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自体内浩瀚的黑雾宇宙中缓缓收回。
陈星于家中静坐,双眸开阖间。
仿佛有星河流转,将无尽宇宙的缩影敛入眼底。
历经三测,武者星辰的武道文明已步入相对稳定的繁荣期。
诸子百家的道统如同参天古树的根系,深深扎入世界的土壤,形成了自洽的演进逻辑。
后续的发展,更多将依赖于时间本身对世界能量层级的缓慢蕴养与提升。
正如李耳等人所遭遇的瓶颈,那已是世界根基所限,非微观调控所能强行突破。
“框架已成,内核已立…确实无需我再过多干涉了。”陈星指尖轻叩桌面,做出了最终的决断。
“当前最大的制约,在于世界整体的能量浓度与法则活跃度。要突破这层桎梏,需要的是更庞大的‘源质’吞吐。”
他的意念扫过体内那膨胀了万倍、物质与能量近乎无穷的黑雾宇宙。
足以支撑武者星辰进行大规模公测,容纳亿万玩家意识同时接入。
“公测,可以提上日程了。”陈星心念微定,“但新进入的玩家,权限必须调整。暂时剥离‘游戏奖励’的通道,仅保留高拟真度的虚拟现实体验。”
他必须考虑到现实世界的承载能力。
三百名内测玩家带来的涟漪,尚在特安局可控范围内。
若公测开启,万千玩家一夜之间获得超凡力量,那绝非文明进阶,而是秩序崩坏的开端。
稳扎稳打,方是正途。
至于蛊星,那里已是阿奴完美的道场。
任由她将蛊道推演至不可思议之境,未来必将是一招妙棋。
“那么,是时候播种下一颗文明的种子了。”陈星的思维转向新的蓝图。
下一个文明的选择,他深思熟虑。
修真文明?或是更高级的仙魔大道?
固然拥有移山填海的个体伟力,但其对功法、悟性、机缘的苛刻要求,以及体系的高度不确定性,让其发展充满了变数。
他空有海量物质,能捏合出灵气充沛的修真星球,却无法凭空造就能普适的、直指大道的完善功法体系。
轩辕、蚩尤那般绝世之才,可一不可再。将文明前景寄托于偶然,非智者所为。
“务实与效率,是现阶段的最优解。”陈星目光沉静,做出了选择——科技文明。
一个蓬勃发展的科技文明,其力量源于对客观规律的认知与应用,路径清晰,成果可复现,能量于现实世界。
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庞大知识体系与技术成果。
对他理解宇宙规则、优化黑雾宇宙、乃至提升整个大夏的底蕴以应对未来可能存在的危机。
都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
“科技,同样是探索终极的伟大路径。”
意念既定,陈星不再犹豫。意识彻底沉入丹田宇宙核心。
浩瀚星海之中,在远离武者与蛊星的遥远边陲。
陈星的意志如同造物主般降临。
有了之前推演文明的经验,这一次他更加从容而高效。
他朝前方的虚无伸手一指,念头一动。
无尽的宇宙物质在超越物理的伟力下瞬间被塑形,星核凝聚,地幔分层,大陆板块在轰鸣中初步定型,原始海洋翻涌着覆盖低洼,稀薄的大气开始环绕。
一颗崭新的、荒凉却蕴藏着无限生机的星球,在寂静中诞生。
紧接着,陈星意念再动。
他于星球各主要大陆板块及宜居岛屿,分布式投放基础人类模板单位,总数十万。
注入基础生存本能及原始社群意识。
屏蔽其对创造源的感知。
刹那间,十万名处于原始状态的人类身影,如同星点般悄然出现在科技星各个适宜生存的角落。
他们茫然四顾,随即被最原始的生存欲望驱动,开始尝试熟悉环境,聚集,挣扎求存。
整个过程瞬息完成,对于初步掌握黑雾宇宙权柄的陈星而言。
创造一个星球乃至播种生命,已然如同呼吸般自然。
他凝视着这颗刚刚诞生的科技星。
看着那十万火种在广袤的世界中分散开来,如同文明初燃的星火。
“那么,让我看看,在纯粹的物理规则下,智慧的生物会选择怎样的道路来认知世界、改造世界,最终…进化自身的文明与生命形态。”
陈星带着前所未有的期待,千倍加速了科技星时间流逝的速度。
科技星上的光影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流转,日月交替,四季轮回骤然加快。那散布各处的十万星火,开始在加速的时间长河中,踏上了一条与武者星辰截然不同的、依靠智慧与工具攀登文明阶梯的漫长征途。
陈星的目光穿透时间屏障,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等待着第一缕科技之光的闪耀。
......
陈星的目光如同超越维度的灯塔,凝视着科技星上被加速的时光洪流。
最初的一万年(科技星时间),星球上的景象与武者星辰的蛮荒时代并无太大不同。
那十万被投放的“火种”在广袤的世界中挣扎求存,形成分散的部落,使用石器,敬畏自然,崇拜图腾。
疾病、饥饿、猛兽、部落冲突…生存是唯一的主旋律。
文明的进展缓慢得几乎令人窒息。
然而,细微的差别已然显现。
某个部落最先发现了“尖利的石头更容易切割兽皮”,另一个部落则偶然发现并保留了“雷击产生的天火”,并学会了利用它取暖、驱兽、加工食物。工具的使用和改进,开始悄然加速。
时间继续飞逝。
部落逐渐联合,形成城邦,文字被发明,金属被冶炼,农业技术革新带来了人口爆炸…
国家与封建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战争形态从部落械斗升级为军队对抗,青铜器、铁器相继成为主宰战场的力量。
哲学、数学、天文学等原始科学开始在神庙和学院中萌芽。
尽管它们时常与神学纠缠在一起,但理性思辨的种子已经播下。
陈星静静地观察着。
他看到类似于“阿基米德”的人物在澡盆中惊呼,看到“张衡”制作出精巧的仪器观测星空,看到“祖冲之”竭尽全力计算圆周率…
无数智慧的闪光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明灭,缓慢却坚定地堆积着文明的基石。
转折点发生在一个被他暂时命名为“伽利略”的学者身上。
此人首次系统性地将数学语言与实验观测结合,大胆地质疑了千年来被奉为圭臬的“天体完美论”。
尽管他因此受到了当权者的迫害,但他的思想却如同野火般蔓延开来,彻底点燃了“科学革命”的导火索。
随后,科技星的文明发展进入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快车道!
牛顿式的人物提出了震撼世界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理论,为经典物理学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石。
瓦特式的人物改良了蒸汽机,轰鸣的汽笛宣告了工业时代的来临。
门捷列夫排出了元素周期表,麦克斯韦用方程组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科学理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爆发,并迅速转化为颠覆性的技术。
铁路网如同血管般蔓延至大陆各处,电报线将世界连接成“村”,钢铁巨轮征服海洋,内燃机开始咆哮…
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接踵而至,生产力呈指数级增长,人类社会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陈星看到了一个与蓝星何其相似的发展轨迹,甚至因为世界规则的略微差异和没有大规模战争打断(在核武器出现前),其科技水平在20世纪中叶左右,已然略微超过了同时期的蓝星。
计算机技术更早萌芽,航天探索初露峥嵘,能源技术(尤其是核能)取得了关键性突破,基因的神秘面纱也被缓缓揭开…一片繁荣昌盛、未来可期的景象。
然而,致命的隐患早已埋下。
科技的飞速发展并未带来同等程度的社会制度革新和人文精神升华。
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以惊人的速度向极少数寡头和垄断集团集中,跨国资本的力量甚至凌驾于许多国家政权之上。
巨大的贫富鸿沟出现在国家内部与国家之间。
一边是技术贵族们生活在气候可控的穹顶城市,享受着基因优化和延寿服务,谈论着星际殖民的梦想;
另一边则是数量庞大的“无用阶级”在污染严重的工业废墟中挣扎,被自动化剥夺了工作机会,依靠着微薄的基本保障金麻木度日。
阶级固化比任何时代都要森严,上升通道几乎被彻底堵死。
国家间的矛盾并未因科技发展而消弭,反而因为发展不均衡、资源争夺(尤其是后期稀缺的氦-3等星际航行关键资源)和意识形态对立而愈发尖锐。
庞大的战争机器从未停止运转,只是武器从坦克飞机进化成了激光卫星、基因武器和AI作战网络。
脆弱的和平建立在“相互确保毁灭”的核恐怖平衡之上,且核武库的规模和扩散程度远超地球冷战时期。
终于,在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一场起源于某个边缘地区的、关于水资源分配的冲突,在AI算法推波助澜的误判、政治领袖的偏执、以及军火巨头和能源寡头暗中的煽风点火下,迅速升级失控。
第一枚搭载着热核弹头的洲际导弹拖着尾焰升空,划破了虚假的和平天幕。
然后,是第二枚,第三枚…第十枚…第一百枚…
“发射井开启!雷达锁定!”…“确认遭受核攻击!”…“最高指令:授权全面反击!”…“为了祖国!”…“上帝保佑…”…“妈妈…”
冰冷的指令、绝望的呼喊、祈祷的呢喃…
最终都被淹没在席卷全球的炽白光爆和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
数以万计的核弹头在短短一小时内被相互投送,覆盖了科技星每一片大陆、每一个主要城市、每一个工业中心和军事基地。
蕈状云如同死亡之花般在全球绽放,冲击波夷平山川,烈焰风暴吞噬城市,核辐射尘弥漫大气层…
后续的“核冬天”效应紧随而至。
大量的烟尘和微粒被抛入平流层,遮蔽了阳光,全球气温骤降,植物大规模枯死,食物链彻底崩溃…
辉煌的科技文明,其智慧的顶峰造物,最终成为了自我毁灭的工具。
当最后的回声在满目疮痍的大地上消散,科技星陷入了一片死寂。
曾经灯火辉煌的城市化为冰冷的放射性废墟,蔚蓝的海洋变得灰暗死沉,绿色的植被被灰白的尘埃覆盖。
只有极少数深入地下的避难所或许还有零星幸存者,在绝望中等待着永远不会到来的黎明。
陈星沉默地注视着这迅速上演又迅速落幕的文明终局,加速的时间流已然恢复正常。
他的脸上无喜无悲,但眼神深处却掠过一丝复杂的微光。他见证了智慧点燃科技之火的辉煌,也目睹了这火焰最终焚尽自身的愚昧。
“科技本身并无善恶…”陈星低声自语,仿佛在总结一场宏大的实验。
“但驾驭科技的人性,若无法与力量同步成长,甚至被其反噬和扭曲…那么毁灭,似乎成为一种必然的宿命。”
“下一次,需要更精妙的引导,或者…加入一些新的变量了。”
文明的试验,仍在继续。
而陈星,这位年轻的造物主,从他的“失败”中,汲取着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