域局限而陷入零和博弈。南平高速不仅是条路,更是检验我们能否真正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块试金石。”
他没有直接否定任何一个方案,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我建议,我们暂时跳出‘北线’还是‘南线’的二选一困境。请交通厅牵头,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厅全力配合,湖州、平州两市积极参与,立即成立一个联合工作组。”
他明确了工作组的三项任务:
“第一,对北线方案进行生态优化设计攻关。能不能通过采用更先进的桥隧技术(比如延长隧道、增加桥梁),进一步远离甚至完全避开保护区缓冲带?虽然成本会增加,但如果能守住生态底线,这钱花得值!同时,研究制定最严格的施工期和运营期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
“第二,对南线方案进行效益提升优化。既然里程长,能不能在线路设计上,更紧密地串联平州现有的产业节点和新兴城镇,提升其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研究如何通过优化设计、采用新工艺等方式,努力控制造价。”
“第三,进行全方位的综合比选。不仅要比较工程造价,更要建立包括生态影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长期运营成本等在内的多指标评价体系,进行量化评估。一周后,我要看到两个经过深度优化的方案和科学的比选报告。”
这个提议,将矛盾的焦点从“争论”转向了“解题”,引导大家共同寻找最优解。王美丽和刘交通虽然仍有疑虑,但面对秦墨提出的更专业、更系统的解决路径,都无法再简单反对,表示愿意配合深入论证。几位厅长也认为这是更负责任的做法。
会后,秦墨特意留下王美丽和刘交通,又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沟通。
他对王美丽说:“王书记,湖州的生态优势是金字招牌,必须保护好。但发展也不能停滞。省里正在规划生态补偿和绿色产业发展基金,湖州这样的生态功能区,将来会得到更多的转移支付和政策支持。交通便利了,你们的优质生态产品才能更好地走出去。”
他又对刘交通说:“刘书记,平州的发展愿望很迫切,可以理解。但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那样走不远。我们要的是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高速通车后,如何吸引高质量的项目,而不是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需要你们提前谋划。”
一番推心置腹的话,既表明了原则,又给予了理解和支持,让两位地方大员的气顺了不少,表示会从大局出发,配合省里的工作。
离开会议室,秦墨回到办公室,感到一阵疲惫,但内心却更加清明。这种在不同利益和目标之间寻找平衡点的工作,耗费心神,却至关重要。它考验的不仅是权力,更是智慧、耐心和担当。
晚上回到家,林芷若发现丈夫比平时更加沉默,关心地问他是不是遇到了难题。秦墨叹了口气,简单说了说高速选线的事情,感慨道:“有时候,觉得当个‘判官’容易,谁有理支持谁。但当个‘设计师’太难了,要在看似矛盾的需求中,画出一条大家都还能接受、对长远最有利的路线。”
林芷若给他沏了杯热茶,柔声说:“判官断的是对错,设计师谋的是未来。对错分明,未来却需要一步步摸索。你能想到让大家一起优化方案,而不是硬性拍板,已经很好了。” 妻子的话,总是能给他最贴心的慰藉。
女儿路安跑过来,拿着手工课做的纸质天平,一本正经地说:“爸爸你看,老师说天平要两边一样重才能平。你工作是不是也是这样呀?”
童言无忌,却道破了天机。秦墨笑着抱起女儿,亲了亲她的脸蛋:“是啊,宝贝,爸爸就是在努力当个好‘天平’,让好多好多事情都能平衡起来。”
一周后,联合工作组提交了经过深度优化的两个方案和详尽的比选报告。优化后的北线方案,通过大幅增加桥隧比,成功规避了核心生态敏感区,虽然造价提升了8%,但生态影响降至可接受范围;优化后的南线方案,通过精细布线,加强了对平州潜在增长点的覆盖,预期经济效益提升了15%,造价也通过技术优化有所降低。综合比选显示,优化后的北线方案在总体效益上略胜一筹。
秦墨将最终方案和比选报告上报省委省政府。经审议,优化北线方案获得通过。王美丽和刘交通均表示接受这个结果,认为这最大程度兼顾了各方关切。
这场看似寻常的项目协调会,实则是一次对新发展理念的深刻践行。秦墨以其冷静的头脑、务实的作风和寻求最大公约数的智慧,成功化解了一场可能引发长期纷争的难题,也为后续处理类似复杂问题树立了样板。在平衡木上行走,虽然步步惊心,但每一次成功的跨越,都让秦墨的步伐更加稳健,也让江南省的发展之路,走得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