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心》的成功,如同在林氏文娱精心培育的文化土壤里投下了一颗充满生命力的种子,其破土而出的力量远超预期,不仅迅速生根发芽,更以其绚烂的花朵吸引了无数蜂蝶,共同催生出一场真正的“国风复兴”运动。
市场的热烈反馈给予了林氏文娱音乐事业部极大的信心。按照林羽“循序渐进、质量为先”的指示,后续一系列精心打造的“龙国风”作品开始有条不紊地推向市场。
这些作品中,有一部分,如同《瓷心》一样,源自林羽从那深不可测的“蓝星”文化宝库中进行的精准兑换与本土化微调。
或许是一首融合了京剧老生唱腔与强烈电子节拍、讲述楚霸王项羽悲壮故事的《霸王·响》,其炸裂的舞台效果和悲怆的英雄情怀瞬间点燃了无数年轻听众的热血; 或许是一首以琵琶轮指模拟雨声、歌词化用大量宋词意境、描绘江南烟雨朦胧与离别之情的《烟雨行舟》,其极致的婉约与诗意让人听得如痴如醉; 又或许是一首以庄子《逍遥游》为灵感、用空灵嗓音与宏大交响乐编织出遨游天地宏大画卷的《鲲鹏》,其磅礴的想象力与超脱的意境令人神往。
每一首新作的发布,都如同一块巨石投入湖面,激起更大的波澜,持续巩固着“龙国风”的市场热度与口碑高度,也让“林氏出品,必属精品”的概念深入人心。这些歌曲风格各异,却都牢牢抓住了“以现代语言诠释传统美学”的核心,制作精良,艺术性与流行性兼具。
然而,林羽深知,仅靠他一人从系统“搬运”,终非长久之计。文化的真正繁荣,必须依赖于本土创作生态的激活和无数创作者的踊跃参与。于是,在推出这些“标杆”作品的同时,他授意音乐事业部与林氏卫视、以及各大视频平台联合,重磅推出一档大型音乐原创竞演节目——《我是原创·国风季》。
这档节目定位清晰:不限年龄、不限职业、不限名气,只追求最纯粹、最有创意、最打动人心的国风原创音乐。节目赛制新颖,评委阵容强大且专业(不仅包括知名音乐人,还邀请了文化学者、非遗传承人参与点评),提供的奖励更是极具诱惑力:不仅包括巨额奖金,更有林氏文娱的顶级制作资源加持、全球发行机会以及与林氏旗下艺人的合作可能。
节目的推出,恰逢《瓷心》等歌曲点燃了全民对国风音乐的热情,瞬间吸引了海量的关注和报名。无数怀揣音乐梦想、对传统文化有深厚感情的年轻人、甚至是蛰伏多年的独立音乐人、学院派作曲家,都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能够展示自己才华的绝佳平台。
海选阶段,投稿作品便如雪片般飞来,其数量和质量都远超节目组预期。有在校大学生用古筝弹唱自己写的闺怨词;有程序员用代码生成独特的电子音效为昆曲唱段伴奏;有西北老汉用粗犷的秦腔吼出黄土高坡的苍凉故事;还有海外华人用中西合璧的方式演绎思乡之情……题材之广泛、形式之多样、创意之天马行空,令人叹为观止。
节目正式播出后,更是期期引爆话题。观众们不仅为选手们的才华所折服,更通过节目,深入了解了各种传统乐器、诗词格律、历史典故、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许多节目中涌现的优秀原创作品,如一首将屈原《九歌·山鬼》改编得凄美动人的《山鬼》,或是一首用雷鬼节奏演绎唐代边塞诗、豪迈不羁的《凉州词新唱》,一经播出便迅速冲上音乐排行榜,传唱大街小巷。
《我是原创·国风季》真正成为了一股强大的“活水”,极大地激发了民间的创作热情,挖掘出了大量埋没于草根的音乐人才,为国风音乐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而多元的生命力。
于是,市场的景象开始彻底改变。音乐排行榜上,不再是韩流日流一家独大,而是呈现出国风音乐、韩流日流、以及其他音乐类型多元并存的格局,并且国风音乐的占比还在持续扩大。街头巷尾,咖啡馆里,年轻人的耳机中,开始越来越多地响起那些带有古筝琵琶旋律、吟唱着唐诗宋词的歌声。
一种文化自信,正在通过音乐这种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在年轻一代中重新建立起来。
林家沟子里,林羽偶尔也会用平板看看《我是原创》的片段,看到那些充满灵气的年轻创作者,他的眼中会流露出些许不易察觉的赞赏。但他依旧大部分时间沉浸在书海或是对未来更深层次的布局思考中。
欧阳倩汇报音乐市场逆转的喜讯时,他也只是淡淡点头:“嗯,势头不错。保持住。《我是原创》挖掘出的那几个苗子,重点跟进,好好培养。”
仿佛这一切的辉煌战果,于他而言,只是计划之中、顺理成章的一步。
progress 在音乐领域的推进,成功地从一个“输血”模式,转向了“造血”与“输血”并行的健康生态。国风音乐,这颗由他亲手点燃的星火,已然借助民间无穷的创造力,形成了燎原之势。而这一切,都为他下一步更宏大的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化的河流,正在他预设的河道中,汹涌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