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媒体的报道如同一块投入死水的石头,激起的涟漪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省里主管工业的副省长在一次内部会议上,不点名地提到了“要鼓励各地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集群,避免同质化竞争和资源空转”,这番话被普遍认为是对天州情况的某种回应。
压力开始反向传导。韩志军主导的“生态科技走廊”依旧高歌猛进,但那种对林别这边项目全方位、无死角的压制,出现了明显的松动。
规划局主动派人对接产业园拓展区的规划微调,虽然过程依旧繁琐,但至少门是开着的了。临港区区委书记吴爱国亲自给赵劲松打电话,语气热络地商量土地平整的启动时间,绝口不提“集中力量办大事”了。就连财政局那边,王启明也小心翼翼地打来电话,请示几笔之前被“暂缓”的产业扶持资金是否可以“按原计划拨付”。
这种变化是细微的,却又是实实在在的。市政府办公楼里,那种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的气氛,似乎随着窗外初夏暖风的吹入,也悄然散去了一些。干部们走路的脚步似乎都轻快了些,交谈的声音也恢复了往日的生气。
赵劲松几乎天天泡在工地上,督促着停滞已久的项目重新启动,脸上重新焕发出干事创业的光彩。周海在一次私下交谈中也表示,下面一些原本摇摆的干部,态度又开始有所回摆,至少不再像之前那样唯韩志军马首是瞻了。
“看来,上面有人说了话,还是管用的。”周海感叹道,“韩志军再强势,也不能完全无视省里的风向。”
我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我心里清楚,这阵“东风”来自哪里。陈宇的能量,比他表现出来的恐怕还要大。他仅仅是通过媒体施加了一些影响,就轻易地撬动了韩志军苦心经营的铁板一块。这让我在庆幸之余,更多了几分凛然。
这天晚上,我终于能准时下班。回到市委宿舍,我给自己泡了杯茶,站在阳台上,看着城市璀璨的灯火。自从韩志军到任后,这样片刻的宁静于我而言已是奢侈。
手机响起,是沈墨发来的信息。她父亲的情况暂时稳定了,她语气中的疲惫也减轻了不少。她看到了那篇财经报道,只简单地问了一句:“情况有好转?”
我回复:“压力小了一些,算是喘了口气。”
她很快回过来:“那就好。借来的力量,要谨慎使用。”
她总是能一针见血。我看着屏幕上那行字,默默叹了口气。是啊,这只是借来的力量,是陈宇乐于展示给我看的力量。他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他能轻易给我想要的,也能轻易拿走。
短暂的喘息期弥足珍贵,我必须利用这段时间,巩固已有的阵地,同时寻找不依赖于陈宇的、更根本的破局之道。韩志军绝不会坐视我重新站稳脚跟,他只是在等待,或者在酝酿新的计划。
几天后,关于省高质量发展观摩会的最终名单下来了。天州市报送的项目中,“生态科技走廊”毫无悬念地名列其中。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备选项目”一栏里,增加了一个名字——“天州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
“备选”意味着不是主角,但至少获得了登台亮相的资格。这对于之前被完全排除在外的我们来说,已经是一次不小的胜利。
赵劲松拿着文件,激动得手都有些发抖:“市长,我们……我们成功了!”
“这只是开始。”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心里却没有太多喜悦,“拿到了门票,不等于就能唱好戏。观摩会上的表现,才是关键。”
我清楚,这很可能是韩志军的一种策略性让步。他无法完全压制住省里关注带来的反弹,便采取了“纳入但边缘化”的方式。在观摩会上,他必然会倾尽全力展示生态科技走廊的“辉煌”,而我们的产业园,很可能只是作为一个陪衬,甚至可能被他用来反向衬托其项目的“战略性”和“前瞻性”。
短暂的喘息即将结束,下一场较量,就在省里的观摩会上。而这一次,我将失去“借东风”的突然性,必须在聚光灯下,与韩志军进行一场硬碰硬的正面展示。
我拿起那份标注着“备选”的文件,目光变得坚定。就算只是陪衬,我也要让自己这抹颜色,足够亮眼,足够真实,亮到让人无法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