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在杨柳桥看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编织小组的妇女们已经熟练掌握了新技法,编出的篮筐、坐垫、装饰品琳琅满目,色彩和样式都远超传统产品。公社周书记也派人去县供销社推销了几次,但反馈并不热烈,主要是觉得“这东西不当吃不当穿,怕不好卖”。
伊拉决定改变策略。她让妇女们精心编制了几套最具代表性的样品,包括一套带着精美图案的野餐篮、一组色彩雅致的杯垫和壁饰,然后带着周书记和妇联主任,直接去了地区行政公署,找到了分管文教和妇女工作的孙副专员。
孙副专员是位气质优雅的中年女性,她看到这些充满乡土气息又不失时尚感的编织品,眼前一亮。伊拉趁机汇报了杨柳桥发展家庭手工业,帮助妇女增收、提升自信心的尝试。
“孙专员,这些产品不仅实用,也承载着我们本地的手工文化。如果能打开销路,对推动农村妇女发展、促进乡村文化繁荣都有积极意义。我们希望能得到领导的支持,帮助推介一下。”伊拉恳切地说。
孙副专员仔细端详着那个野餐篮,赞许地点点头:“嗯,做得确实精致,很有想法。这样吧,过几天地区有个接待兄弟地区参观团的任务,我安排一下,把这些作为我们地区的特色小礼品之一。另外,我写个条子,你们去地区工艺美术服务部找一下刘主任,看看他们有没有兴趣合作开发。”
这无疑是柳暗花明!有了孙副专员的赏识和引荐,杨柳桥的编织品一下子打开了局面。工艺美术服务部的刘主任对这些融合传统与现代审美的作品非常感兴趣,当即表示可以签订一批试订单,并派技术人员下来指导,进一步提升工艺水平。
消息传回杨柳桥,整个公社都沸腾了。妇女们第一次发现,自己指尖的技艺,不仅能补贴家用,还能得到“大领导”的认可,那种自豪感和成就感,是任何金钱都难以衡量的。
石头坪的工作最为艰苦,也最考验毅力。伊拉再次来到这里时,公社雷书记正带着全公社的主要劳力,在规划好的第一片示范坡地上热火朝天地干着。男人们抡锤凿石,女人们搬运土方,号子声在山谷间回荡。
伊拉也挽起袖子,参与到劳动中,不时指导一下石坎的垒砌角度和夯实技巧。她的到来和亲身参与,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这天,需要进行一次小规模的爆破,炸开一块巨大的拦路岩石。负责爆破的是公社里仅有的一个曾经在矿上干过的老炮工。然而,在安装炸药时,老炮工因为紧张,手有些发抖。
“让我看看。”一个温和而沉稳的声音在旁边响起。
伊拉循声望去,看到一个戴着眼镜、穿着洗得发白中山装的年轻男子不知何时来到了工地。他看起来二十七八岁,身材清瘦,面容斯文,但眼神专注而冷静。
雷书记连忙介绍:“伊拉同志,这是省地质局下来做矿产普查的技术员,陈默同志,暂时住在我们公社。陈技术员,这是地区来的伊拉专家。”
陈默对伊拉点了点头,算是打过招呼,然后注意力就全放在了爆破点上。他仔细检查了炸药的放置、引线的铺设,然后对老炮工低声说了几句,调整了一个细微的角度。
“这样可以减少飞石,更安全。”他简单解释道。
随着一声沉闷的巨响,巨石应声裂开,碎石飞溅的范围果然控制在预计范围内。众人都松了口气,向陈默投去敬佩的目光。
伊拉也暗自点头,这个陈默,专业、冷静,话不多,但关键时刻很靠得住。
晚上,公社安排伙食,招待伊拉和陈默。饭桌上,雷书记对陈默赞不绝口,说他不仅懂爆破,还会看地形,帮公社找到了几处可能打出水的地脉。
伊拉对地质学也很感兴趣,便与陈默交流起来。她发现陈默知识渊博,对岩石构造、水文地质有着深入的理解,而且逻辑清晰,表述严谨。而陈默也对伊拉提出的生态循环农业、尤其是石头坪这种恶劣条件下的改造思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因地制宜,用循环的理念破解环境约束,伊拉同志的见解很深刻。”陈默推了推眼镜,认真地说。
两人就石头坪的地质改良、寻找水源、甚至利用某些特定岩石发展建材产业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伊拉发现,和陈默交流非常顺畅,他的专业背景恰好能弥补自己在地质领域的某些知识盲区。
这是伊拉穿越以来,第一次遇到在智力层面和专业领域能与她进行如此高效对话的异性。一种微妙的、惺惺相惜的感觉,在她心底悄然滋生。
陈默似乎也对这位年轻、美丽、学识渊博且充满实干精神的女专家颇有好感。在伊拉离开石头坪前夕,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问道:“伊拉同志,你下次大概什么时候过来?关于公社东部那片区域的勘探,我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有些数据……也许可以和你再探讨一下。”
伊拉看着他镜片后略显紧张却真诚的眼神,微微一笑:“好啊,我大概下个月会再过来看看梯田的进度。到时候再聊。”
夕阳下,两人挥手作别。伊拉转身踏上归途,心中除了对五个公社事业的牵挂,似乎又多了一丝若有若无的期待。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个人的情感也在理想的土壤中,悄然萌发新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