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初唐职场“断案王者”的搞笑逆袭史
第一章 职场菜鸟杜如晦:从“失业青年”到秦王府“储备干部”
1.1 京兆杜氏的“非主流”子弟
提起唐朝的豪门,大家总想起“五姓七家”那些拽得二五八万的主儿,京兆杜氏就是其中之一——简单说,这家族往上数几辈,不是当官的就是搞学问的,相当于现在的“世代书香+体制内世家”。按说生在这种家庭,杜如晦本该走“继承家业→考个功名→稳步升官”的标配路线,可他偏不,年轻时的画风主打一个“叛逆”。
《旧唐书》里说他“少聪悟,好谈文史”,翻译过来就是“脑子好使,不爱搞应试教育那套,就爱跟人聊历史八卦和文学段子”。那时候隋朝还没凉,读书人都在啃《五经》备考,杜如晦却抱着《史记》《汉书》看得津津有味,偶尔还跟朋友吐槽“这题出得没水平,不如聊刘邦咋打败项羽实在”。家里长辈急得跳脚:“你这孩子咋不务正业?隔壁王二郎都考中秀才了,你还在这儿侃大山!”杜如晦左耳进右耳出,该咋玩还咋玩——放在现在,就是“985家属院的孩子,偏要当自由职业者”,主打一个反差。
不过别以为他是真“摆烂”,人家是“藏拙”。杜如晦的聪明劲儿不在死记硬背,而在“看透本质”。有次朋友跟他聊隋朝的官制,说“这制度看着完善,咋感觉处处别扭?”杜如晦嘬着茶碗慢悠悠说:“问题在‘人’不在‘制’——当官的只想着讨好皇帝,底下的事儿没人管,再完善的制度也是空架子。”后来隋朝果然凉在“官不理事、民不聊生”上,可见这哥们儿年轻时候就有“职场预言家”的天赋。
1.2 滏阳尉:一份没干满试用期的工作
隋炀帝大业年间,杜如晦终于被家里催着找了份工作——滏阳尉,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公安局局长兼民政干事”,官阶不高,事儿却不少。本来家里以为“先从基层做起,慢慢熬资历”,结果杜如晦干了没俩月,直接递了辞职信。
为啥辞职?不是他吃不了苦,是这工作太“离谱”。当时隋朝已经乱了,地方官要么忙着搜刮民财,要么忙着应付上级检查,没人真管老百姓的事儿。有次老百姓来报“家里粮食被乱兵抢了”,杜如晦想派兵去追,上司却拦着:“别惹事!乱兵背后有靠山,咱们惹不起,不如让老百姓自认倒霉。”杜如晦气得够呛:“我当这个官是为了护着老百姓,不是为了混日子!”吵了一架后,他越想越憋屈,干脆收拾铺盖回家——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公司价值观跟我不合,我裸辞了”。
辞职回家后,杜如晦成了“失业青年”,天天被亲戚追问“啥时候再找工作”。他倒想得开,天天在家看书、会朋友,偶尔还去长安街头逛一圈,观察时局变化。有人笑他“眼高手低,连个小官都做不好”,他也不辩解,只说“好饭不怕晚,找工作得找个能施展本事的地方”——这心态,放现在绝对是“裸辞后不焦虑,坚信能找到更好工作”的典范。
1.3 迷茫期:在隋末乱世里找“职业方向”
杜如晦辞职没两年,隋末的战火就烧起来了——李密瓦岗寨起义、窦建德称雄河北、李渊在太原起兵,天下乱成了“职场招聘会”,各路反王都在抢人才。这时候的杜如晦,反而犯了“选择困难症”。
有人劝他去投奔李密:“瓦岗寨人多势众,李密又是名门之后,跟着他准没错!”杜如晦摇摇头:“李密这人,看着能成事,其实没主见——手下谋士出十个主意,他能犹豫半个月,跟着他干,我这脾气得憋死。”又有人劝他去窦建德那儿:“窦建德对老百姓好,口碑不错!”杜如晦还是不答应:“窦建德是个好人,但眼界太窄,只想守着河北那片地,成不了大气候。”
就这么观望了一阵子,李渊的军队打进了长安,建立了唐朝。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当时正跟着老爹打天下,到处招兵买马、搜罗人才。有个叫房玄龄的谋士,跟杜如晦是老熟人,就跟李世民推荐:“杜如晦这人文武双全,尤其是脑子快、能拍板,您要是想干大事,必须把他招来!”李世民一听“能拍板”,眼睛都亮了——那时候他身边不缺出主意的人,缺的是“定调子”的人,当即就派人去请杜如晦。
杜如晦听说李世民请他,心里犯嘀咕:“李渊是皇帝,李建成是太子,李世民只是个秦王,跟着他会不会没前途?”但他又想起之前观察到的——李世民打仗时身先士卒,对下属又好,而且听人劝、敢决策,比那些优柔寡断的反王强多了。纠结了两天,他终于拍板:“就选李世民!这老板看着有潜力,跟着他干,说不定能实现我的理想!”——就这么着,29岁的杜如晦,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成了秦王府的“储备干部”。
第二章 选对老板很重要:杜如晦与李世民的“双向奔赴”
2.1 秦王府的“新人考核期”:从“打杂”到“核心参谋”
刚进秦王府的时候,杜如晦没直接当“高参”,而是从“打杂”开始——跟着李世民处理文书、接待宾客、分析军情,相当于现在的“总裁助理”。别以为这活儿简单,李世民当时天天打仗,一会儿打薛仁杲,一会儿打刘武周,文书堆得能埋了人,宾客里既有降将,又有士族子弟,不好应付。
杜如晦却干得游刃有余。处理文书时,别人要花半天时间整理的军情报告,他俩小时就能理清楚,还能在后面附个“重点总结”,比如“薛仁杲粮草不足,建议速战速决”“刘武周手下有个猛将叫宋金刚,得重点防范”;接待宾客时,不管对方是粗人还是文人,他都能聊到一块儿去——跟降将聊打仗经验,跟士族子弟聊文史典故,还能顺便打听对方的真实想法,反馈给李世民。
有次李世民打了胜仗,收了一批降将,其中有个叫尉迟恭的,脾气火爆,跟秦王府的人合不来,有人劝李世民“把他赶走,免得惹麻烦”。李世民拿不定主意,问杜如晦的意见。杜如晦说:“尉迟恭是个猛将,要是赶走了,他要么去投靠别人,要么反过来打咱们。不如您亲自跟他聊聊,给他点信任——他这种人,你敬他一尺,他能敬你一丈。”李世民听了,真就找尉迟恭喝酒,还把自己的马送给了他。后来尉迟恭成了李世民的“铁杆粉丝”,玄武门之变时还救了李世民的命——这事儿,让李世民彻底觉得“杜如晦这小子,看人的眼光真准!”
就这么着,杜如晦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从“新人”变成了秦王府的“核心参谋”,李世民不管大事小事,都愿意跟他商量。有人问李世民“为啥这么信任杜如晦”,李世民笑着说:“别人出主意,总想着‘万一错了怎么办’,杜如晦出主意,想的是‘怎么才能成’——跟他合作,省心!”
2.2 李建成的“挖墙脚计划”:杜如晦的“职场忠诚”
随着李世民的功劳越来越大,太子李建成开始慌了——怕李世民抢他的太子之位,就想了个招儿:“把李世民身边的人才都挖过来,让他变成‘光杆司令’!”他首先盯上的,就是杜如晦和房玄龄——这俩人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挖走他们,秦王府就散了一半。
李建成先是派人给杜如晦送礼物——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堆了一屋子,还附了封信,说“我知道你是人才,在秦王府屈才了,要是来东宫,我给你当‘太子詹事’(相当于太子的秘书长),比你在秦王府强十倍!”杜如晦看都没看礼物,直接让来人把东西拎回去,还带了句话:“我杜如晦是秦王的人,秦王待我不薄,我不会背叛他——您还是找别人吧!”
李建成没放弃,又让人去威胁杜如晦:“你要是不识抬举,小心你全家的性命!”杜如晦也不怕,跟来人说:“我既然跟着秦王,就没想过回头——要杀要剐随便你,想让我背叛秦王,没门!”后来李世民知道了这事儿,特别感动,拉着杜如晦的手说:“兄弟,委屈你了!以后有我一口吃的,就有你一口吃的!”
现在看来,杜如晦的“忠诚”不是傻,是“看得远”——他知道李建成虽然是太子,但心胸狭隘、嫉贤妒能,跟着他早晚得被“卸磨杀驴”;而李世民虽然是秦王,但有能力、重情义,跟着他才有前途。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没错——要是当时他真去了东宫,说不定后来玄武门之变时,他就得跟着李建成一起倒霉。
2.3 平定天下:杜如晦的“战场谋略秀”
唐朝建立初期,天下还没统一,李世民带着秦王府的人南征北战,杜如晦作为“核心参谋”,全程参与了“平定天下”的计划,贡献了不少“神操作”。
最经典的一次,是打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时候。当时王世充占据洛阳,窦建德占据河北,两人结成了“反唐联盟”,想一起对抗李世民。李世民的手下分成了两派:一派说“先打王世充,洛阳城坚,打下来就能震慑窦建德”;另一派说“先打窦建德,窦建德兵力弱,打垮他再回头收拾王世充”,吵来吵去没个结果。
李世民也犯了难,就问杜如晦:“你觉得该咋打?”杜如晦想了想,说:“咱们现在的问题是‘怕两线作战’,但其实可以‘一石二鸟’。王世充在洛阳被咱们围了好几个月,粮草快没了,撑不了多久;窦建德虽然要来救,但他的军队长途跋涉,肯定疲惫。咱们可以分兵:一部分人继续围洛阳,不让王世充跑出来;您亲自带主力去虎牢关,挡住窦建德——窦建德远道而来,咱们以逸待劳,肯定能打赢,窦建德一败,王世充没了指望,自然会投降。”
李世民一听,拍案叫绝:“就这么办!”后来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了——李世民在虎牢关以少胜多,打败了窦建德,王世充一看窦建德被俘,果然开城投降。这一战,唐朝彻底统一了北方,杜如晦的“谋略”也成了“职场教科书级案例”。
还有一次,是打刘黑闼的时候。刘黑闼是窦建德的旧部,窦建德战败后,他起兵反唐,战斗力很强,李世民打了好几次都没打赢。杜如晦跟李世民说:“刘黑闼之所以能成事,是因为窦建德的旧部都支持他——咱们之前把窦建德的旧部都流放了,他们心里有怨气,才跟着刘黑闼造反。不如咱们改变策略,赦免窦建德的旧部,给他们官做,让他们有活路——这样一来,刘黑闼就没人支持了,不战自败。”李世民听了,果然改变了政策,刘黑闼的军队很快就散了,唐朝彻底平定了河北。
通过这几次“战场谋略秀”,杜如晦不仅成了李世民最信任的人,还成了唐朝“开国功臣”里的佼佼者——大家都知道,秦王府有个“杜参谋”,脑子快、主意准,跟着他打仗,准能赢。
第三章 房谋杜断:初唐职场最佳搭档的“神仙配合”
3.1 房玄龄与杜如晦:从“老熟人”到“黄金搭档”
房玄龄比杜如晦大12岁,两人早在隋朝的时候就认识——那时候房玄龄在吏部当小官,杜如晦还是个“失业青年”,两人因为聊历史、聊时政成了朋友。后来房玄龄先投靠了李世民,又推荐了杜如晦,两人成了“同事”。
刚开始的时候,两人还没形成“搭档模式”——房玄龄出主意,杜如晦也出主意,偶尔还会因为“思路不一样”吵两句。有次讨论“如何治理关中”,房玄龄说“应该减轻赋税,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杜如晦说“光减轻赋税不够,还得整顿吏治,把那些贪污受贿的官儿换掉,不然老百姓还是没好日子过”,两人吵得面红耳赤,最后还是李世民出来打圆场:“你们俩说的都对,不如结合起来——既减轻赋税,又整顿吏治,不就行了?”
从那以后,两人开始琢磨“分工合作”。房玄龄发现,自己擅长“发散思维”——能从各个角度分析问题,想出一大堆方案,但有时候会“纠结”,不知道哪个方案最好;而杜如晦擅长“聚合思维”——能从一大堆方案里找出最可行的那个,还能快速制定执行计划,不拖泥带水。于是房玄龄跟杜如晦说:“以后我负责‘出主意’,你负责‘定主意’,咱们俩配合,肯定能把事儿办得漂亮!”杜如晦一听,觉得靠谱:“行!我就喜欢你这‘脑洞大’的,省得我自己想破头!”
就这么着,“房谋杜断”的组合正式上线——房玄龄“谋”,杜如晦“断”,两人配合得比“说相声”还默契,成了初唐职场的“黄金搭档”。《新唐书》里说“玄龄善谋,如晦善断,两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济谋,以佐佑太宗”,翻译过来就是“房玄龄会出主意,杜如晦会拍板,两人互相了解,所以能一起帮李世民干大事”。
3.2 “房谋杜断”的日常:那些搞笑的“职场互动”
虽然是“黄金搭档”,但房玄龄和杜如晦的日常互动,充满了“搞笑气息”,一点都不严肃。
比如每次开会,房玄龄总是第一个发言,一开口就停不下来:“关于这个事儿,我有三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是这样的,优点是啥,缺点是啥;第二个方案是那样的,优点是啥,缺点是啥;第三个方案……”有时候能说半个时辰,听得大家都快睡着了。这时候杜如晦就会咳嗽一声,打断他:“老房,别扯远了——你觉得这几个方案里,哪个最靠谱?”房玄龄愣一下,然后挠挠头:“哦对,我还没说结论呢——我觉得第二个方案不错,但还得再改改……”杜如晦又说:“不用改了,第二个方案的缺点可以通过执行弥补,就按第二个方案来,现在分配任务:张三负责……李四负责……”没一会儿,就把事情安排得明明白白。
还有一次,李世民让他们俩制定“官员考核制度”,房玄龄熬了一晚上,写了厚厚一叠方案,早上拿去给杜如晦看。杜如晦翻了两页,就把方案推回去:“老房,你这方案太复杂了——考核个官员,要填十张表,还要找五个人签字,谁有这功夫?简化点,三张表就行,重点考核‘政绩’和‘口碑’,其他的不用搞那么复杂。”房玄龄有点不服:“我这是为了严谨!”杜如晦说:“严谨是好事,但太复杂了没人执行,等于白搭——你信我,简化了才好用。”后来房玄龄按杜如晦的意思改了方案,推行下去后,官员们都觉得“简单易懂,好操作”,李世民也夸他们“会办事”。
私下里,两人还经常互相“吐槽”。房玄龄跟别人说:“杜如晦这小子,就会‘捡现成的’——我辛辛苦苦想半天,他一句话就定了,好像功劳都是他的似的!”杜如晦也跟别人说:“房玄龄这老东西,脑洞太大,不拉住他,能从天亮说到天黑,啥事儿都办不成!”但吐槽归吐槽,两人心里都清楚,没有对方,自己干不成大事——房玄龄没了杜如晦,主意再多也落不了地;杜如晦没了房玄龄,拍板再快也没方向。这种“互相嫌弃又互相离不开”的关系,像极了现在职场里的“最佳损友搭档”。
3.3 联手破局:“房谋杜断”如何解决“职场难题”
除了日常工作,“房谋杜断”还联手解决了不少“职场难题”,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处理隋朝旧官”的事儿。
唐朝刚建立的时候,朝廷里有很多隋朝的旧官,这些人里有好人也有坏人——有的想好好干活,有的还想着“复辟隋朝”,有的则贪污受贿、欺压百姓。李世民想整顿,但又怕“一刀切”会引起混乱,就找房玄龄和杜如晦商量。
房玄龄先出主意:“咱们不能一下子把所有旧官都换掉,得先‘筛选’——把那些贪污受贿、反对唐朝的人找出来,该撤的撤,该办的办;然后把那些有能力、想干活的人留下来,再给他们培训一下唐朝的政策,让他们尽快适应新工作。”他还列了一个“筛选标准”,包括“是否有贪污记录”“是否支持唐朝”“是否有政绩”等,足足有十条。
杜如晦看了之后,说:“老房,你这标准太细了,执行起来太麻烦——咱们可以简化成两条:第一,‘是否有害于唐朝’,有害的必须处理;第二,‘是否有用’,有用的就留下来。至于培训,不用搞太复杂,让他们跟着唐朝的官员学就行,边学边干,比坐在教室里听课管用。”他还补充说:“另外,咱们得给那些留下来的旧官‘定心丸’——告诉他们,只要好好干活,唐朝不会亏待他们,这样他们才会安心。”
李世民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先派人调查隋朝旧官的情况,把有害的人处理了,留下了一批有能力的人,还亲自跟他们谈话,鼓励他们好好工作。结果没多长时间,这些旧官就适应了新岗位,为唐朝的发展出了不少力——这事儿,不仅解决了“职场难题”,还体现了“房谋杜断”的“互补优势”:房玄龄考虑周全,杜如晦果断高效,两人联手,啥问题都能解决。
第四章 玄武门之变:杜如晦的“关键一票”与秦王府的“生死局”
4.1 山雨欲来:李建成与李世民的“职场内斗”
唐朝统一后,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越来越深——李建成是太子,想保住自己的位置;李世民功劳大、威望高,手下人才多,成了李建成的“眼中钉”。两人从“表面和气”变成了“明争暗斗”,秦王府和东宫的关系,像极了现在职场里“两个部门抢资源”,火药味十足。
李建成先是跟弟弟李元吉联手,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比如“李世民想谋反”“李世民私下里招兵买马,想抢太子之位”;然后又开始“挖秦王府的墙脚”,除了之前拉拢杜如晦和房玄龄,还想把尉迟恭、程知节这些猛将也拉过去,可惜都没成功。
李世民这边,手下的人都劝他“先下手为强”——尉迟恭说:“太子想杀您,您要是再不反抗,咱们都得死!”程知节说:“不如咱们直接带兵冲进东宫,把李建成杀了!”但李世民一直犹豫——李建成是他的哥哥,他不想背上“杀兄夺位”的骂名,也怕影响唐朝的稳定。
这时候,秦王府的气氛越来越紧张——李建成已经开始调兵遣将,还准备把李世民派到外地去,让他远离长安;李元吉更是放话“要在昆明池设宴,趁机杀了李世民”。秦王府的人都慌了,觉得“再不动手,就来不及了”,但李世民还是没下定决心。
4.2 杜如晦的“关键劝说”:把犹豫的李世民“拉回现实”
在所有人都劝不动李世民的时候,杜如晦站了出来——他没像尉迟恭那样“喊打喊杀”,也没像房玄龄那样“分析利弊”,而是跟李世民说了句“狠话”:“大王,您以为您犹豫,太子就会放过您吗?您要是再不下决心,明天咱们秦王府的人,就都成了太子的刀下鬼——到时候,您不仅保不住自己的命,还会让唐朝陷入混乱,您对得起跟着您的兄弟,对得起天下百姓吗?”
这句话,一下子戳中了李世民的痛处。杜如晦又接着说:“您不是怕‘杀兄夺位’的骂名吗?您想想,要是太子杀了您,他当了皇帝,肯定会清算咱们秦王府的人,到时候天下百姓会过得好吗?您现在动手,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唐朝的未来,为了天下百姓——只要您以后当一个好皇帝,老百姓不会怪您的。”
房玄龄也在旁边补充:“杜如晦说得对——现在已经不是‘兄弟情’的问题了,是‘生死局’。咱们已经没有退路了,只能拼一把!”
李世民看着杜如晦和房玄龄坚定的眼神,又想起了跟着自己南征北战的兄弟,终于下定了决心:“好!就按你们说的办——咱们明天就动手,在玄武门解决这件事!”
后来有人问杜如晦:“你当时为啥敢跟大王说那么狠的话?不怕他生气吗?”杜如晦笑着说:“大王不是那种听不进劝的人,他只是需要有人帮他‘捅破那层窗户纸’——我了解他,他心里其实已经有答案了,只是需要一点推力。”
4.3 玄武门之变:杜如晦的“幕后操盘”
决定动手后,杜如晦和房玄龄成了“玄武门之变”的“幕后操盘手”,负责制定详细的计划。
第一步,是“调兵”。当时秦王府的兵力不多,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兵力比他们强,杜如晦就想了个招儿:“咱们可以找长孙无忌(李世民的大舅子)帮忙,他在朝中有人脉,可以调动一部分禁军;另外,让尉迟恭、程知节带着秦王府的精锐,埋伏在玄武门附近——玄武门是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宫的必经之路,在那儿动手,最有把握。”
第二步,是“迷惑”。杜如晦让李世民第二天早上“主动去李渊面前告状”,说“李建成和李元吉跟后宫的嫔妃有染,还想杀我”——这样一来,李渊就会召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宫对质,他们肯定会经过玄武门,正好掉进埋伏圈。
第三步,是“应急”。杜如晦怕计划出意外,比如李建成发现埋伏、或者禁军不配合,就制定了“备用方案”:“要是李建成没进埋伏圈,咱们就假装‘护驾’,冲进宫去,跟他拼了;要是禁军不配合,咱们就用秦王府的精锐硬闯,一定要解决李建成和李元吉。”
计划制定好后,杜如晦还亲自去检查埋伏的地点,跟尉迟恭、程知节交代“动手的时机”:“等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玄武门中间,再动手——那地方窄,他们的人多也展不开,咱们好打。”
第二天早上,事情果然按计划进行——李世民去李渊面前告状,李渊召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宫;两人经过玄武门时,尉迟恭、程知节带着人冲了出来,李建成当场被杀,李元吉想跑,也被尉迟恭杀了。后来李渊知道了这件事,没办法,只能立李世民为太子,没过多久,又把皇位传给了他——玄武门之变,以李世民的胜利告终。
这场“生死局”里,杜如晦虽然没亲自上阵杀敌,但他的“幕后操盘”起到了关键作用——要是没有他制定的详细计划,没有他的果断和冷静,玄武门之变能不能成功,还真不好说。李世民后来回忆起这件事,说:“玄武门之变,杜如晦的功劳最大——要是没有他,我可能早就成了太子的刀下鬼了。”
第五章 贞观宰相:杜如晦如何把“大唐公司”带向“行业龙头”
5.1 拜相:从“参谋”到“高管”的角色转变
李世民登基后,成了唐太宗,第一件事就是“论功行赏”——杜如晦因为“玄武门之变”和“平定天下”的功劳,被封为“蔡国公”,还当了“尚书右仆射”,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跟房玄龄一起辅佐李世民治理国家,成了“贞观之治”的“核心高管”。
从“参谋”到“高管”,杜如晦的角色变了,工作内容也变了——以前他只需要给李世民出主意、拍板,现在他要负责“管理全国的行政事务”,比如制定政策、任免官员、监督地方工作等,事儿比以前多了十倍,压力也大了不少。
刚开始的时候,杜如晦还不太适应——每天要处理几百份奏折,要见几十个官员,还要跟房玄龄一起商量国家大事,经常忙到半夜。有次他跟房玄龄抱怨:“以前跟着秦王打仗,虽然累,但不用管这么多杂事儿;现在当了宰相,天天被这些奏折和会议围着,感觉比打仗还累!”房玄龄笑着说:“谁让咱们是‘高管’呢?拿了这份俸禄,就得干这份活儿——咱们现在把‘大唐公司’管好,以后老百姓都会感谢咱们的。”
杜如晦听了,觉得有道理,就开始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他把奏折分成“紧急”“重要”“一般”三类,优先处理紧急和重要的,一般的交给下属去办;见官员的时候,提前了解对方的情况,明确要谈的事情,不浪费时间;跟房玄龄商量事情的时候,还是坚持“房谋杜断”的模式,房玄龄出方案,他拍板,提高效率。没过多久,他就适应了“宰相”的角色,把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
5.2 整顿吏治:杜如晦的“职场反腐”
贞观初期,唐朝的吏治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官员贪污受贿,有的官员不作为,有的官员拉帮结派,影响了政府的效率和形象。李世民让杜如晦负责“整顿吏治”,杜如晦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吏治是国家的根本,要是吏治不清,再好的政策也执行不下去——我一定把这件事办好!”
杜如晦的“整顿方案”很简单,就两条:“查”和“罚”。
首先是“查”——他派人去全国各地,明察暗访,收集官员的“黑料”,比如谁贪污了多少钱,谁不作为导致老百姓上访,谁拉帮结派排挤异己。为了防止“查案的人被收买”,他还规定“查案的人要是隐瞒不报,跟被查的人同罪”,吓得那些查案的人不敢徇私枉法。
然后是“罚”——查到问题后,杜如晦一点都不手软:贪污数额大的,直接砍头;不作为的,撤职查办;拉帮结派的,贬到偏远地区当官。有个叫长孙顺德的官员,是李世民的亲戚,贪污了两百匹绸缎,有人劝杜如晦“看在皇帝的面子上,从轻处理”,杜如晦说:“就是因为他是皇帝的亲戚,才更要严惩——要是亲戚都能贪污,那老百姓怎么看咱们唐朝?”最后,长孙顺德还是被撤职了,还被李世民当众批评了一顿。
除了“查”和“罚”,杜如晦还制定了“官员考核制度”——每年考核一次,考核内容包括“政绩”“口碑”“廉洁”三个方面,考核优秀的升官,考核不合格的降职或撤职。这个制度推行后,官员们都不敢再偷懒、贪污了,都想着“好好干活,争取考核优秀”,唐朝的吏治很快就清明了。
李世民对杜如晦的工作很满意,说:“以前我总担心官员贪污、不作为,现在有杜如晦在,我放心多了——有他整顿吏治,咱们唐朝的官员,都会变成好官!”
5.3 制定法律:杜如晦的“规则意识”
除了整顿吏治,杜如晦还负责“制定唐朝的法律”。唐朝刚建立的时候,用的还是隋朝的法律,很多条款已经不适应唐朝的情况了,比如有的条款太严苛,小偷小摸也要砍头;有的条款太模糊,官员执行起来可以随意解释,容易徇私枉法。
杜如晦觉得“法律是国家的‘规矩’,规矩不明确,国家就会乱”,所以他组织了一批法律专家,开始修订法律。他定了一个原则:“法律要公平、简洁、人性化——既要惩罚坏人,也要保护好人,不能太严苛,也不能太模糊。”
在修订法律的过程中,有个争议很大的问题:“要不要保留‘连坐’制度?”连坐制度是指“一个人犯罪,他的家人和邻居也要一起受罚”,隋朝的时候就有这个制度,很多人因为连坐被冤枉。有的法律专家说:“连坐制度能震慑犯罪,应该保留;”有的说:“连坐制度太不公平,应该废除。”
杜如晦听了大家的意见,说:“连坐制度虽然能震慑犯罪,但会冤枉很多好人——一个人犯罪,他的家人和邻居可能根本不知道,凭啥要受罚?咱们唐朝是‘仁政’,不能搞这种不公平的制度。”最后,他决定废除连坐制度,只惩罚犯罪的人自己。
还有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理‘自首’的罪犯”。以前的法律规定“自首的罪犯也要受罚,只是减轻一点”,杜如晦觉得“这样不利于鼓励罪犯自首”,就改了规定:“只要罪犯主动自首,并且把赃款赃物退回来,就可以免除惩罚——这样一来,罪犯会更愿意自首,也能减少社会矛盾。”
经过两年的努力,杜如晦终于完成了《唐律》的修订——这部法律共502条,内容简洁、公平、人性化,不仅在唐朝用了几百年,还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家的法律制度,成了“古代法律的典范”。
李世民看着《唐律》,对杜如晦说:“你制定的这部法律,既维护了国家的秩序,又保护了老百姓的利益,真是太好了——有了这部法律,咱们唐朝就能长治久安了!”
第六章 凌烟阁的荣光:杜如晦的“职场遗产”与千年传说
6.1 英年早逝:李世民的“痛失良相”
贞观四年(630年),杜如晦生病了——因为常年操劳,他得了“肺疾”(相当于现在的肺结核),卧床不起。李世民知道后,特别着急,派了最好的医生去给杜如晦治病,还每天派人去探望,询问病情。
有次李世民亲自去杜如晦家看望他,看到杜如晦瘦得不成样子,忍不住掉了眼泪:“你为唐朝做了这么多事,还没好好享过福,怎么就生病了呢?你一定要好好养病,等你病好了,咱们还一起商量国家大事!”杜如晦拉着李世民的手,虚弱地说:“陛下,臣恐怕不行了——以后治理国家,您要多听房玄龄的意见,他是个好人,能帮您把唐朝治理好……”
没过多久,杜如晦就去世了,享年46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却因为操劳过度离开了人世。李世民听到消息后,放声大哭,连朝都不上了,还下令“全国哀悼三天”,追封杜如晦为“司空”“莱国公”,让他陪葬昭陵(李世民自己的陵墓)。
房玄龄得知杜如晦去世的消息,也哭得像个孩子——他失去的不仅是“同事”,更是“最好的朋友”“最默契的搭档”。后来房玄龄独自辅佐李世民的时候,每当遇到拿不定主意的事情,总会想起杜如晦,叹息着说:“要是杜如晦还在,他肯定能帮我定下来……”
李世民后来还经常跟大臣们提起杜如晦,说:“杜如晦是我最好的宰相,他聪明、果断、忠诚,没有他,就没有‘贞观之治’——我这辈子,再也找不到像他这样的好帮手了。”
6.2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杜如晦的“职场荣誉”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为了纪念那些跟着他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下令在凌烟阁画了“二十四功臣像”,每个功臣的像都跟真人一样大,还附上了他们的生平事迹,让后人永远纪念他们。
在这二十四功臣里,杜如晦排第三——仅次于长孙无忌和李孝恭,比房玄龄还高一位(房玄龄排第五)。李世民解释说:“杜如晦虽然去世得早,但他的功劳太大了——玄武门之变,他帮我定了大计;贞观初年,他帮我整顿吏治、制定法律,为‘贞观之治’打下了基础。把他排第三,是应该的。”
凌烟阁的功臣像完成后,李世民经常去凌烟阁看望,每次看到杜如晦的像,都会站很久,回忆起以前跟杜如晦一起工作的日子。有次他跟身边的人说:“我现在当了皇帝,日子过得好了,但我总想起以前跟杜如晦、房玄龄他们一起打天下的日子——那时候虽然苦,但很开心。现在杜如晦不在了,我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成了杜如晦的“职场最高荣誉”——这不仅是对他个人功劳的认可,更是对他“忠诚、智慧、果断”的肯定。直到现在,人们提到凌烟阁,都会想起杜如晦,想起他为唐朝做出的贡献。
6.3 千年传说:杜如晦的“职场精神”影响至今
杜如晦虽然去世了,但他的“职场精神”却流传了下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他的“果断”,告诉我们“职场中不能犹豫不决,该拍板的时候就要拍板——犹豫只会错失机会,甚至导致失败”;他的“忠诚”,告诉我们“选对老板后,要忠于自己的职业、忠于自己的团队,不能见利忘义、背叛信任”;他和房玄龄的“搭档精神”,告诉我们“职场中要学会合作,发挥自己的优势,也要尊重别人的优势,互相配合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他的“敬业”,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认真负责、尽心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成绩,得到别人的认可”。
现在,很多人在聊“职场经验”的时候,还会提到杜如晦,提到“房谋杜断”——比如有人会说“做项目的时候,既要有‘房玄龄式’的谋划,也要有‘杜如晦式’的果断”;有人会说“找搭档的时候,最好找能跟自己‘互补’的人,就像房玄龄和杜如晦一样”。
杜如晦的故事,也被写进了史书、小说、电视剧里——比如《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里都有他的传记,《隋唐演义》里也有他的身影,还有不少关于“贞观之治”的电视剧,都刻画了他“聪明、果断、忠诚”的形象。
一千多年过去了,杜如晦早已成了“初唐名臣”的代表,成了“职场精英”的典范。每当人们提起他,都会想起那个在隋末乱世中找到自己方向、跟着李世民打天下、为“贞观之治”立下汗马功劳的杜如晦,想起他那“断案如流”的智慧,想起他那“忠诚不二”的品格,想起他那“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
这,就是杜如晦——一个初唐职场“断案王者”的搞笑逆袭史,一个值得我们永远纪念和学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