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选在这个好日子,“红旗公社北匠手工艺合作社”的挂牌仪式,在工坊院门口简单而隆重地举行了。
没有锣鼓喧天,没有领导剪彩。公社书记和老支书到场讲了话,表示支持。陈山河作为合作社社长,带着全体社员(也就是原工坊全体人员),在噼里啪啦的一小挂鞭炮声中,亲手将那块白底黑字、带着红色公章的崭新木牌,挂在了原来“北匠工坊”的牌子旁边。
两块牌子并排挂着,一块代表着过去的奋斗和根基,一块象征着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牌子挂上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合作社不是换块牌子那么简单,它意味着管理模式、分配方式、甚至思维习惯,都要发生深刻的转变。
第一关:建章立制。
以前“工坊”时代,基本是陈山河说了算,带着大家干,人情味浓,灵活性大。现在成了“合作社”,就得有合作社的规矩,要民主管理,账目公开,按章办事。
陈山河召集全体社员大会,选举产生了合作社管理委员会:陈山河当选社长,郑怀古被推举为监事会主席(主要监督工艺质量),石根、李杏枝、王老蔫当选委员,分别负责生产、财务和后勤。重大决策,必须由管委会集体讨论,社员大会表决通过。
李杏枝的任务最重。她需要建立一套符合合作社规范的财务制度,账目要更清晰、更透明,定期向社员公布。采购、销售、支出,都要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她参加了公社组织的会计培训,回来带着两个年轻姑娘,熬夜整理新账本。
第二关:明晰股权。
这是最敏感、也最关键的一步。合作社的资产,包括原来的厂房、设备、存货、流动资金,以及“北匠”这个品牌的价值,都需要评估作价,折算成股份,量化到每个社员头上。
陈山河坚持原则:既要承认历史贡献,又要兼顾公平,更要着眼未来激励。
经过反复测算和民主评议,最终确定了股权方案:
* 创始人股(30%): 承认陈山河的创业贡献和品牌价值。
* 技术股(25%): 郑怀古以其核心技术和管理经验入股。
* 骨干员工股(30%): 石根、李杏枝、王老蔫等核心骨干,根据工龄、岗位、贡献分配。
* 普通社员股(10%): 覆盖所有正式工人,体现集体属性。
* 预留发展股(5%): 用于未来吸引人才和激励优秀社员。
这个方案,照顾了各方利益,得到了绝大多数社员的认可。当李杏枝把股权证书发到每个人手上时,大家摸着那盖着红印的纸片,感觉都不一样了——以前是给老板干活,现在真是给自己干了!
第三关:调整分配。
分配方式也随之改革。实行“基本工资 + 绩效奖金 + 年度分红”的模式。基本工资保障生活,绩效奖金体现劳动量和质量,年度分红则与合作社整体效益和个人持股挂钩,真正实现多劳多得、利益共享。
石根负责制定的《生产定额与质量考核标准》成了关键。每个工序、每件产品,都有明确的工时、材料消耗和质量标准,干得好、干得快,奖金就高;出次品、浪费料,就要扣罚。开始有人不适应,觉得“管得太死”,但很快发现,标准清晰了,干好干坏一目了然,公平!积极性反而更高了。
第四关:规范流程。
合作社的运作也更加规范。接单要签正式合同,采购要货比三家有凭据,生产有计划有调度,入库出库有手续。王老蔫负责的仓库,第一次建起了详细的物料台账,进出清清楚楚。
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工坊里,以前那种粗放、随意的氛围少了,多了几分严谨和秩序。但那种“家”的温暖并没有消失,只是融入了更理性的规则中。
郑怀古对这套新章程,起初有些不以为然,觉得“条条框框太多,束缚手脚”。但当他发现,新制度下,物料浪费减少了,产品质量更稳定了,徒弟们干活更认真了,年底分红可能更多了,老爷子慢慢接受了,甚至开始用新标准来要求徒弟:“按章程来!差一毫也不行!”
挂牌一个月后,合作社接到了第一笔“官方”订单——为公社中心小学定制一批新课桌。合同规范,预付款及时。生产过程中,石根严格按照新标准调度,李杏枝按流程管理资金和成本,最后按时保质交付,结算顺利,利润可观。
这笔生意做下来,大家真切地感受到了“合作社”的好处:信誉度高,流程顺畅,风险降低。
晚上,陈山河和郑怀古坐在院子里喝茶。看着并排挂着的两块牌子,陈山河感慨道:“郑师傅,这新牌子挂上,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郑怀古嘬了口烟袋,慢悠悠地说:“牌子是新的,章程是新的,可咱手里的家伙事,心里的那杆秤,不能变。活儿,还得靠手做;人,还得靠心带。章程是死的,人是活的。别让新章程,把老匠心给框死了就行。”
陈山河重重地点了点头。逆袭的路上,组织形式可以变,管理方法可以新,但立足的根本——扎实的技艺、诚信的口碑、凝聚的人心,永远不能丢。“北匠合作社”这艘刚刚启航的新船,正在摸索着,驶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