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
凌夜在租住的单身公寓里辗转反侧。老旧空调发出沉闷的嗡鸣,却驱不散他心头的寒意。
那个声音——冰冷、精准、直接切入意识的声音——如同烙印般刻在他的脑海里。
【谎言。】
短短两个字,推翻了一个已经结案的“意外”,也推翻了他二十多年来对世界的认知。
他猛地坐起身,打开台灯,从公文包里抽出那份“城南便利店劫杀案”的卷宗。灯光下,案卷封面上死者的名字——黄明——显得格外刺眼。
“都是幻觉,工作压力太大了。”他喃喃自语,试图说服自己。
但当他手指触碰到现场照片时,那种异样的感觉再次袭来。不是通过眼睛看到,而是某种直觉在尖叫——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按照常规方式重新审视案卷。
现场是一个标准社区便利店,面积约四十平方米。前门在案发后从内部反锁,后门通往小巷,但长期废弃且被货架堵死。唯一的窗户装有防盗栏,毫无破坏痕迹。
完美密室。
警方报告结论:凶手很可能在作案后从正门离开并巧妙反锁——尽管无人知晓如何实现这一点。
凌夜皱眉。这解释太过牵强。
他继续翻阅现场勘查照片。货架东倒西歪,商品散落一地,搏斗痕迹明显。收银机被撬开,现金不翼而飞。一切似乎都指向抢劫杀人。
然而,当他仔细研究血液喷溅形态时,那种违和感又出现了。
“左侧第三排货架,监控盲区...”他无意识地重复着脑海中那个声音的话。
他拿出尺子,在放大的现场照片上测量。果然,正如那声音所说,血液喷溅源与第一次撞击点之间存在微小的偏差。如果不是特别指出,几乎无人会注意这个细节。
“凶手身高约185公分,左利手。自受害者后方偷袭,伪造正面攻击现场...”
凌夜感到脊背发凉。如果这是真的,那么整个现场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表演。
但他为什么要相信一个来路不明的声音?万一这只是他自己的妄想呢?
挣扎许久,他拿出手机,拨通了一个号码。
“喂?”电话那头传来慵懒的女声,“凌夜?你知道现在几点吗?”
“抱歉,林薇。有个专业问题想请教你。”凌夜尽量让声音保持平稳。
“说吧,谁让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呢。”电话那头的女孩打了个哈欠。林薇是市医院外科住院医师,对创伤学颇有研究。
“如果一个身高178公分的人,右手持刀从正面攻击一个身高175公分的人,颈动脉破裂,血液喷溅轨迹应该是怎样的?”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显然林薇正在思考。
“你这问题真够瘆人的...不过根据角度和压力,应该是呈扇形向上喷溅,主要覆盖区域在凶手上半身和正前方地面。怎么了?检察院还教这个?”
“那如果...喷溅源和第一次撞击点有偏差呢?大约5公分。”
“5公分?”林薇的声音变得严肃,“那就不太正常了。除非凶手比预估的高很多,或者...攻击方向根本不是正面。你从哪里看来的案例?”
凌夜没有回答,继续问:“如果是左利手从后方攻击呢?”
“那血液喷溅会完全不同!主要向前方和两侧喷溅,凶手身上几乎不会沾到血。凌夜,你到底在查什么?”
“谢谢,改天请你吃饭。”凌夜匆匆挂断电话,手心全是冷汗。
那个声音说的,居然全是专业的医学事实。
他颤抖着拿起现场照片再次细看。如果是从后方攻击,那么货架的倒塌方向、物品散落模式...全都需要重新解读。
【监控并非未拍到,而是被替换了时间片段。】
声音再次响起,这次凌夜没有惊讶,反而有一种毛骨悚然的认同感。
他急忙翻到技术报告部分。监控系统日志显示,案发时段系统运行正常,但存储记录缺失。技术人员的解释是“可能系统自动覆盖”。
但案卷附录中的维护记录显示,案发前36小时,系统有一次非官方的维护记录,维护方是“星海科技”——一家已经注销的公司。
太巧了,巧得不像巧合。
凌夜感到自己正站在一个深渊边缘,即将揭开可怕的真相。但他别无选择——那个死去的年轻人需要真相,而他似乎是唯一能听见真相回响的人。
第二天一早,凌夜顶着一夜未眠的憔悴面容来到检察院。
“凌夜,你看起来糟透了。”指导检察官张维皱眉看着他,“昨晚没睡好?”
“研究了会儿案卷,张检。”凌夜谨慎地回答。
张维点点头,没再多问:“正好,把这些2003年的经济案卷归档一下。月底前要整理完。”
又是一堆枯燥的整理工作。但凌夜现在的心思全在那起便利店劫杀案上。
午休时间,他借口外出吃饭,悄悄来到了案发现场——那家已经重新营业的便利店。
铃铛响起,他推门而入。店内整洁明亮,丝毫看不出命案的痕迹。一个新来的年轻店员正无聊地刷着手机。
凌夜假装挑选商品,目光却锐利地扫视每一个角落。左侧第三排货架...监控盲区...
他走到那个区域,蹲下身假装系鞋带。地面上已经毫无痕迹,但他仿佛能想象出那晚血液喷溅的模式。
“需要帮忙吗?”店员注意到他的异常行为。
凌夜站起身,随口问道:“听说这里前段时间出了事?”
店员脸色微变:“啊...是,但我来之后的事。老板说不让提这个。”
“理解理解。”凌夜点头,继续看似随意地问道,“监控系统换新的了吗?听说以前的不好用。”
店员挠挠头:“好像是换了。我来的时候就是新系统了。旧的好像说故障太多。”
故障太多。凌夜心中冷笑。
离开便利店后,他在周边小巷绕了几圈。后门确实被堵死,防盗栏完好无损。一切都与案卷描述一致。
完美密室。
但越是完美,就越显得虚假。
回到检察院,凌夜下定决心。他需要验证最后一个关键点——监控录像是否被替换。
他来到技术科,找到负责影像分析的王技术员。
“王哥,能帮我个忙吗?我想学习一下怎么分析监控录像的时间戳真实性。”凌夜尽量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好学的新人。
王技术员推了推眼镜,笑道:“难得啊,实习生对这个感兴趣。来吧,我教你几招。”
凌夜将一份从案卷中拷贝的监控日志文件递过去:“比如这个,能看出有没有问题吗?”
王技术员在专业软件中打开文件,仔细查看元数据。
“嗯...创建时间、修改时间看起来是连贯的...等等。”他突然皱眉,“这里有个小问题。”
“什么?”凌夜的心提了起来。
“文件索引序列中有个微小断层,虽然被巧妙地掩盖了,但还是能看出来。就像...有人抽掉了一帧,然后用复制帧补上了。”王技术员指着屏幕上的数据流,“很专业的手法,一般人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凌夜感到一阵眩晕。那个声音说的全是真的。
“能确定被替换的时间段吗?”
王技术员摇摇头:“光看日志不行,需要原始存储设备做深度恢复。但案发后设备就被格式化了,对吧?可惜了。”
凌夜道谢后离开技术科,脑海中波涛汹涌。
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一个结论:这不是随机抢劫,而是精心策划的谋杀。
但为什么?黄明只是一个普通的便利店店员,谁会用如此复杂的手段杀害他?
【看穿它,凌夜。撕开这层肤浅的伪装。】
那个声音再次响起,这次带着一丝鼓励。
凌夜深吸一口气,回到档案室,重新翻开黄明的背景调查。
22岁,来自农村,城市大学夜校生,工作努力,人际关系简单...
太简单了,简单得像是一个编造的故事。
他的目光落在住址栏:阳光小区b栋307室。一个便利店店员怎么可能负担得起那里的租金?
凌夜打开电脑,进入房产租赁查询系统。输入地址后,结果显示该公寓的租户姓名不是黄明,而是一个叫“李静”的人。
李静?案卷中从未提及这个名字。
继续追查,他发现租金来自一个海外账户,每月定时汇款,金额远超正常水平。
黄明到底是谁?为什么有人为他支付高昂的房租?他又为什么被杀?
凌夜感到自己正揭开一个巨大谜团的一角,而谜底可能远比他想象的更加黑暗。
下班时间到了,同事们陆续离开。凌夜却坐在档案室里,一动不动。
案卷摊开在桌上,黄明的照片静静地望着他。那双未能瞑目的眼睛,仿佛在诉说着未尽的故事。
【你能做到,凌夜。】脑海中的声音低语,【只要...你愿意完全信任我。】
凌夜闭上眼睛。恐惧与好奇在他内心交战。
最终,他伸出手,轻轻抚过案卷上死者的照片。
“好吧,”他轻声说,不知是对死者,还是对脑海中的那个存在,“告诉我下一步该怎么做。”
寂静中,那个冰冷的声音给出了回应,带着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满意:
【首先,我们需要谈谈那个为你提供不在场证明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