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据点上空就飘起了细密的雨丝 —— 不是暴雨,是绵柔的小雨,落在石墙上沙沙响,打在灵田的小麦苗上,溅起细碎的水花。李猛刚走出住处,就被雨丝沾湿了袖口,抬头一看,云层虽厚却不沉,显然是场能下一阵子的好雨,顿时眼前一亮:“好雨!快喊大伙接水!蓄水池还能再补补,灵田浇着也省灵泉水!”
这话像带了劲,没一会儿,广场上就热闹起来。马大壮扛着两个半人高的木桶跑在前头,嗓门比雨声还亮:“都把家里的空桶、空陶罐找出来!咱这蓄水池是开春挖的,现在还剩半池,正好接满,夏天要是旱了,灵田浇水就不愁了!”
妇人们动作最快,阿禾领着几个妇人搬出摞在灶房旁的粗陶罐,还有编好的藤编漏斗 —— 漏斗口铺着晒干的干草,能滤掉雨水中的杂质,“接满陶罐先倒进水池,记得过一遍干草,别把泥渣带进去,不然水容易坏。”
张老栓拎着个木勺,站在蓄水池边指挥:“蓄水池边搭个木架,把漏斗挂在架上,桶接满了直接倒漏斗里,省得弯腰洒出来!” 青年们立马动手,找了四根粗木杆扎成简易木架,把三个藤编漏斗并排挂好,雨水顺着漏斗滤过干草,清亮地流进池里,溅起一圈圈涟漪。
孩子们也没闲着,小宝和小木拎着小竹桶,在屋檐下接雨水 —— 屋檐水流得匀,没一会儿就接满一桶,两人吃力地抬着往蓄水池跑,小木还边跑边喊:“周爷爷!俺们也接满一桶啦!” 老周蹲在池边,手里拿着木尺量水位,笑着点头:“好!记上,小宝和小木接了一桶,等会儿给你们算‘功劳’!”
云瑶站在灵田边,没急着接水,反而指尖凝出淡青灵气,轻轻扫过雨丝 —— 灵气混着雨水落在小麦苗上,麦叶瞬间更绿了些,她笑着对旁边的老周说:“这雨带着点天地灵气,不用特意净化,接进蓄水池存着,以后浇灵田,比普通雨水长得还好。”
李猛也没闲着,扛着梯子搭在羊圈旁的屋檐下,在屋檐角挂了个大木桶:“羊圈的饮水槽也得补满,雨水凉,羊爱喝,省得天天去灵泉挑水。” 马大壮见了,也跟着在旁边挂了两个桶,还打趣道:“猛哥,咱今天把能接的地儿都接上,争取把蓄水池灌得冒尖!”
雨下了约莫一个时辰,渐渐变小,最后变成了零星的雨丝。大伙也没歇着,继续把屋檐下、广场上接满的桶往蓄水池倒 —— 老周拿着账本记着:“马大壮接了八桶,妇人们接了二十桶,青年们接了十五桶,孩子们接了三桶,总共四十六桶,蓄水池满了!”
马大壮趴在蓄水池边,看着清亮的池水,伸手摸了摸,笑着说:“这水够灵田浇两回了!夏天要是不下雨,咱也不怕,有这池水解渴!” 张老栓也凑过来,用木勺舀了半勺水尝了尝:“甜!比灵泉水还带点清甜味,浇小麦准能长壮!”
妇人们则把接满的小陶罐搬到灶房旁,阿禾说:“这些过滤好的雨水,留着洗菜、刷碗,省得用灵泉水,灵泉水还是给羊和小麦留着更金贵。” 孩子们围在陶罐旁,小宝还想再接,却被小木拉着:“雨停啦!下次下雨再接,咱先去看小麦苗,刚才云瑶姐姐说小麦苗更绿了!”
雨停后,阳光慢慢从云层里透出来,照在蓄水池的水面上,泛着粼粼的光。灵田的小麦苗挂着水珠,绿得发亮;羊圈的饮水槽满是清亮的雨水,几只母羊正低头喝水;广场上的木桶、陶罐被整齐地摞好,等着下次再用。
李猛站在蓄水池边,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踏实:“一场小雨,接满一池水,这就是咱的家 —— 啥都想着,啥都备着,日子才能安稳。” 老周也点点头,在账本上写下:“今日降雨,全员接水四十六桶,蓄水池满,可满足灵田两次灌溉、羊圈五日饮水。”
夜风里,蓄水池的水轻轻晃,灵田的小麦苗在月光下泛着淡绿,羊圈传来偶尔的 “咩咩” 声。大伙都知道,这一池雨水,不只是水,是家园应对旱季的保障,是小麦长得更壮的底气,更是他们一起为家出力的见证 —— 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再小的事,也能为家园添一份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