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罢,他抬起头,直视秦皇,语气坚定地说道:
“可以造!”
“这曲辕犁虽然看上去有些巧妙,但并不复杂。
只需一两天时间,我们墨家弟子便能将其打造出来。”
他对制造曲辕犁充满了信心。
十余年前的自己尚能造出此物,如今技艺更为成熟,自然更不在话下。
说到底,曲辕犁并非技术上的难题。
真正关键的,是有没有想到这个结构的设计思路。
只要有了构想,凭相里季及墨家众弟子的技艺,制造曲辕犁毫无困难。
若不是现在工具和材料有限,他几乎想当场仿照之前造耧车的样子,亲手拼装一架曲辕犁出来。
听闻此言,嬴政当即问道:
“既然你说这曲辕犁不算难造,为何还要一两天才能完成?”
若真是如此,那制造效率未免太低。
天下百姓,岂非要等到很久之后,才能用上这曲辕犁?
而大秦的土地开垦数量,又何时才能迎来大幅增长?
相里季摇头解释道:
“只要材料和人手齐备,我们墨家弟子造一架曲辕犁,其实只需一两刻钟便可完成。”
“但造出来之后,还得试用一番,看看是否真的适用。”
“再根据试用情况,调整各部分细节。”
“直到它真正变得实用、顺手,这个过程大概需要一两天时间。”
“等第一架标准版的曲辕犁完成后,只要将各个零件统一规格、标准化生产,再交给工部的工匠们批量制造。”
“只要有足够的原材料和人手,每日便可产出数百乃至上千架。”
“但若再加上之前制造耧车的任务,墨家及其下属工匠的人手便会捉襟见肘。”
在相里季看来,限制墨家大规模制造耧车与曲辕犁的因素,主要有两点:一是原材料不足,二是人手不够。
如果这两项都能保障,即便是在如今这个时代,他们也能做到每日生产成千上万架耧车和曲辕犁。
嬴政沉思片刻后开口道:
“若将大秦目前所有墨家弟子和工匠,全部投入到耧车与曲辕犁的制造之中,每日大约能产出多少?”
他话中之意,便是要将军工转为民用,暂时停止武器装备的生产,集中力量打造农具。
毕竟如今六国已灭,天下归一,虽仍有六国残余势力暗中活动,但只要大秦自身不乱,这些人便翻不起大浪。
在没有大规模征战的情况下,现有的武器装备已足够秦军使用一段时间。
待日后军备不足时,再将生产重心转回军械亦不迟。
听闻始皇此言,相里季心中迅速估算了一番。
作为负责管理大秦工匠事务的墨家主事人,他对目前全国墨家子弟与工匠的总数了如指掌。
思索片刻后,他答道:
“若原材料充足,每日可产耧车五千至七千架,曲辕犁约三千至五千架。”
耧车与曲辕犁的部件总数都不超过二十个,若每个工匠专注于一个部件的制作,效率自然大大提高。
借助分工明确的流水线式生产与装配流程,每天制造一万架耧车和曲辕犁,也并非难事。
秦始皇嬴政微微颔首,转而看向左丞相隗状,语气沉稳地说道:
“工部墨家弟子制造耧车和曲辕犁所需的各种原材料,由左丞相全权负责调配供应。
若遇到难以解决的困难,可随时向朕奏报。”
隗状立刻拱手应命:
“遵命,陛下。”
站在一旁的相里季神色略显迟疑,但仍开口说道:
“方才所提的每日一万架产量,是在墨家弟子只专注于生产这两种农具的前提下,所能达到的极限。”
“若太子殿下今后再有其他新式便民器具问世,仅凭目前墨家工匠的人数,恐怕难以兼顾。”
这番话一出,秦始皇及众臣顿时醒悟过来。
是啊,这才短短几天,太子扶苏就已经接连推出了耧车与曲辕犁两项发明。
那么往后呢?
太子会不会再推出更多新奇实用的器具?
以扶苏的才智,众臣几乎可以断定,未来他定会不断推出更多便利百姓的新器具。
即便这些发明之间可能间隔十天半月,甚至数月。
但别忘了——天幕一年,人间一日。
即便天幕上已经过去了“半年”,可还有“半年”尚未到来。
在这半年中,以扶苏的聪慧,再改进或发明出一两件利农便民的器具,也完全在情理之中。
只是对于现实时间才过去一天的大秦君臣来说,扶苏的这些发明来得太密集了。
再多几个,他们真有些应接不暇。
毕竟工匠之术,讲究的是技艺与经验,并非随便拉个人来就能胜任。
而眼下大秦的墨家工匠人数,显然已显不足。
想到此处,秦始皇与诸臣不禁感慨。
当初扶苏说要用十年时间来改善百姓的“衣、食、住、行”,并革新耕作方式。
那时众人虽认为扶苏能有所建树,却万万没想到,他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取得这般成效。
距离当初说的“十年”目标,如今才过去“半年”。
而接下来的“九年半”,扶苏还不知能带来多少令人惊叹的成果。
想到这里,秦始皇看向相里季,语气坚定地说道:
“墨家即日起招收三千名孩童,专门学习传承墨家技艺。”
随即,他又望向一旁的右丞相王绾,下令道:
“即刻发布诏令,广布天下,重金悬赏,征召各地匠人入墨家研习技艺,制造耧车与曲辕犁。”
相里季闻言,面露喜色,立刻躬身谢恩:
“臣,谢陛下隆恩!”
右丞相王绾也点头应道:
“是,陛下。”
一旁的淳于越等百家博士,望向相里季的目光中,透着掩不住的羡慕与嫉妒。
墨家,这下是真的要一飞冲天了!
要知道,诸子百家中最看重什么?
莫过于学派的传承与发展!
而学派的延续,靠的正是源源不断的弟子。
通常来说,各家学派都是通过讲学、辩论等方式,吸引士子认同本派学说,从而投身门下。
因此,弟子数量的多少,往往直接反映了学派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然而即便如此,真正能吸引大量士子入门的,仍是少数。
毕竟选择权掌握在士子自己手中。
但现在,墨家却因太子扶苏的发明,获得朝廷鼎力支持,得以大规模收徒、征召匠人。
这样的机遇,是多少学派梦寐以求的!
如果天下读书人不愿研习各家学派的思想主张,那么这些学派即便再有影响力,也难以强迫士子们去学习。
但如果背后有一个国家的力量作为支撑,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就像现在,始皇下令要墨家挑选三千名孩童,专门培养他们学习墨家的工艺与技艺。
在大秦的全力支持下,找出三千个合适的少年去接受这种教育,自然不成问题。
而这三千名孩童在学习墨家技艺期间的衣食住行,朝廷也一定会全权负责。
否则这些孩子也无法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
等他们长大成人,便是整整三千名掌握了墨家技艺、继承了墨家理念的弟子。
三千名这样的弟子,意味着什么?
毫不夸张地说,除了儒家、法家、道家这几家大派之外,其他诸子百家加起来的门生数量,恐怕都不一定有这么多。
当然,农家可能是个例外,将来他们的学徒数量也可能迅速增长。
如果再加上墨家目前已有的门人弟子,那么墨家未来的总人数可能会达到四五千人!
这样庞大的规模,是其他诸子百家想都不敢想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