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青石镇,阳光把田野里的小麦晒得金黄,林建国的农产品加工厂门口却排起了长队 —— 不是来拉货的商贩,而是镇上的村民,他们手里攥着身份证,脸上满是期待,等着参加加工厂新一批的招工面试。自从加工厂扩大规模后,这已经是林建国第三次招工了,每次消息一传开,都会吸引不少村民前来报名。
“建国,你看我这老婆子还能干动活,能不能让我去车间帮忙洗红薯啊?” 队伍里,李婶拉着林建国的胳膊,有些忐忑地问。李婶的丈夫前几年因病去世,家里只有她和一个正在上中学的儿子,日子过得很拮据,之前靠种几亩薄田勉强维持生计,听说加工厂招工,第一个就报了名。
林建国握着李婶的手,笑着说:“李婶,您放心,只要您愿意干,咱们加工厂就有您的位置。洗红薯的活不重,还能按时上下班,不耽误您照顾孩子。” 听到这话,李婶激动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连连说:“谢谢建国,谢谢建国,这下我儿子的学费终于有着落了!”
这次招工,林建国特意优先录取了镇上的困难户和留守妇女,一共招了二十个人,加上之前的工人,加工厂的员工已经有五十多人了,其中八成都是青石镇的村民。为了让新员工尽快上手,林建国还专门组织了培训,亲自给大家讲解红薯清洗、淀粉沉淀、粉条加工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大家看,清洗红薯的时候,一定要把根部的泥块和表面的烂斑清理干净,不然会影响淀粉的纯度。” 林建国拿着一个红薯,站在车间里给新员工做示范,“还有沉淀淀粉的时候,水和淀粉的比例要刚好,每隔两个小时要搅拌一次,这样沉淀出来的淀粉才细腻。”
村民王二柱以前在外地打工,因为常年劳累落下了腰伤,只能回到镇上靠打零工度日,这次也报名进了加工厂。刚开始学操作筛选机时,他总是掌握不好机器的速度,导致玉米粒撒了一地。王二柱有些灰心,低着头说:“建国,我是不是太笨了,连个机器都操作不好。”
林建国拍了拍他的肩膀,耐心地说:“二柱,别着急,谁刚开始学都这样。你看,把这个调速杆往左边掰一点,速度就慢了,等你熟练了再加快。” 说着,他手把手教王二柱调整机器参数,一遍又一遍地示范操作步骤。经过几天的练习,王二柱终于能熟练操作筛选机了,他笑着对林建国说:“建国,多亏了你耐心教我,我现在觉得这活一点都不难了!”
加工厂不仅给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开出了可观的工资 —— 每月三十块钱,比在镇上打零工多了近一半,而且管吃管住,年底还有奖金。村民张大叔在加工厂干了半年,就攒够了钱,给家里盖了两间新瓦房。他逢人就说:“要不是建国的加工厂,我这辈子都别想盖新房,建国真是咱们青石镇的大恩人啊!”
除了吸纳村民就业,林建国还想着从源头帮助乡亲们增收。他发现镇上的村民大多还是按照老方法种植红薯、玉米,产量低不说,品质也不稳定,有时候因为品种不好,加工出来的粉条口感也会受影响。于是,林建国专门去了一趟省农科院,花了半个月时间,请教农业专家关于优质红薯、玉米品种的种植技术,还引进了适合当地土壤的 “豫薯 13 号” 和 “郑单 958” 玉米品种。
回到镇上,林建国组织村民开了一场种植技术培训会,把从农科院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大家看,这种‘豫薯 13 号’,抗病性强,产量高,而且淀粉含量比咱们之前种的品种高 10%,用它加工出来的粉条口感更好,卖的价钱也更高。” 林建国拿着红薯种子,给村民们讲解种植要点,“还有种植的时候,要注意行距和株距,每亩地种三千株左右最合适,施肥要以有机肥为主,这样种出来的红薯才绿色健康。”
为了让村民们放心尝试新品种,林建国还决定免费给村民提供种子,并且和大家签订了收购协议 —— 按照高于市场价 10% 的价格收购村民种植的优质红薯、玉米,要是产量达不到预期,还会给大家补贴。村民们一开始还有些犹豫,担心新品种不好种,可看到林建国这么有诚意,又有收购协议做保障,纷纷报名尝试种植。
村民刘大姐家里种了三亩红薯,以前每年只能收三千多斤,自从换了 “豫薯 13 号” 品种,又按照林建国教的技术种植,第一年就收了五千多斤,卖给加工厂后,比往年多赚了八百多块钱。她高兴地说:“建国引进的这个品种真是好,不仅产量高,还省心,以后我就跟着建国种,准没错!”
在林建国的带动下,镇上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种植优质红薯、玉米,种植面积从一开始的几十亩扩大到了几百亩,形成了 “企业 + 农户” 的种植模式。林建国还专门聘请了农科院的专家,定期来镇上指导村民种植,解决大家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一次,镇上的红薯出现了黑斑病,村民们急得团团转,林建国赶紧联系专家,按照专家的指导,给红薯喷洒了专用农药,及时控制了病情,减少了村民的损失。
为了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收入,林建国还想着把农产品加工的上下游产业链带动起来。他发现加工厂产生的红薯渣、玉米芯可以用来喂猪、喂牛,于是鼓励村民发展养殖业,还和镇上的养殖户签订了合作协议,把加工厂的废料低价卖给他们。村民赵大哥以前只种庄稼,自从开始养猪,又用红薯渣喂猪,成本降低了不少,一年下来多赚了两千多块钱。他笑着说:“建国想得真周到,连废料都能变废为宝,让咱们多了一条赚钱的路子。”
随着乡亲们的收入越来越高,青石镇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以前破旧的土坯房变成了崭新的砖瓦房,坑坑洼洼的土路铺上了水泥,镇上还开起了几家小商店,村民们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每到逢年过节,林建国的家里总是挤满了乡亲们,大家带着自家种的蔬菜、养的鸡鸭,来感谢林建国的帮助。
有一次,镇上的村民们自发组织起来,给林建国送了一块写着 “带动乡邻致富,情系青石百姓” 的牌匾。看着这块沉甸甸的牌匾,林建国心里满是感动,他说:“大家不用谢我,咱们都是青石镇的人,只有大家一起富起来,日子才会过得更红火。以后我还会继续努力,让咱们青石镇的日子越过越好!”
林建国的善举不仅赢得了乡亲们的赞誉,还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县农业局把青石镇农产品加工厂评为 “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还把林建国评为 “农村致富带头人”。面对荣誉,林建国没有骄傲,他说:“这些荣誉不是给我一个人的,是给咱们青石镇所有乡亲们的,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
那天晚上,林建国和家人、乡亲们一起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吃着用加工厂生产的粉条做的炖菜,聊着镇上的变化,欢声笑语回荡在整个青石镇。林卫国看着眼前的景象,笑着对林建国说:“建国,你太爷爷要是泉下有知,看到你带动这么多乡亲致富,肯定会为你骄傲的。”
林建国望着满天的繁星,心里满是感慨。他知道,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家人的支持,离不开乡亲们的信任,更离不开自己当初返乡创业的决定。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会继续带着乡亲们,在致富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青石镇变成一个更加富裕、更加美丽的家园。
月光下,老槐树的枝叶轻轻摇曳,像是在为这个充满希望的小镇祝福。它见证了青石镇从贫穷落后到逐渐富裕的转变,也见证了林建国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带动乡邻共同致富的感人历程,更见证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如何用坚守与担当,书写出一段属于自己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