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殿内,灯火通明。皇帝刘恒正在与太子刘启进行一场重要的“cEo交接班谈话”。
此时的刘恒,两鬓已染风霜,但眼神依旧清澈而沉稳。他看着面前日渐成熟的儿子,语重心长。
“启儿,这些年,为父给你留下的,就是一个字——‘稳’。”刘恒指着案几上象征性的账册和库房钥匙,“国库有钱,民间有粮,这就是咱们最大的本钱。你看赢政爷爷,能力超群,眼光远大,但太急,太躁,想把几代人才能做完的事情,在他一代完成,结果资金链断裂,人心尽失,庞大的帝国说崩就崩。”
刘启恭敬地听着:“儿臣明白。父亲‘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乃是巩固国本之良策。”
“对,‘巩固国本’。”刘恒点头,“但你要知道,‘无为’不是‘不为’。就像管理一个庞大的公司,战略上要稳健,但战术上不能松懈。我留给你的,不光是钱粮,还有一个潜在的麻烦。”
刘启神色一凛:“父亲是指…各诸侯王?”
“不错。”刘恒叹了口气,“你爷爷当年为了融资上市…呃,是为了团结力量对抗项羽,分封了不少诸侯王。后来虽然铲除了异姓王,但同姓诸侯王的势力依旧不小。他们拥有自己的军队、官员和税收,就像公司内部一个个独立的‘事业部’,甚至‘子公司’。以前朝廷弱势,他们还能相安无事。如今朝廷富足了,他们难免会有自己的想法。”
刘恒拿起一枚代表诸侯王的棋子,在地图上比划着:“尤其是吴王刘濞,靠着煮海水为盐,开铜山铸钱,富可敌国,俨然是东南地区的‘小霸王’。他那个事业部,都快赶上总公司规模了!这,就是最大的‘内部整顿’难题。”
刘启眼中闪过一丝锐气:“父亲,儿臣以为,对这些尾大不掉的‘事业部’,不能一味纵容。必要时,需加强中央集权,收回部分权力,甚至…进行‘组织架构调整’!”
刘恒看着儿子,既欣慰又有些担忧。欣慰的是儿子有魄力,不像自己有时过于宽仁;担忧的是,这其中的火候不好掌握。
“你有此心,很好。但切记,操之过急,容易引发系统性风险。‘削藩’这事,得像剥洋葱,一层一层来,还得注意方法,不能直接硬来,激起联合反弹。要抓住他们的过错,依法依规处理,占据道德和法理的制高点。”
他拍了拍刘启的肩膀:“为父的性格,偏于保守,有些事想做而未敢尽做。你年轻,有锐气,或许可以推进得更深入一些。但记住,咱们老刘家公司的核心优势,现在就是‘稳’和‘富’。任何决策,都不能动摇这两个根基。打牢的江山,将来才能经得起风浪。”
刘启郑重叩首:“儿臣谨记父亲教诲!定当守好这份家业,并设法解决藩国隐患。”
刘恒满意地点点头,将那份象征性的“账册”和“钥匙”推到了刘启面前。
“以后,这个家,就交给你来当了。记住,‘抠门’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让这天下公司,能健康、持久地运营下去。”
不久后,汉文帝刘恒驾崩,太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
景帝刘启,完美继承了其父的“抠门”基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青出于蓝”。他继续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将文帝的“省钱模式”升级到了2.0版本,宫廷用度压缩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同时,他将目光投向了父亲提醒他的那个“潜在麻烦”——诸侯王问题。一场围绕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内部整顿”风暴,正在悄然酝酿。而这场风暴,将比他预想的来得更早,也更猛烈。
跨时空吐槽频道:
【汉高祖刘邦】:(挠头)启娃子这性格,像他娘,有点刚啊。削藩…嗯,是得削,我当年封他们也是权宜之计。不过可得小心点,别像你老子我当年收拾韩信、彭越那样,搞得有点难看…
【汉武帝刘彻】:(摩拳擦掌)爹!您就放手干吧!先把那些不听话的叔叔伯伯们收拾服帖了,把权力收回来!这样儿子我以后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主要是打匈奴)!我支持您!
【唐太宗李世民】:
削藩乃历代难题。景帝若能以稳妥之法逐步推进,自是上策。就怕…(想起自家“玄武门”和对待宗室的一些手段,略有尴尬)咳咳,总之,把握好度。
【明建文帝朱允炆】:(幽幽开口)景帝爷爷…您削藩的时候,一定要准备充分,找准核心目标,速战速决啊…千万别像我…(声音渐弱,充满悔恨)
新皇登基,万象更新。但“文景之治”的省钱主题并未改变,只是舞台上的主角,从宽仁沉稳的文帝,换成了外柔内刚的景帝。帝国的巨轮,在积累了足够的资本后,开始小心翼翼地调整航向,驶向那未知的,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深水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