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晚刚到研学中心,就看到陈默抱着一叠设计图快步走来,声音里满是兴奋:“苏姐,贝宁非遗产业园的初步规划图改好了,咱们一起看看怎么调整更贴合当地需求!”
苏晚接过图纸,只见上面清晰标注着植物染工坊、竹编教室、非遗展示区的位置,还特意预留了“中贝非遗交流广场”。陈默指着图纸解释:“考虑到贝宁的气候,我们把染布坊设计成开放式的,通风又凉爽;竹编教室旁边加了材料储存间,方便存放预处理好的竹篾和香蕉叶。”苏晚点头,在图纸上圈出一处空地:“这里可以建个‘非遗创意实验室’,让中贝学员一起研发融合技艺的新产品,比如用贝宁纺织工艺搭配梅岭植物染。”
就在两人讨论时,林悦拿着一份快递走进来:“苏姐,是美国文创品牌寄来的合作合同,他们想在纽约开设‘梅岭非遗体验店’,还希望咱们派师傅去做开业指导!”苏晚拆开合同,看到里面详细写着体验店的运营模式——既有非遗产品售卖区,也有手工体验区,每周还会举办竹编、植物染公开课。“这是咱们非遗走向美洲的第一步!”苏晚当即决定,让陈默和李师傅下个月先去纽约考察,对接体验店的装修和课程设计。
四月中旬,苏晚带领团队启程前往贝宁,筹备中贝非遗产业园的奠基仪式。抵达波多诺伏后,贝宁文化部长亲自到机场迎接,还拉着苏晚的手说:“整个贝宁都在期待这个产业园,我们已经选好了地址,就在首都郊区的文化园区里,交通特别方便!”
第二天,苏晚跟着贝宁官员去考察选址。那是一片开阔的空地,旁边就是贝宁传统纺织工坊,远处还能看到成片的棕榈林。埃莎指着空地兴奋地说:“我们计划在产业园周围种上凤凰花和芒果树,既能当染料植物,又能美化环境,就像梅岭的栀子林一样!”苏晚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感受着湿润的触感:“这里的土壤很适合种染料植物,等产业园建成,咱们就能实现染料自给自足了。”
奠基仪式当天,贝宁总统特意发来贺电,当地民众穿着传统服饰,举着“中贝非遗友谊长存”的牌子来到现场。苏晚在仪式上致辞:“中贝非遗产业园不仅是技艺传承的基地,更是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未来我们会一起培养更多非遗传承人,让中贝技艺在合作中绽放新光彩!”话音刚落,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中贝工作人员一起挥动铁锹,为产业园培下第一方土。
奠基仪式结束后,苏晚团队留在贝宁,开展为期两周的非遗师资培训。在临时搭建的竹编教室里,陈默教当地学员用香蕉叶编织收纳篮,还设计了“阶梯式教学法”——先学简单的平纹编织,再挑战带花纹的立体造型。来自贝宁北部的学员阿莫,只用三天就掌握了基础技法,还创新出“香蕉叶+竹篾”的混合编织法,编出的篮子又轻便又结实。陈默笑着说:“这才是传承该有的样子,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染布工坊里,李师傅带着学员们采集凤凰花做染料。当看到白色棉布在染液中渐渐染上艳红色时,学员们忍不住欢呼起来。李师傅还教大家用芒果皮染黄色,用蝶豆花茶染紫色,还现场演示如何将三种颜色搭配,染出渐变效果。“这些染料在贝宁随处可见,以后你们不用依赖进口,在家门口就能做植物染!”李师傅的话,让学员们频频点头。
培训接近尾声时,中贝学员联合创作了一组“非遗融合作品”——用贝宁传统纺织布做底,染上梅岭植物染的花纹,再用竹编做装饰边框。苏晚把这些作品拍成照片,发给国内的艺术家:“以后可以邀请他们来贝宁,和当地学员一起做跨界创作,让中贝非遗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五月初,苏晚团队从贝宁返回梅岭,刚下飞机就接到了纽约非遗体验店的消息——装修已接近尾声,预计六月初开业。陈默和李师傅立刻整理行李,准备前往纽约。出发前,陈默特意带了一批竹编模具和教学视频:“纽约的学员可能没接触过竹编,得用最简单的方法让他们快速上手。”李师傅则装了几包栀子果和靛蓝粉:“先带些梅岭的染料过去,等开业后再教他们用当地的植物做染料,比如蓝莓、石榴皮。”
六月初,纽约“梅岭非遗体验店”正式开业。开业当天,店外排起了长队,不少当地民众和华人专程赶来体验。陈默在体验区教大家编织“迷你竹编钥匙扣”,一位华人妈妈带着孩子学了半个多小时,终于编好一个,激动地说:“没想到在纽约也能学到家乡的非遗,以后每周都来!”李师傅的植物染体验区更热闹,大家拿着白色t恤,用蓝莓染料染出淡紫色,还在上面印上剪纸图案,每件作品都独一无二。
体验店开业一周后,陈默和李师傅发来视频,说已经培养了5名当地非遗讲师,还开发了“纽约限定款”非遗产品——用当地枫树叶子染制的围巾,搭配竹编吊坠,很受消费者欢迎。苏晚看着视频里热闹的场景,笑着对林悦说:“咱们的非遗体验店模式可行,以后可以在伦敦、悉尼也试试!”
就在纽约体验店步入正轨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来通知,邀请梅岭团队参加“全球非遗大会”,还希望苏晚在大会上做主题演讲,分享非遗国际推广的经验。苏晚立刻开始准备演讲稿,还整理了梅岭与12个国家开展非遗合作的案例,制作成视频短片。
七月中旬,“全球非遗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召开。苏晚带着团队出席,在演讲中提到:“非遗传承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要走出去、请进来,在跨文化交流中找到新的生命力。梅岭从一个小山村的非遗工坊,到如今在全球开设体验店、建立合作基地,靠的就是‘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
演讲结束后,不少国家的文化部门负责人围上来,希望能与梅岭合作。来自澳大利亚的官员提出,想引进梅岭的“非遗云课堂”,让澳洲的中小学接触中国非遗;南非的代表则邀请苏晚团队去当地开展植物染培训,还说南非有丰富的天然染料植物,期待与梅岭共同开发。苏晚一一记下,承诺会后会安排团队对接细节。
大会期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为梅岭颁发了“全球非遗教育创新奖”,表彰梅岭在非遗国际推广和教育领域的贡献。苏晚接过奖牌,心里满是感慨:“这份荣誉不属于我个人,属于所有为梅岭非遗付出的人,也属于所有热爱非遗的国际友人。”
从日内瓦回来后,苏晚投入到“全球非遗融合展”的筹备中。这次展览计划在梅岭、贝宁、纽约三地同步举办,展出中贝、中美学员合作的非遗作品。团队成员们忙着整理展品——有贝宁学员用梅岭植物染做的传统服饰,有纽约学员编的竹编装饰画,还有澳大利亚学员用当地桉树叶子染的面料搭配中国剪纸的挂毯。林悦还设计了线上展厅,让全球观众都能在线欣赏展品。
九月初,“全球非遗融合展”在三地同步开幕。梅岭的展厅里,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大家对着中贝学员合作的竹编挂毯啧啧称赞,还纷纷扫码进入线上展厅,查看纽约、贝宁展区的展品。一位游客在留言本上写道:“没想到梅岭的非遗能走到这么多国家,还和当地技艺融合得这么好,太让人骄傲了!”
展览期间,苏晚接到了埃莎的电话,说贝宁非遗产业园的主体结构已完工,正在进行内部装修,预计明年年初就能投入使用。“我们还在产业园里建了‘中贝非遗博物馆’,专门展示两国的非遗老物件和合作作品!”埃莎的声音里满是期待,苏晚笑着回复:“明年春天,我们一定去贝宁参加开园仪式,还要带更多中国学员去交流学习!”
十月中旬,梅岭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非遗文化节”。今年的文化节格外热闹,不仅有国内的非遗传承人带来表演,还有来自贝宁、美国、法国的学员专程赶来,展示跨文化非遗作品。在文化节的闭幕式上,苏晚宣布了一个好消息:“梅岭将启动‘全球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每年选拔1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非遗爱好者,免费提供培训,还会资助优秀学员开展非遗创业!”
消息一宣布,现场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来自贝宁的阿莫举着手喊道:“我要报名!我想把中贝融合的竹编技艺教给更多人!”苏晚笑着点头:“欢迎你,未来咱们一起把非遗传承做得更好!”
这天傍晚,苏晚站在研学中心的屋顶上,望着远处的晚霞。研学中心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员正在一起制作非遗作品;工坊里,工人们忙着赶制海外订单的竹编包和植物染面料;线上平台上,“非遗云课堂”的全球用户已突破100万,课程被翻译成15种语言。她拿出手机,翻看贝宁非遗产业园的最新照片,想象着明年开园时的热闹场景,心里满是希望。
晚风拂过,带来竹林的清香和染布的淡淡草木味。苏晚知道,梅岭的非遗传承之路,早已超越了地域的界限,成为一场全球参与的文化盛宴。未来,还会有更多国家的人爱上梅岭非遗,还会有更多融合技艺的作品诞生,还会有更多非遗体验店开遍世界的各个角落。
但她也清楚,传承之路从无止境。要培养更多年轻的国际传承人,要开发更符合全球市场的文创产品,要让非遗教育覆盖更多欠发达地区,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可只要团队坚守初心,带着对非遗的热爱和对文化交流的真诚,就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