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到这里,《玫瑰苦刑》第三部结束了。
写的比我想象中的快太多,都不是日更,几乎成了双更。
一是因为自己不想这个写作节奏塌了,咬紧牙,以快打快,每次写两章半,第二天从那半章开始,能更快地拉线和完成。就这样,一章一章堆到了55(三叠)。
二是搬来西红柿,不用排版或者担心吞稿,写完定时放那里就好了,少耗费好多心力;而且日更标字数太碍眼,让我这样的强迫症选手非得给它摁成一排红色不可。
2
有读者说,姐姐你一开始就来这边写,是不是都完结了。
想了想,不是。
是大家在xhs和loft给我培育了很多信心,因为大家的爱很充沛,给了我很多精神力,然后才让我在第三部这么快的,成了越写越顺手,越顺手越写。
包括现在的读者数据,大半是搜索,都是跟着我过来这边的。
如果一开始我就在西红柿单机版,十万字能不能坚持写完都两说。
3
这部分小郑总的戏份很吃重,其实不是我为了大家的呼声在为小郑总打高光,在26(玫瑰与岩蔷薇),我已经为他完全拉起来了。
这里再有高光,那都是对高途的爱,因为要用尽一切力量把高途拖出来。
这里面的人除了沈文琅天生诅咒,不能拉高途,其他人都可以。
设置过花咏的故事线,但最后放弃了,因为不想让高途受虐受苦受桎梏,这里面只有小郑总有这个本事,能不伤筋动骨又能全须全尾地把高途拖出来。
是作者的安排不假,但亦是文本人物的自我生长,他就严丝合缝地长那个节口上了。
4
之前和大家聊过,同人文最大惩罚和最大魅力,就是框架。
因为喜欢原文的某个设定、逻辑、人物……才去挑战这个框架;又因为是同人,挑战时要翻过去这个原框架。能补回来,就算成了,翻不过就是输人一着。
现在到这里,我能客观点说,《玫瑰苦刑》用这18万字,翻过去了原框架。
对高途这个人物的美学重构和精神超越,我达到了。
5
现在回头来看,第一部写的很局促,到第二部分才开始舒展,到第三部,才算写得很尽兴。
很明显,状态不一样,手感不一样。
比如50(救与赎)和51(捉谁的奸),其实情节是紧张的,但写的时候,自己很松弛。沈文琅对盛少游加大价码的心理活动、周渡调侃的捉奸、沈文琅踢沙发后那个沙发未动……这些气口在第一部分很少有,若有,也是写作意识让我去给放在那里的。而第三部分这些不一样,是手感在那里,不假思索地信手带出来的。
6
53(夜谈)、54(破晓)、55(三叠)是我犹豫过的章节。在这样门类的小说,在这样的夜晚,卿卿我我绝对是爆点。
结果,我还是选了这样具有文学质感的对谈来走了分量不小的四章(52·王子的后半段其实也是)。
虽然是网文,但我一直是把着文学本体的创作方向在写的,所以没舍弃,还是把住“绝对掌控”和“写得尽兴”两个初衷。
如果我逃避这种从情节推进到精神对话的演变,首先是背离成熟创作者的初心,其次是不敢赌自己的笔力,怕露怯。
写完发现,幸好保持了创作独立性和对难度的挑战,一章一章翻过去,回看,自己算是满意的。
7
那天看星座运势,里面有句话——
召集你的好奇心、魅力、表现力以及对生命的热情,去修补和重建你看到的一切。
当时在读者群给大家分享了,此时拿出来写在这里。
希望大家自己去记录去撰写去创作,无论是哪种形态,无论水平高与低,无论内容多与少,无论质量好与坏,那是坐标,你回头的时候,会很明晰。而且当你有意识的提升的时候,结果会更出乎你意料。
8
积木是一粒一粒拼的,长篇是一字一字写的,绘画是一笔一笔勾的。
当我们面对一个庞大目标而感到畏惧和虚无时,不要去看那遥不可及的“完成品”,只专注于眼前“那一粒积木”、“那一个字”、“那一笔画”。
完成的魔法在于开始,任何伟大的工程,其起点都微不足道。时间的复利会让微小的单元产生惊人的质变。
当我们全身心投入于当下这个微小的创造动作时,我们便找到了对抗“万事皆休”的立足点。
现在,就从手边最微小、最具体、最能掌控的那“一粒”、“一字”、“一笔”开始。
专注于此时此地的一个小行动时,就已经在废墟上,砌起了新生的第一块砖。
9
番茄助手的App首页,“让好故事影响更多人”,我还蛮喜欢这句话。
毕竟一开始,我就希望自己写的是一个好故事。
如果你也喜欢这个重建的故事,那么,我们《玫瑰苦刑》,第四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