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新生基金会”的年中战略研讨会,气氛与往年截然不同。长桌旁,除了王芳和几位核心管理层,更多了许多年轻、充满朝气的面孔。他们是基金会近年来通过“青年领袖计划”吸纳和培养的骨干,其中不乏从“艺术赋能”、“科技女孩”等项目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学员。
会议的主导权,王芳有意地交给了他们。
“关于‘乡村数字教育普及’项目的下一阶段,我们认为应该更注重本地化内容的生成,而不仅仅是硬件铺设。”一位名叫陈璐的年轻女孩站在演示屏前,她是基金会重点培养的管培生,思路清晰,敢于直言,“我们提议,在每个项目县设立‘数字创作工坊’,培训本地教师和青年制作贴近当地文化的教学资源。”
这个提议很大胆,意味着更高的投入和更复杂的本地协调工作。几位资深经理微微蹙眉,显然有所顾虑。
王芳没有立刻表态,而是看向其他年轻人:“你们怎么看?”
一场热烈的讨论就此展开。年轻人们引数据、讲案例,虽然有些想法略显稚嫩,但那份锐气和打破常规的勇气,让王芳仿佛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
“璐璐的方案有风险,但值得尝试。”王芳最终开口,一锤定音,“我们可以先选两个县作为试点。李经理,你经验丰富,由你带队,陈璐作为副手,共同负责试点落地。记住,既要敢于放手让年轻人去闯,也要把控好关键风险点。”
她巧妙地安排了新老搭配,既给予了年轻人机会,也确保了项目的稳健。陈璐眼中瞬间迸发出明亮的光彩,那是被信任和赋予重任的激动。
这并不是个例。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王芳有步骤地将更多核心项目的管理权,移交给了像陈璐这样的年轻团队。她不再事必躬亲,而是退后一步,扮演起战略制定者、资源协调者和风险把关人的角色。
权力的交接并非一帆风顺。一次,一个由年轻团队主导的环保项目,因与当地沟通不足而险些搁浅。团队负责人慌慌张张地来找王芳,指望她出面摆平。
王芳看着眼前焦急的年轻人,没有责备,也没有立刻接手,而是平静地问:“你们分析过问题出在哪里吗?有没有备选方案?如果需要我协调资源,你们的方案是什么?”
她逼着他们自己思考,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最终,在王芳的点拨和资源支持下,年轻团队自己解决了危机,而这次教训,让他们成长的速度远超平时。
“芳总,您真的放心把这么多重要项目交给我们吗?”一次汇报后,陈璐忍不住问道。
王芳看着她,目光温和而深远:“基金会不是我一个人的王国,它应该成为一个平台,一个能让更多理想发光发热的平台。我的责任,不是永远站在最前面,而是确保当我退后时,有更优秀的人能顶上去,并且能让这个平台持续运转下去。”
她想起了周雨桐的背叛,那场危机让她痛彻心扉,也让她深刻反思。仅仅依靠个人的能力和魅力是危险的,必须建立一套能够自我造血、自我更新的人才机制。如今,她亲手搭建了这个机制。
夜深了,王芳独自留在办公室,审阅着年轻团队提交的下一阶段战略规划草案。字里行间,充满了她所熟悉的理想主义,也融入了她曾经欠缺的系统思维。她拿起笔,只在几处关键节点做了细微的批注。
她走到窗前,俯瞰着城市的万家灯火。一种奇特的感受涌上心头——她依然深爱着这份事业,但那份曾经紧紧攥在手中的掌控感,已经化作了更广阔、更从容的守望。
薪火相传,需要的不是紧紧护住火种,而是勇敢地将其分出,并相信它能在新的手掌中,燃烧得更加炽烈和辉煌。这或许,是比开拓更难,却也更有意义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