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暗流汹涌1
十一月的清河市,气温骤降,北风卷着枯叶,给城市平添了几分萧瑟。纺织厂与机械厂的改制试点工作,在秦墨的强力推动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清产核资的初步结果公示后,职工们戴着老花镜、搓着冻僵的手,围在公告栏前仔细端详、议论纷纷的场景,成了两个厂区近日来最常见的画面。公开透明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驱散了疑云,但深水区的暗礁,也随着水位的下降,开始狰狞地显露出来。
这天下午,秦墨正在办公室与王建国副市长、财政局局长李强专题研究“职工持股小额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的实施细则初稿,秘书轻轻敲门进来,脸色有些异样,低声道:“秦市长,纪委孙书记电话,说有急事,请您方便时回电。”
秦墨心头微微一凛。市纪委书记孙和平为人沉稳,若非紧要事务,绝不会在他开会时来电。他示意王建国和李强继续讨论,拿起内线电话回了过去。
“秦市长,打扰了。”孙和平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稳,但透着一丝凝重,“刚收到一封实名举报信,反映纺织厂改制清产核资过程中,可能存在评估价值偏低、涉嫌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信里还附了一些材料复印件。举报人……是纺织厂的一位退休副厂长。”
秦墨的眉头瞬间锁紧。他最担心的事情之一,还是发生了。改革触及利益,反弹是必然的,但以“国有资产流失”这个极具杀伤力的名义进行实名举报,无疑是想在关键时刻给改革泼上一盆冷水,甚至直接叫停。
“材料可信度高吗?”秦墨沉声问。
“初步看,举报信列举的情况比较具体,提到的几台设备编号、账面原值都与我们掌握的一致,但质疑评估方选用的成新率系数和功能性贬值估算依据不足,导致评估值大幅低于预期。”孙和平措辞谨慎,“当然,这只是一面之词,需要核实。但性质比较敏感,按程序必须向您报告,并需要启动初步核实。”
“我明白。”秦墨迅速冷静下来,“孙书记,请纪委严格按程序办,立即组织专业力量,对举报信反映的问题进行独立、客观、公正的核实。评估报告和过程全部公开,经得起任何检验。我只有一个要求,既要对举报负责,也要对奋战在改革一线的同志们负责,核实过程要注重方式方法,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干扰。”
挂了电话,王建国和李强都关切地望过来。秦墨没有隐瞒,简单通报了情况。王建国脸色顿时难看起来:“这不是胡闹吗!评估机构是公开招标选的,程序合法,标准也是行业通行准则!这分明是有人看改革要动真格,坐不住了,想搅浑水!”
李强也忧心忡忡:“秦市长,在这个节骨眼上,纪委介入调查,哪怕只是初步核实,消息传出去,恐怕也会影响职工信心,甚至可能让潜在的战略投资者望而却步。”
办公室内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压抑。窗外的北风呼啸着拍打窗户,仿佛在预示着前方的寒流。
秦墨沉默片刻,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他深知,这场风波处理不好,不仅试点工作可能受阻,他个人的政治声誉也会受到严重质疑。但退缩和掩盖,从来不是他的选项。
“慌什么?”秦墨抬起头,目光锐利而冷静,“有人举报,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也说明真的触动了某些人的神经。这是挑战,也是让改革方案更加严谨、过程更加透明的契机!”
他迅速做出部署:“建国市长,你立刻会同国资委刘主任,组织评估机构、厂方代表和职工代表中的懂行人员,对照举报信提到的问题,对评估报告进行一轮内部复核,准备好所有支撑材料,随时配合纪委调查。记住,态度要端正,工作要细致。”
“李局长,基金实施细则的研究照常进行,不能因为这点风波就停滞不前。我们要用行动表明,改革的决心坚定不移。”
“另外,”秦墨沉吟道,“通知政研室和宣传部,关于改制工作的宣传报道,继续保持正常节奏,重点突出程序的规范、过程的公开和职工参与的热情。对于举报和调查,暂不公开报道,但内部要做到信息畅通,避免猜测和谣言。”
安排妥当后,秦墨独自在办公室静坐了一会儿。他走到窗前,望着灰蒙蒙的天空下略显沉寂的城市。这封举报信,绝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它像一枚探路的石子,投石问路者正在暗处观察着他的反应。这背后,可能牵扯着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更深层次的博弈。
下班后,秦墨没有让司机送,而是自己步行回家。初冬的寒风吹在脸上,刺骨的冷,却让他的头脑格外清醒。他回忆起在昌平县时遭遇的那些明枪暗箭,如今的局面,何其相似,只是舞台更大,对手可能也更隐蔽。
回到家,林芷若察觉到他眉宇间的疲惫,没有多问,只是默默地将一碗热汤放在他面前。女儿路安蹒跚着跑过来,举着一个小积木,含糊地喊着:“爸爸,楼……高高……”
看着女儿纯真的笑脸,秦墨心中的阴霾被驱散了不少。他抱起女儿,亲了亲她的小脸。是的,他必须为路安,为这座城市更多的孩子,建造一座更坚实、更公正的“高楼”,这过程中遇到的风雨和暗礁,都必须去面对,去跨越。
第二天,纪委的调查组低调进驻纺织厂。秦墨指示厂里全力配合,同时要求改制工作组的工作一刻不能停,特别是职工持股意向的摸底和答疑工作,要更加深入细致。他要让所有人看到,清河的改革,不会因为任何干扰而放慢脚步。
然而,暗流并未停止涌动。几天后,一些关于“改制存在猫腻”、“市领导可能牵扯其中”的小道消息开始在市直机关和厂矿企业中小范围流传,虽然内容模糊,但指向性明显。与此同时,秦墨得到汇报,原本几家接触积极的潜在战略投资者,态度也变得暧昧起来,表示需要“再研究研究”。
面对这股暗流,秦墨反而更加镇定。他在一次改革领导小组内部会议上坚定地说:“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行者。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把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走得透明。只要我们自身过硬,任何暗箭都伤不了改革分毫!”
他做出一个决定:在纪委调查未有明确结论前,他将在下一次市常委会上,主动要求就改制试点工作,特别是清产核资环节,向全体常委做一次全面、详尽的汇报,并接受质询。他要主动将工作置于阳光之下,接受最严格的审视。
北风依旧凛冽,但秦墨心中的信念之火,燃烧得更加旺盛。他知道,真正的较量,现在才真正开始。这场改革,不仅是在改企业,更是在革除积弊、冲刷污浊。而他将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引领着清河这艘航船,破开坚冰,驶向深水区,无论前方是暗流汹涌,还是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