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麦浪翻滚。“北匠工坊”的小院里,气氛比天气还要火热。今天,是工坊成立以来,第一次正式分红的日子。
一大早,李杏枝就和几个女工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在院子中央摆上了长条桌,铺上了洗得发白的旧床单,虽然简陋,却透着郑重。桌上放着李杏枝连夜核对了好几遍的账本、一沓用红纸包好的现金,还有一摞崭新的硬壳笔记本——那是陈山河特意从县里买来,准备作为“优秀员工”奖励的。
工人们早早地干完了手头的活,聚在院子里,三五成群地低声交谈着,脸上洋溢着期待和喜悦。石根、赵小满、马永贵等骨干,虽然强作镇定,但眼神也时不时瞟向那张桌子。王老蔫搓着手,跟旁边的人念叨:“今年光景好,奖金准少不了!”连郑怀古也换上了一件干净的褂子,坐在屋檐下的马扎上,慢悠悠地抽着烟袋,眼角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陈山河站在桌前,看着眼前这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心中感慨万千。从去年春天的步履维艰,到年底的绝地反击,再到今年上半年的稳扎稳打、喜获金奖,工坊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在座每一个人的辛勤付出。今天,是分享成果的时刻。
“各位老师傅,兄弟姐妹们!”陈山河清了清嗓子,院子里立刻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
“忙了快一年,咱们‘北匠’,总算闯过了最难的时候,有了点家底儿!”陈山河声音洪亮,带着自豪,“这功劳,是大家的!是郑师傅一凿一斧带出来的!是石根、小满、永贵你们没日没夜干出来的!是杏枝一分一厘算出来的!是王叔一趟一趟跑出来的!是咱们在座每一个人,用汗珠子换来的!”
掌声热烈地响起。
“以前,咱们是吃大锅饭,干好干坏一个样。现在,咱们立了新规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陈山河拿起账本,“上半年,咱接了外事宾馆的急活儿,拿了德国博览会的金奖,零活也没落下,扣除所有开销、留足发展基金,净利润是这个数!”
他报出一个数字,下面响起一片吸气声和惊叹声!这比他们预想的要多不少!
“按照咱们商量好的章程,”陈山河继续说道,“留三成扩大生产,剩下的,今天全部分给大家!”
人群激动起来,纷纷交头接耳。
“下面,念到名字的,上来领钱!”李杏枝拿起名单,开始唱名,声音清脆:
“郑怀古师傅!”
郑怀古愣了一下,在大家的掌声和注目下,站起身,走到桌前。陈山河亲自拿起最厚的一个红封,双手递到老爷子手里:“郑师傅,您是咱工坊的定海神针!这头一份,您当之无愧!”
郑怀古接过沉甸甸的红封,手有些颤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终只是重重地点了点头,把红封紧紧攥在手里,转身走了回去。背后有人喊:“郑师傅,晚上请客啊!”老爷子回头笑骂一句:“少不了你们的!”
“石根!”
石根快步上前,接过属于自己的那份。他的份额仅次于郑怀古,这是对他作为生产主管和技术骨干的肯定。他激动得脸通红,对着陈山河和众人鞠了一躬:“谢谢山河哥!谢谢大家!俺……俺往后更使劲干!”
接着是李杏枝、王老蔫、赵小满、马永贵……每个人都有份,根据岗位、技术等级和贡献大小,金额不等,但都厚实实实。拿到红封的人,个个喜笑颜开,有的迫不及待地打开数一数,有的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用手按了又按。
最后,连铁蛋、栓柱等学徒也分到了一份虽然不多但意义非凡的“鼓励奖”。铁蛋拿着钱,眼眶都红了,他从来没想过自己也能挣这么多钱。
钱发完了,陈山河又拿起那摞笔记本:
“奖金,是对过去辛苦的报答。这笔记本,是对往后干的好的盼头!”他宣布,从今年起,工坊设立“年度优秀员工”奖,年底评一次,奖励贡献最突出的个人。
“另外!”陈山河提高声音,“我和郑师傅、石根、杏枝商量了,咱们工坊,要立个‘子弟兵’规矩!以后,谁家的孩子,初中毕业了,愿意学木匠,品行端正的,优先招进工坊!咱们的手艺,得传下去!”
这话一出,院子里彻底沸腾了!这意味着,在“北匠”干活,不仅有钱途,更有前途!家就在这儿,根就在这儿!
分红大会在欢声笑语中结束。工人们揣着鼓鼓囊囊的红包,三三两两地散去,商量着给家里添置点什么,或者给孩子扯块新布做衣裳。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当下生活的满足和对未来日子盼头。
陈山河和李杏枝相视一笑,心里充满了踏实和欣慰。他们知道,这笔分下去的钱,换来的不仅仅是短暂的喜悦,更是人心的凝聚,是大家对“北匠”这个大家庭更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逆袭的路上,财富的共享,是凝聚人心、激发动力的最好方式。当每个人都能从集体的发展中获益,都能看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希望时,这股力量,将无坚不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