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894年4月5日。
地点:大夏帝国,神都,皇宫御书房。
洪天佑定下的继承人培养方略,绝非一纸空文。此事关乎国本,必须亲自操刀,细致入微。
夜幕降临,坤宁宫内灯火通明。
洪天佑罕见地同时召见了皇后周玉茹和贵妃陈玉薇。摒退宫女侍卫后,他开门见山,将那份关于皇子必须从军的“祖训”草案递给两位妻子。
皇后周玉茹细细看完,端庄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但很快恢复平静。她深知丈夫的雄才大略,更明白这是为了帝国千秋万代。“陛下深谋远虑,臣妾明白。只是……启明那孩子性子偏文,军中艰苦,臣妾怕他……”
洪天佑握住她的手,语气温和却坚定:“玉茹,正是因为他偏文,才更需要去军中历练。帝王若不知兵,如同飞鸟折翼。朕不是要他去当冲锋陷阵的莽夫,而是要他懂得何为军队,何为牺牲,如何赢得数十万将士的真心拥戴。这对他未来驾驭朝堂,有百利而无一害。你放心,朕会安排妥当,保他安全无虞。”
周玉茹看着丈夫自信的目光,最终缓缓点头:“臣妾……听陛下的。”
贵妃陈玉薇倒是爽快,她本家就是南洋豪商,见识广博,性格也更泼辣些:“陛下,启武那小子从小就舞刀弄枪,巴不得天天泡在军营里!您这规矩,可算合他心意了!臣妾没意见,就是嘱咐他别太莽撞,给陛下和教官惹麻烦就行!”
洪天佑闻言大笑:“哈哈哈,启武像朕年轻时!莽撞些不怕,军营就是磨掉棱角、炼出真金的地方!” 有了两位母亲的理解和支持,洪天佑心里踏实了大半。
接下来的三天,洪天佑分别在御书房单独召见了三个儿子。
首先召见了他的嫡长子洪启明。
洪启明一身儒雅长衫,恭敬行礼。洪天佑没有绕弯子:“启明,你学业优异,通晓经史,对政务亦有见解,朕心甚慰。然,欲承大统,仅通文事,是远远不够的。”他直接将“祖训”内容告知。
洪启明显然有些意外,眼神中闪过一丝迟疑,但良好的教养让他迅速镇定下来:“儿臣……谨遵父皇教诲。只是不知父皇对儿臣有何具体安排?”
洪天佑欣赏长子的沉稳,道:“朕要你暂时放下书本,以‘洪铭’之名,隐去皇子身份,进入帝国皇家陆军第一步兵师(驻防神都近郊的精锐部队),从一名见习排长做起。期限三年。你要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同训练,学习基层带兵之道,体会士卒甘苦。三年后,朕要看到一份你对该师乃至帝国陆军的详细观察与建言。你可能做到?”
洪启明深吸一口气,目光逐渐坚定:“儿臣定不负父皇期望!必当用心体会,刻苦磨砺!”
接着洪天佑召见了洪启武。
洪启武一身利落的军校学员制服,身姿挺拔。听到父皇的安排,他几乎要兴奋地跳起来,但还是强压住激动:“父皇英明!儿臣早就想真刀真枪地去部队了!请父皇吩咐!”
洪天佑看着这个像极了自己年轻时的儿子,严肃道:“启武,你志在军旅,这是好事。但为将者,光有勇猛远远不够,需知韬略,更要学会忍耐。朕要你以‘洪武’之名,前往帝国远东总督区(原沙俄远东领地,环境艰苦,临近潜在对手),加入边防骑兵团,从最低等的骑兵做起。那里条件艰苦,敌情复杂,你要给朕牢牢钉在那里,不仅要练就一身过硬的本事,更要给朕摸清远东的地形、民情乃至对面俄国的动向!你能吃苦吗?”
洪启武啪一个立正,声音洪亮:“能!儿臣愿为帝国守好北大门,再苦再累也不怕!”
最后召见皇三子洪启文。
面对尚且年幼但聪慧的三子,洪天佑语气温和了许多:“启文,你年纪尚小,本不该过早安排。但你天资聪颖,尤善格物。朕对你的期望,不在马上刀枪,而在未来帝国的科技强盛。”
小启文睁大眼睛听着。洪天佑继续道:“朕安排你,以‘洪文’之名,进入神都大学少年班旁听,主修物理、化学,并可随时去皇家科学院观摩学习。你要努力学习新知识,未来帝国的战舰、枪炮、乃至更强大的机器,或许就要靠你们这一代去创造。你可能静下心来,钻研这些看似枯燥的学问?”
洪启文用力点头,小脸满是认真:“父皇,儿臣喜欢那些!儿臣一定好好学,将来造出更厉害的大船和飞艇!”
安排妥当后,洪天佑密令安全处主事黄三:
“这三个化名身份,给朕做得天衣无缝!档案要经得起查核。”
“派最精干的暗卫,以各种身份潜入他们所在的部队和学校,暗中保护。非生死关头,不得暴露,更不得干预他们的正常历练。朕要的是真金,不是温室里的花朵!”
“他们的表现,每月密报一次给朕。”
黄三领命,立刻去布置“保护网”。
数日后,神都陆军第一步兵师新来了一位沉默寡言但气质不凡的见习排长“洪铭”;远东冰天雪地的边防骑兵团多了个拼劲十足的新兵“洪武”;神都大学的课堂里,则出现了一个年纪虽小却总爱追着教授问奇怪问题的旁听生“洪文”。
洪天佑站在皇宫高处,三个儿子各自奔赴的方向,目光深邃。
雏鹰已被推下悬崖,能否翱翔九天,就看他们自己的造化了。
而他这位开国帝王,在横扫世界的同时,也为帝国的未来,埋下了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