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第一批实训学员,红星公社短暂地恢复了往日的节奏,但空气里已然弥漫着不同以往的气息。伊拉的名字和她所代表的“模式”,通过省报的报道和学员们的口耳相传,在更广的范围内发酵。与此同时,那封沉寂许久的《优秀青年基本情况登记表》,终于有了回音。
这一次,来的不是一封信,而是地区党委组织部和教育局的两位干部,由县里的领导陪同,亲自到了红星公社。他们没有大张旗鼓,而是与张书记和伊拉进行了一次严肃而正式的谈话。
谈话的核心,围绕着那份登记表和“深造”的可能性展开。来的干部明确表示,上级确实有选拔培养“有实践经验的优秀青年”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的意向,伊拉同志因其突出的实践成绩、理论总结能力以及在基层的广泛影响力,已被列为重点考察对象之一。
“但是,伊拉同志,”那位组织部干部话锋一转,语气凝重,“目前政策尚在研讨阶段,名额极其有限,竞争会非常激烈。而且,选拔标准不仅看成绩,更要看政治表现、群众基础,以及……未来的潜力。你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教育局的干部则更具体地询问了伊拉的文化基础,尤其是数理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当得知伊拉仅有扫盲班基础,全靠自学接触到一些中学乃至大学初级内容时,他微微蹙起了眉头。
“伊拉同志,你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思维非常难得,”他委婉地说,“但高等院校的学习,尤其是理工农医类专业,对文化课基础要求很高。如果……如果你真的获得推荐资格,可能还需要通过一场严格的文化课初试,才能进入最终的选拔环节。”
这番话,像一盆冷水,让伊拉激动的心情稍微冷静下来。她深知自己的短板所在。扫盲班的底子,哪怕加上系统的辅助和疯狂的自学,面对系统性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需要大量数理逻辑支撑的学科,依然是巨大的挑战。
谈话结束后,伊拉一个人坐在公社办公室,心情复杂。希望的曙光已经显现,但通往光明的道路却布满荆棘。
“系统,”她在心中呼唤,“如果我要备考,以我现有的基础,在短期内达到大学入学要求的文化水平,成功率有多少?”
【基于宿主当前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评估,在无干扰情况下进行高强度针对性学习,达到一般农林院校入学文化课基本要求的理论成功率为47.3%。主要障碍:数学(高等数学初步)、物理(基础概念与运算)、化学(系统理论及计算)。语言与政治科目优势明显。】系统冷静地报出数据。
不足一半的成功率。伊拉抿紧了嘴唇。这意味着,她需要投入几乎全部的精力和时间,才有可能搏得那一线机会。但眼下,红星公社正值发展的关键期,实训基地刚起步,“夜校提高班”需要她,与省农科所的合作项目也需要她跟进,还有日常数不清的事务……
个人前途与集体责任,像两道沉重的枷锁,摆在她的面前。
【检测到宿主面临重大人生路径抉择。触发隐藏任务:【奠基者的远见】。】
【任务描述:真正的领袖,既能照亮前路,亦能铺设让后继者通行的基石。请在三个月内,初步构建起红星公社技术与管理体系的标准化流程与传承机制,确保核心系统在宿主暂时离开或关注度降低的情况下,仍能持续高效运转。】
【任务奖励:积分+,解锁【高效学习状态(初级)】权限(可大幅提升单位时间知识吸收与理解效率),并获得一次【学科弱点精准强化】机会。】
【失败惩罚:无。(但宿主需承担抉择带来的相应后果。)】
系统的任务提示,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伊拉心中的迷雾。它没有直接告诉她该怎么做,而是给她指明了一条或许可以兼顾的道路——不是让她放弃一方,而是让她在追求个人提升的同时,必须夯实集体的根基,为可能的离开做好准备。
这无疑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标准化流程、传承机制……这需要将那些存在于她脑海中和少数骨干成员手上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的、可复制、可传播的文本、制度和培训体系。这需要大量的梳理、编写、讨论和试行工作。
但伊拉的眼中,却燃起了斗志。系统的任务,恰恰印证了她之前的思考是正确的。红星公社不能只靠她一个人,必须建立起不依赖任何个人的、具有韧性的组织能力。
“接了!”伊拉在心中对系统说道。
她立刻行动起来。首先,她找到了张书记,坦诚地汇报了上级谈话的内容和自己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她接下来的打算。
张书记听完,沉默了许久,然后用力拍了拍伊拉的肩膀,声音有些沙哑:“丫头,这是大好事!天大的好事!你别有负担,公社这边,有我们呢!你就按你的想法干!需要啥,公社全力支持!你要是真能上大学,学成回来,咱们红星,咱们国家,还怕不更好?”
老书记的理解和支持,让伊拉眼眶微热。
随后,伊拉召集了技术核心小组和公社所有大队干部,开了一个坦诚布公的会。她没有隐瞒深造的可能性,但也强调了眼前任务的紧迫性——构建红星公社自身的“免疫系统”和“造血功能”。
“……所以,接下来几个月,我们的首要任务,不是开拓多少新项目,而是把我们这些年做过的事情、积累的经验、遇到的坑、解决的办法,都好好地梳理出来,变成谁来了都能看懂、能上手的‘操作宝典’和‘管理规程’。”伊拉目光扫过众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是在座每一位的事。我们需要成立几个编写小组……”
她将任务分解:春杏牵头,负责整理卫生室工作规范、常见疾病防治流程、公共卫生预防措施;石头牵头,负责细化沼气池建设、维护、安全管理全流程,以及常见故障排查手册;王卫东和其他大队干部负责梳理生态农业种植规范、数据记录标准、工分激励制度的本地化实施方案;她自己则总揽全局,并负责撰写更具理论性的“模式”核心思想与方法论部分。
同时,“夜校提高班”的课程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成为了新编写规程的“试讲”和“讨论”平台,让普通社员参与进来,检验这些规程是否易懂、可行。
一时间,红星公社掀起了一股“编书立制”的热潮。白天劳作,晚上就在煤油灯下讨论、编写、修改。起初,春杏、石头他们觉得无从下笔,但在伊拉的引导和鼓励下,渐渐摸到了门道。把每天做的事情一步步写下来,把判断的经验变成可量化的标准或可描述的征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极好的学习和提升。
伊拉更是进入了疯狂的双线作战状态。白天,她要协调各个编写小组,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审阅初步成型的文稿;晚上,她则利用系统提供的【高效学习状态(初级)】(在任务完成前可提前预支使用),疯狂补习高中数学、物理和化学。系统将她的知识薄弱点精准标记出来,并提供针对性的讲解和练习。
常常是夜深人静,伊拉房间的灯光还亮着,桌上一边摊开着写满化学方程式的草稿纸,另一边则是画着管理流程图的白纸。她的身影在墙上投下执着而坚定的影子。
个人与集体,理想与现实,在此刻的红星公社,以一种奇异而充满张力的方式交织在一起。伊拉在用一种近乎燃烧自己的方式,为可能的离开铺路,也为红星公社更长远的未来奠基。她知道,无论最终能否踏上深造之路,这段为了一个目标而全力拼搏、与集体共同成长的经历,都将是她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红星公社,也正在这场自我革新的淬炼中,悄然发生着更深层次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