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漫过绍兴水乡的石桥时,乌篷船的橹声正划过镜面般的河面。苏晚星趴在车窗上,看着岸边连片的水田 —— 稻穗刚抽青,田埂边的渔网泛着浅蓝,偶尔有小鱼跃出水面,溅起的水花在晨光里像碎银。“你看那片田,稻和鱼真的长在一起!” 她侧头对正在调试平板的陆知衍说,指尖划过手机里存的 “稻鱼共生” 资料,眼里满是对新场景的好奇。
陆知衍抬眼望去,屏幕上刚加载出的水乡土壤数据正好弹出:“有机质含量 3.8%,含水量比河北沙质土高 2.3 倍,还有水体 ph 值需要重点监测。” 他指尖在模型参数界面轻滑,“昨晚查资料说,稻鱼共生的关键是‘水层深度’—— 既要满足水稻灌浆需求,又不能淹了鱼苗,这比单纯种麦子复杂多了。” 说着,他从副驾储物格里拿出个蓝布小包,里面是苏晚星提前准备的 “水乡调研手册”,第一页就贴着张奶奶剪的 “鱼戏稻穗” 剪纸,“妈说这剪纸能‘招灵感’,希望咱们早点搞定适配。”
车子停在村口的老樟树下时,村支书周建国已经带着几个农户等候。周支书穿着藏青色对襟衫,手里攥着顶竹编斗笠:“可把你们盼来了!俺们这水乡种稻子,全靠‘看天看水’,去年夏天淹了半片田,鱼苗死了不少,要是有你们的模型,也能少受点损失。” 他身后跟着个扎麻花辫的姑娘,手里端着碗冒着热气的黄酒,“这是俺孙女阿妹,会做蓝染,说要给城里来的老师当向导。”
阿妹把黄酒递到苏晚星手里,酒液里飘着两颗话梅,温热的香气裹着江南的湿润:“晚星姐,俺带您去看俺奶奶的蓝染坊吧!好多老布上都绣着稻鱼图案,说不定能帮您写故事。” 苏晚星接过碗,指尖触到粗瓷碗的温度,突然想起绿源农场的艾草染布:“太好了!我们还想把水乡文化融进推广里,蓝染要是能和模型结合,肯定特别有意义。”
陆知衍跟着周支书往水田走,脚下的青石板路沾着露水,偶尔会陷进软泥里。“这片田是俺们的‘示范田’,种的是本地品种‘越糯稻’,养的是鲫鱼苗,” 周支书蹲下来,拨开稻穗露出水面,几条小鱼立刻往田埂边游,“但水层控制全靠经验 —— 天旱了要灌,下雨了要排,去年就因为没及时排水,稻穗全倒伏了。” 陆知衍拿出水质检测仪,轻轻插进田水里,屏幕上的 ph 值跳出来 ——7.2,正好在鱼苗适宜范围的临界值:“周叔,您看,水体酸碱度得实时盯着,要是再高 0.3,鱼苗就容易生病,咱们的模型得加个‘水体预警’模块。”
另一边,苏晚星跟着阿妹走进巷尾的蓝染坊。木架上挂满了刚染好的蓝布,风一吹,布面上的 “稻鱼纹” 像活了一样 —— 深蓝的底色里,白色的稻穗弯着腰,小鱼藏在穗下,是阿妹奶奶陈阿婆用 “蜡染留白” 的手艺做的。“这布是用田埂边的蓼蓝染的,” 陈阿婆从里屋走出来,手里拿着个蜡刀,“以前姑娘出嫁都要带块蓝染布,现在年轻人都去城里了,这手艺快没人学了。”
苏晚星摸着蓝布的纹理,心里泛起暖意:“阿婆,我们想在村里办个‘蓝染体验课’,您当老师,教大家做‘稻鱼纹’布,我们还能把布做成模型的保护套 —— 就像河北的剪纸那样,让科技也带点水乡的味道。” 她拿出手机,翻出之前在李家庄做的剪纸保护套照片,“您看,这样既能传手艺,又能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水乡文化。” 陈阿婆看着照片,眼眶微微发红:“要是真能这样,俺这把老骨头,还能再教几年!”
中午在周支书家吃饭时,桌上摆着水乡特色菜:清蒸鲫鱼、稻花鸡、还有用新米煮的粥。“俺们这鱼,都是稻田里养的,肉质嫩,” 周支书给陆知衍夹了块鱼肉,“就是养起来费功夫,水温、水层、喂食时间,差一点就出问题。” 陆知衍突然眼前一亮,放下筷子拿出平板:“周叔,您说的‘喂食时间’,能不能跟水稻的生长期对应?比如水稻分蘖期,鱼苗要多喂,灌浆期少喂,这样既能省饲料,又不影响稻子生长。”
苏晚星听着两人的对话,突然翻到调研手册里的 “蓝染笔记”:“对了!阿婆说蓝染的蓼蓝要在水稻收割后种,咱们可以把‘蓝染种植周期’也加进模型 —— 比如提醒农户‘稻收后 15 天种蓼蓝’,这样文化和农业就能串起来了!” 她的话让陆知衍眼睛亮了,指尖在平板上快速记下 “稻渔 - 蓝染联动” 的字样:“这个思路好!之前只想着稻和鱼,没想到还能结合非遗,这样模型才更有水乡特色。”
下午,两人分头忙碌。苏晚星跟着陈阿婆学做蓝染 —— 先把蜡加热融化,用蜡刀在白布上画出稻鱼图案,再把布放进蓼蓝染缸里浸泡。“染布要泡三次,晒三次,” 陈阿婆手把手教她握蜡刀,“就像种稻子,得有耐心,急不得。” 苏晚星看着白布慢慢变成浅蓝,突然想起在河北剪剪纸的日子,心里满是 “文化落地” 的踏实。
陆知衍则带着传感器去示范田调试。周支书和几个农户围在旁边,看着他把传感器插进田埂 —— 一个监测土壤湿度,一个监测水体 ph 值,还有个小巧的摄像头对着稻穗,能实时拍长势。“这设备真能知道鱼饿不饿?” 有农户忍不住问,语气里带着怀疑。陆知衍笑着打开平板,调出 “稻鱼共生” 专属界面:“您看,等下数据稳定了,模型会根据水稻生长期,推荐鱼苗的喂食量,就像给田埂装了个‘管家’。”
可挫折来得突然 —— 傍晚收工时,陆知衍发现监测水体的传感器数据异常,原本稳定的 ph 值突然跳到 8.1,像是被人为干扰过。“会不会是设备进水了?” 苏晚星拿着数据记录册赶来,看到曲线时脸色微变。陆知衍拆开传感器外壳,发现接口处有细微的划痕,还沾着点不属于水田的油污:“不是进水,是有人动了手脚。” 他想起顾言泽说的 “王总监在绍兴注册分公司”,心里警铃大作,“他们已经找到这里了,想破坏模型测试。”
周支书听说后,立刻召集村里的年轻小伙,自发组成 “田埂巡逻队”:“俺们轮流守着示范田,看谁还敢来搞破坏!” 阿妹也带着蓝染坊的老匠人来帮忙,在传感器旁挂了块 “蓝染警示牌”—— 上面印着陈阿婆剪的 “鱼护稻” 图案,还写着 “科技设备,请勿触碰”,既醒目又带着水乡特色。看着村民们忙碌的身影,陆知衍握紧苏晚星的手:“有大家在,咱们一定能成。”
重新调整测试方案后,陆知衍在示范田分了三个监测区,分别连接不同的数据终端,还加了个 “水体杂质过滤” 装置 —— 防止鱼苗粪便或稻秆碎屑影响传感器。苏晚星则帮他整理测试数据,还把周支书等老农的 “稻鱼共生口诀” 整理成 “水乡农谚”,贴在他的工作笔记上:“‘稻青一尺,水放三寸’,您看这句,能不能转化成模型里的水层参数?”
第二天清晨,当陆知衍看到屏幕上平稳的 ph 值曲线时,终于松了口气 ——“稻鱼共生” 模块成功了!“你看,” 他拉着苏晚星在平板上演示,“模型会根据水稻生长期自动调整水层深度,比如现在抽青期,水层保持 12 厘米,既能让稻根呼吸,又能让鱼苗活动;等灌浆期,就降到 8 厘米,防止稻穗倒伏。” 苏晚星笑着点头,拿出手机给远在河北的张奶奶发视频:“奶奶,我们在水乡也成功了,以后您剪的鱼戏稻穗,能印在蓝染布上啦!”
消息很快传遍村落。上午十点,周支书在示范田边办了场 “水乡适配分享会”。陆知衍现场演示模型操作,阿妹则穿着陈阿婆做的蓝染布裙,展示刚做好的 “蓝染传感器套”—— 深蓝的布面上,白色的稻鱼纹正好裹住传感器,像给冰冷的设备穿了件 “水乡衣裳”。“这布套不仅好看,还能防田水腐蚀设备!” 陈阿婆拿着布套给农户们看,语气里满是骄傲。
可就在分享会快结束时,阿妹突然跑过来,手里拿着个破旧的传感器:“晚星姐,俺在村西头的田埂上捡到的,上面的标识跟你们的不一样,还贴着‘农科惠民’的标签。” 陆知衍接过传感器,发现外壳上的编号和之前在河北遇到的劣质设备一模一样 —— 是王总监公司的产品!“有人把这设备丢在田里,想让农户误以为是咱们的产品出了问题。” 他握紧传感器,心里清楚,王总监的阴谋还没结束。
下午收拾行李准备前往下一站时,苏晚星把陈阿婆送的蓝染布叠放进箱子,还特意把水乡的稻鱼共生数据和蓝染照片整理成小册:“这些都是最好的融合案例,以后推广到其他水田地区,就能用上了。” 陆知衍则在平板里新建了 “水乡经验库”,把水层控制参数、蓝染与农业的联动方案都分类存档:“下一站是江苏的荷塘区,那里的‘藕虾共生’更复杂,咱们得提前准备。”
车子驶离水乡时,乌篷船的橹声还在身后回荡。陈阿婆和阿妹站在石桥上挥手,手里举着刚染好的 “星衍同心” 蓝染布;周支书则扛着锄头,站在示范田边,像送自家孩子出门一样。苏晚星靠在陆知衍肩上,翻看着分享会的照片:“咱们这一路,从沙土地到水田,好像把中国的乡村都走了个遍。”
陆知衍握住她的手,指尖触到她无名指上的戒指 —— 那枚刻着 “星衍” 的戒指,在夕阳下泛着暖光:“等全国推广完,咱们就带着星禾(注:后续出生的女儿)来水乡住,让她学蓝染,看稻鱼。” 他话音刚落,手机突然震动,是顾言泽发来的微信,附带一张截图:“查到王总监的分公司往绍兴周边村落送了 20 台劣质传感器,有农户已经买了,你们得赶紧提醒下一站的村落!”
陆知衍的眉头轻轻蹙起,把截图给苏晚星看。夕阳透过车窗,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苏晚星握紧他的手,轻声说:“没关系,我们有真实的成果,有村民的支持,还能提前提醒下一站。” 可她心里清楚,王总监的劣质设备已经流入水乡,就像一颗埋在田埂下的石子,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影响到刚建立的信任。
车子继续往前开,导航屏幕上显示 “距离江苏荷塘区还有 320 公里”。苏晚星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水田,突然想起陈阿婆说的 “染布要三泡三晒”—— 就像他们的推广之路,总要经历几次波折,才能染出最正的蓝。而那枚被丢弃的劣质传感器,像一片藏在稻穗里的枯叶,为接下来的荷塘适配,埋下了新的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