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小暑的麦冬润
小暑刚过,暑气像张密不透风的网,把整座城罩得严严实实。葆仁堂里的吊扇慢悠悠转着,吹起药草的清香,陈砚之正趴在案头翻《黄帝内经》,指尖划过“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心里反复琢磨着“养长之道”四个字。
“砚之,进来看看这位老先生。”爷爷的声音从诊室传来,带着几分凝重。
陈砚之赶紧合上书,快步走进去。诊椅上坐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手里攥着块手帕,不时捂住嘴咳嗽,咳得肩膀都在抖,额头上沁着一层黏汗。旁边的家属说:“医生,我爹这咳嗽快半个月了,白天还好,一到夜里就咳得厉害,嗓子干得像冒烟,还总说心里烦躁。”
陈砚之搬了张凳子坐在老人身边,轻声问:“大爷,咳嗽的时候有痰吗?痰是什么颜色的?”
“没多少痰,就是干咳,”老人喘了口气,声音沙哑,“晚上躺下来更咳得凶,恨不得把肺都咳出来,喝水也不解渴,反而越喝越觉得心口烧得慌。”
他伸手搭脉,脉象细数,再看老人的舌苔——舌红少津,苔薄黄。又仔细观察老人的眼睑,结膜有些发红。这症状让他想起《黄帝内经》里“燥胜则干”“热伤津液”的说法,心里渐渐有了思路。
“大爷,您是不是总觉得手脚心发烫,晚上睡不着觉?”
老人愣了一下,连连点头:“是啊是啊,后半夜总醒,醒了就再也睡不着,浑身躁得慌。”
陈砚之走到药柜前,目光在一排排药斗上逡巡。《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小暑正值盛夏,天地之气浮于外,人体阳气也易外越,内里阴液相对不足,老人的干咳、咽干、心烦,正是“夏气伤阴”的表现。
他提笔写下药方:麦冬15克、玉竹12克、沙参10克、川贝母6克(研末冲服)、知母10克、生地黄12克、甘草5克。写完后,他盯着“生地黄12克”犹豫了片刻,想起老人年纪大了,脾胃可能偏弱,生地虽能滋阴,但性滋腻,会不会碍胃?
正思忖着,爷爷走了过来,拿起药方看了看,又问老人:“吃饭还好吗?有没有觉得腹胀?”
“吃饭还行,就是没胃口,吃不多。”老人答道。
爷爷看向陈砚之:“《黄帝内经》讲‘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滋阴的同时,不能忘了顾护脾胃。你用麦冬、玉竹、沙参滋阴润燥,针对‘燥胜则干’,思路是对的,但生地用12克稍多了些,老人脾胃弱,可减为9克,再加3克陈皮理气,免得滋腻碍胃。”
陈砚之茅塞顿开。他只想着“滋阴”以应“夏气伤阴”,却忘了“脾胃为后天之本”,阴液的生成离不开脾胃的运化。他立刻修改药方,在“生地黄”后改为“9克”,添上“陈皮3克”,笔尖落在纸上时,比刚才沉稳了许多。
“再想想,”爷爷指着药方,“《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老人夜间咳嗽加重,除了阴虚,是不是还有‘肺气不利’的因素?可加5克桔梗,宣肺利咽,让肺气顺了,咳嗽自然能减轻些。”
陈砚之恍然大悟。《黄帝内经》强调“肺主气,司呼吸”,肺气不畅,即便阴液充足,也难止咳嗽。他又添上“桔梗5克”,这次落笔时,心里一片清明。
抓药时,陈砚之特意拿起麦冬,饱满的纺锤形颗粒,断面半透明,带着淡淡的甘香。他想起《黄帝内经》里“燥者润之”的治法,这麦冬的温润,不正是应对“燥伤肺津”的良药吗?
患者离开前,陈砚之仔细叮嘱:“药煎的时候,先泡半小时,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煎20分钟,倒出药汁后再加水煎一次,两次药汁混在一起,分早晚两次温服。晚上喝完药别立刻躺下,坐着歇会儿,让药气顺顺。另外,饮食清淡些,别吃辛辣的,多吃点梨、银耳之类的滋润食物。”
傍晚,陈砚之坐在案前,重新翻开《黄帝内经》,刚才爷爷提到的几句经文被他用红笔圈了出来。他拿出笔记本,写道:“小暑,用麦冬、玉竹滋阴润燥。《黄帝内经》说‘夏气之应,养长之道’,原来‘养长’不只是顺应阳气生长,还要顾护内里的阴液,就像夏日的草木,既要晒足太阳,也得浇够水。爷爷说,开方要懂‘阴阳平衡’,更要懂‘天人相应’,这才是中医的根。”
窗外的蝉鸣渐渐歇了,吊扇依旧慢悠悠转着,把药草的香气送遍诊室的每个角落。陈砚之看着案头的《黄帝内经》,忽然觉得那些古老的文字不再晦涩,它们像一位位沉默的老师,正透过书页,悄悄指引他走向更深的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