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小说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铁齿铜牙背后:纪晓岚的“文人职场生存图鉴”

第一章 神童初长成:不是在拆台,就是在赶考

乾隆朝的文人圈里,流传着一个“自带弹幕的学霸”传说——纪昀,字晓岚。这位后来被写进戏说里的“铁齿铜牙”,打小就不是省油的灯,准确说,是“省油的灯照不住他的机灵劲儿”。

纪晓岚出生在河北献县的书香门第,纪家往上数几代都是读书人,按说该养出个温文尔雅的乖宝宝,结果他偏长成了“问题儿童界的天花板”。别的小孩背《三字经》还磕磕绊绊,他已经能对着先生的板书挑错;同窗们正对着“之乎者也”愁眉苦脸,他能即兴编段顺口溜调侃先生的山羊胡。有回私塾先生出上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明摆着欺负学生年幼,刚满十岁的纪晓岚张嘴就接“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气得先生吹胡子瞪眼,却又被这急智噎得说不出话——毕竟连纪父都笑着说:“这孩子的嘴,比笔墨还锋利。”

不过纪晓岚的“皮”有个前提:脑子转得比谁都快。史载他“过目成诵,出口成章”,这技能在科举路上简直是“开了外挂”。雍正十二年,17岁的纪晓岚参加童子试,主考官见他个子瘦小,便打趣道:“小童子,穿蓝衫,偷喝人间二锅头。”纪晓岚当即躬身回怼:“老大人,戴红顶,强占天上九重天。”考官又惊又气,却不得不承认这孩子“骨瘦皮宽,才思却比肥肉满”。

真正让他崭露头角的是乾隆十二年的乡试。当时的主考官是阿克敦,出的考题偏冷门,不少考生对着试卷发呆,纪晓岚却下笔如飞,尤其那篇《过秦论》的解读,把秦亡的教训写得既深刻又带点“吐槽感”,比如“始皇筑长城,防的是匈奴,没防住自己家的赵高;二世宠宦官,信的是谗言,不信朝堂的忠言——说白了,治天下和管私塾一个理,不能光靠嗓门大”。阿克敦看后拍案叫绝,批了句“此文有刀笔之利,更有江海之阔”,直接把他点为乡试解元。

中了解元的纪晓岚没飘多久,就栽在了“人生三大错觉”之一的“我还能再学一会儿”上。乾隆十三年他进京赶考,考前抱着“凭我的脑子随便考考”的心态,天天泡在书肆里看杂书,一会儿翻《山海经》,一会儿啃《世说新语》,把四书五经扔在一边。结果会试成绩出来,他勉强擦线入围,殿试更是只得了个二甲第四,没能挤进“状元榜眼探花”的梯队。放榜那天,纪晓岚站在皇榜前挠头,旁边有认识的举子打趣:“纪解元这是把机灵劲儿都用在看闲书上了?”他倒也坦荡,回了句:“下次定让皇榜沾沾我的墨香——前提是先把杂书看完。”

这段“赶考插曲”成了他后来常挂在嘴边的“黑历史”。多年后他当考官,见考生们熬夜苦读,还特意劝:“读书如吃饭,不能光啃馒头,得配点小菜,但馒头管饱,小菜不能当饭——不然就得像我当年,差点饿肚子落榜。”

第二章 职场初体验:从“试用期”到“乾隆的活字典”

乾隆十九年,24岁的纪晓岚正式踏入仕途,授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中央办公厅储备干部”,日常工作就是抄抄写写、陪皇帝读书。这岗位说闲不闲,说忙不忙,却最能考验“眼力见”,而纪晓岚的“眼力见”,全用在了“怎么用才华混职场”上。

刚入职那会儿,翰林院的老臣们都觉得这小伙子“太跳脱”。有回乾隆让群臣以“雨”为题作诗,别人都往“风调雨顺”“圣恩浩荡”上靠,纪晓岚偏写了句“雨打芭蕉如鼓点,惊得蝉儿闭了嘴”,乾隆瞅着这句笑了:“纪昀这是把朕的御花园写成戏台子了?”旁边的老臣赶紧打圆场,说他“失于轻浮”,纪晓岚却躬身笑道:“皇上您想,蝉儿闭了嘴,才好静心听您治国的道理啊。”一句话把乾隆哄得眉开眼笑,也让老臣们暗叹:“这小子嘴甜,脑子更甜。”

真正让纪晓岚“绑定”乾隆的,是他的“移动图书馆”属性。乾隆是出了名的“文化发烧友”,没事就爱考较群臣典籍掌故,偏偏很多冷僻知识点,满朝文武只有纪晓岚能对答如流。有回乾隆翻《永乐大典》,看到“蘅芜君”的典故,随口问这称呼的由来,在场大臣全傻了眼,纪晓岚立刻接话:“此乃南宋词人张孝祥的别号,因他爱种蘅芜草得名,后来《红楼梦》里林黛玉也住过蘅芜苑,不过那是虚构的。”乾隆又追问张孝祥的《六州歌头》,他当场背出全文,连注解里的异说都讲得明明白白。乾隆摸着御案叹道:“朕有纪昀,如汉之东方朔,唐之李白——就是没那么好酒。”

不过纪晓岚的“职场人设”也不是完美的,他有个让乾隆又爱又嫌的毛病:爱开玩笑,而且不分场合。有回军机处开会,和珅正唾沫横飞地讲“盐政改革方案”,纪晓岚突然插了句:“和大人这方案,好比给骆驼穿马靴——看着气派,就是不合脚。”和珅脸瞬间拉下来,乾隆却笑着打圆场:“纪昀你说说,哪儿不合脚?”他便慢条斯理地指出方案里“官盐定价太高、私盐打击不力”的漏洞,说得句句在理,和珅也没法发作。事后乾隆私下告诫他:“玩笑能开,但得看时候,和珅毕竟是军机大臣,你总拆他台,朝堂上不好看。”纪晓岚点头应着,转头见和珅路过,又补了句:“和大人,下次穿马靴记得量量骆驼的蹄子。”

这段时间的纪晓岚,就像个“职场新人中的刺头学霸”:能力拔尖,却不按常理出牌;既讨领导喜欢,又让同事头疼。但没人否认,他的才华就像藏不住的光——乾隆要编书、要论史、要应付文人骚客,离了这个“活字典”还真不行。乾隆二十年,纪晓岚升任翰林院编修,正式从“试用期”转正,而更大的“职场挑战”,正在不远处等着他——那就是《四库全书》的编纂。

第三章 四库风云:乾隆的主编,和珅的“对头”,书的“保姆”

乾隆三十八年,一项“中国文化史上的超级工程”启动了——编纂《四库全书》。乾隆大手一挥,任命纪晓岚为总纂官,还给配了个“监工”:和珅。这波操作堪称“把猫和老鼠放一个屋檐下”,朝堂上下都等着看笑话,结果纪晓岚愣是把这“烫手山芋”做成了“金字招牌”。

先说这总纂官的活儿,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要从全国征集来的三万多种书里挑出有价值的,还要校勘、注释、分类,相当于“给中国古代典籍做一次全面体检+整理归档”。纪晓岚上任第一天,看着堆成山的书籍就犯了愁——不是愁难,是愁人手不靠谱。当时的纂修官里,有只会抄书的“工具人”,有不懂装懂的“混子”,还有怕担责任的“老油条”。纪晓岚二话不说,先立了三条规矩:“错一个字罚三月俸禄,漏一处讹误打二十板子,敢篡改原文的直接卷铺盖滚蛋。”有个老翰林仗着资历深,把《墨子》里的“兼爱”改成“仁爱”,想讨好乾隆,纪晓岚发现后当场把书摔在他面前:“你改的不是字,是先哲的骨头!”当即上报乾隆,把老翰林贬去了地方。

规矩立下来,纪晓岚自己更是“卷王本王”。他每天天不亮就到四库馆,深夜才回家,吃饭都在书堆里对付,最爱吃的红烧肉都得让家仆端到馆里。有回乾隆突袭查岗,见他抱着本《方言》啃得入迷,面前的红烧肉都凉透了,忍不住打趣:“纪昀啊纪昀,你是要把书当饭吃,还是把饭当书啃?”纪晓岚赶紧起身行礼:“臣是想,这些书里藏着祖宗的智慧,得多嚼几口才消化得透。”乾隆听了这话,转头就给四库馆加了经费,还特批“每日给总纂官加一斤红烧肉”——这大概是历史上最早的“加班福利”了。

而纪晓岚和和珅的“四库馆拉锯战”,更是比书里的典故还精彩。和珅作为监工,总想插一手显示存在感,一会儿说“这书太晦涩,得改得通俗点”,一会儿又说“那篇骂过清朝的得删掉”。纪晓岚表面应付,暗地里该怎么编还怎么编。有次和珅指着《明史》里的“建文帝出逃”记载,说“这是造谣,得删”,纪晓岚慢悠悠地反问:“和大人,您见过建文帝的尸骨吗?没见过的话,怎么知道史书是造谣?要是真删了,百年后后人问起,咱们怎么说?说您和大人怕鬼?”怼得和珅哑口无言。还有一回,和珅想把自己的诗集塞进《四库全书》,纪晓岚直接回了句:“四库全书收的是经史子集,不是官场应酬诗集——您要是想出版,臣帮您找书商,保证印得比谁都快。”气得和珅背地里骂他“油盐不进”,却又没办法——谁让纪晓岚专业能力过硬,乾隆只信他的判断。

不过纪晓岚也不是一味硬刚,偶尔也会给和珅“台阶下”。有回和珅得到一本宋刻本《兰亭序》,想让纪晓岚题字撑场面,又拉不下脸,就故意在四库馆“偶遇”他,装作不经意地拿出书。纪晓岚一看就知道他的心思,提笔写了句“右军墨宝,和公珍之”,既夸了字帖,又给足了和珅面子。事后有人问他怎么突然“软了”,他笑道:“和大人要的是面子,我给的是客气,书的里子还在我这儿,这买卖不亏。”

编纂《四库全书》的十三年里,纪晓岚几乎把命搭在了馆里。他儿子夭折,他只回家守了三天孝就赶回馆中;眼睛熬出了毛病,就让家仆念给他听;后背长了疮,趴着也要校勘书稿。乾隆四十七年,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编成,共收录书籍3461种、卷,堆起来比四库馆的房子还高。乾隆亲自前来检视,翻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时,见里面对每本书的评价都精准独到,忍不住赞道:“这提要比书本身还值钱,纪昀真是朕的‘书保姆’啊!”

而纪晓岚看着那些装订整齐的典籍,却没多少兴奋——他知道,自己保住的不只是一堆纸,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只是当时的他没想到,这场耗尽心血的工程,后来会被戏说里的“铁齿铜牙”盖过风头,连他爱吃红烧肉的细节,都成了民间故事里的“名场面”。

第四章 京城趣谈:纪晓岚的嘴,比笔墨还锋利

在乾隆朝的京城,纪晓岚的“嘴”和他的“才”一样出名。如果说他的笔是用来修史编书的,那他的嘴就是用来“调节朝堂气氛”的——当然,偶尔也会给自己惹点小麻烦。

当时的文人圈里,流传着不少“纪晓岚舌战群儒”的段子,最经典的当属“对对子碾压记”。有回江南才子卢雅雨来京城赴任,摆了宴席请百官,席间有人起哄让纪晓岚和卢雅雨对对子。卢雅雨想给这位“京城名嘴”一个下马威,出了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这联看似简单,实则“南北”“通州”反复出现,不好对。众人都等着看纪晓岚出丑,他却呷了口酒,随口就来:“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满座哗然,卢雅雨也不得不服:“纪公的脑子,怕是装了本《对对子大全》吧!”

还有个更绝的,有位自诩“诗仙转世”的翰林,总觉得纪晓岚的诗“太俗”,特意找上门来挑衅,出了句“鼠无大小皆称老”。这联明着说老鼠,暗着骂纪晓岚“老奸巨猾”。纪晓岚瞥了他一眼,回了句“龟有雌雄总姓乌”——“乌”既指乌龟的颜色,又谐音“污”,把翰林骂得面红耳赤,灰溜溜地走了。后来这事儿传到乾隆耳朵里,乾隆笑着说:“纪昀这嘴,能当刀子使,就是别总往同僚身上捅。”

不过纪晓岚的嘴也不是只用来“怼人”,更多时候是“救场”。有回乾隆在御花园设宴,让群臣以“月”为题作诗,有个小官紧张过度,刚念了一句“一轮明月照乾坤”就卡壳了,脸憋得通红。和珅在一旁阴阳怪气:“这水平也敢在皇上面前献丑?”纪晓岚赶紧打圆场,接了句“半截入土埋鬼魂”——表面看是续诗,实则暗讽和珅“嘴毒”,又给小官找了台阶:“这诗得合起来看,‘明月照乾坤’是光明,‘入土埋鬼魂’是清净,好意境!”乾隆也顺着说“纪昀续得好”,才算解了围。

除了对对子,纪晓岚的“嘴功”还体现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上。他爱抽烟,烟袋杆比别人的长一倍,人称“纪大烟袋”。有回乾隆想逗他,故意把他的烟袋藏了起来,问他:“纪昀,你说这烟有什么好?朕怎么就不爱抽?”纪晓岚知道烟袋是乾隆藏的,却不点明,一本正经地说:“烟这东西,好处可多了。臣编书犯困,抽一口就精神;写文章卡壳,抽一口就有灵感。皇上您不爱抽,是因为您天生聪慧,不用靠烟提神——这是龙体和凡体的区别啊!”乾隆被哄得哈哈大笑,当场把烟袋还给他,还特批“纪晓岚在四库馆可随意抽烟”——这大概是历史上唯一获得“御赐抽烟权”的官员。

不过“嘴快”也让纪晓岚栽过跟头。乾隆五十七年,有个叫海升的官员杀了妻子,却谎称“妻子自缢”,纪晓岚和海升是同乡,又没查清实情,就在乾隆面前替海升说了句“海升为人老实,想必不会杀人”。结果后来查明真相,乾隆勃然大怒,把纪晓岚骂了一顿:“你这张嘴,平时能说会道,怎么关键时候不分青红皂白?朕看你是读书读傻了!”当场把他贬为左都御史,虽说还是高官,但也算是“职场警告”。

经此一遭,纪晓岚的嘴收敛了不少,但骨子里的幽默劲儿改不了。晚年他退休在家,有个门生来看他,见他还抱着烟袋啃红烧肉,忍不住问:“老师,您这辈子最得意的是什么?”纪晓岚放下烟袋,慢悠悠地说:“编了部书,骂过些人,吃了无数红烧肉——哦对,还有张没被皇上封上的嘴。”门生哈哈大笑,他却叹了口气:“这嘴啊,惹过麻烦,也救过人,说到底,不如笔下的字实在。”

第五章 文人本色:不只是“铁齿铜牙”,更是“文化脊梁”

戏说里的纪晓岚,总被塑造成“专门怼和珅的清官”,可历史上的他,远比这复杂——他是编书匠,是段子手,是官员,但最底色的身份,是“文人”。这种文人本色,藏在他的笔墨里,也藏在他的坚守中。

纪晓岚的学识,堪称“百科全书式”。他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懂天文、地理、医药、甚至方言。有回乾隆得了一种怪病,御医们都查不出病因,纪晓岚听说后,翻看了馆里的《千金方》《本草纲目》,又结合民间偏方,大胆猜测是“食积加风寒”,建议御医在药方里加一味“鸡内金”。御医们半信半疑,试了之后乾隆果然痊愈。乾隆问他怎么懂医术,他笑道:“臣不是懂医术,是懂书——老祖宗的书里,藏着不少治病的法子,只是没人愿意翻罢了。”

他编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更是耗尽了毕生学识。这部书对每部典籍的作者、内容、版本、优劣都做了精准评价,相当于“中国古代典籍的说明书”。有学者说,“读《四库全书》不如读《提要》”,因为纪晓岚用自己的学识,为后人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典籍的大门。更难得的是,他在编书时坚守“客观”二字,哪怕是骂过清朝的书,只要有学术价值,他也会保留原文,只是在提要里注明“其说过当,然亦有可采之处”。有纂修官劝他“少惹麻烦”,他却说:“编书是为了传之后世,不是为了讨好当下。要是连真相都不敢留,我们这些人还算什么文人?”

除了编书,纪晓岚自己的着作也堪称经典。他晚年写的《阅微草堂笔记》,是部志怪小说集,里面全是他听来的鬼故事、奇闻轶事,却藏着他的处世哲学。比如有个故事说,有个鬼嘲笑人“贪财怕死”,人反问鬼“你当年活着的时候不也一样?”鬼哑口无言。纪晓岚在后面加了句评语:“鬼无优劣,人有善恶;鬼之可笑,在于不知己过;人之可叹,在于明知故犯。”看似写鬼,实则写人,比那些一本正经的道德文章更透彻。

但纪晓岚的文人本色,不只是“有学识”,更在于“有风骨”。乾隆后期,文字狱盛行,不少文人因为一句话、一首诗就被治罪。有回浙江举人徐述夔写了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被人诬告“讽刺清朝没文化”,乾隆下令抄家灭族。纪晓岚知道后,冒死向乾隆进言:“徐述夔只是随口吟哦,并无反意。要是连清风明月都能当罪证,那天下文人岂不是都要闭嘴?”乾隆当时很生气,把他骂了出去,但后来还是减轻了处罚。事后有人劝他“别多管闲事”,他却说:“文人的嘴可以软,但骨头不能软。要是连说话都怕,还读什么书?”

不过纪晓岚也不是“迂腐的文人”,他懂变通,也知进退。他知道乾隆喜欢“文治武功”,就借着编书、作诗迎合乾隆,既保住了自己,也保住了四库馆的纂修官们;他知道和珅势大,不主动硬碰硬,却在关键时刻守住底线,不让文化典籍被篡改。这种“外圆内方”的处世之道,不是妥协,而是文人在官场中的生存智慧——就像他自己说的:“笔要直,心要正,但手可以弯——不然怎么握得住笔?”

晚年的纪晓岚,退休后住在阅微草堂,每天除了看书、写文章,就是逗孙子、吃红烧肉。有回朝廷派人来请他“出山”编书,他婉拒了,说:“老骨头了,编不动了,该给年轻人让位置了。”其实他是知道,自己的时代过去了——乾隆朝的文治鼎盛,随着《四库全书》的编成已达顶峰,而他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学识和坚守,留在书里,传给后人。

第六章 历史的玩笑:被戏说的纪晓岚,被铭记的纪昀

如果纪晓岚能穿越到现代,看到电视里那个围着和珅斗智斗勇、一口一个“和大人”的自己,大概率会摸着头笑出声:“这小子是谁?嘴是挺溜,就是事儿太多了。”

历史上的纪晓岚,和戏说里的“铁齿铜牙”其实差得不少。戏说里他天天和和珅对着干,实则两人在朝堂上交集不算多——纪晓岚主要管文化教育,和珅管财政军事,说白了“不是一个部门的”。而且纪晓岚比和珅大26岁,和珅当军机大臣时,纪晓岚已经快60岁了,两人更像“职场前辈和后起之秀”,而非“死对头”。至于“智斗和珅”的桥段,大多是后人编的——纪晓岚确实敢怼和珅,但更多是“专业上的碾压”,而非“政治上的对抗”。

戏说里他“清正廉洁,一贫如洗”,实则纪晓岚的日子过得挺滋润。他官至协办大学士,俸禄不低,还有乾隆赏赐的财物,家里雇了好几个仆人,顿顿离不开红烧肉。不过他不贪财,也不搞裙带关系,儿子想靠他的关系当官,被他骂了回去:“有本事自己考,没本事就种地,别丢我们纪家的脸。”这种“不贪但也不穷”的状态,在乾隆朝的官员里也算少见。

最有意思的是“铁齿铜牙”这个标签。历史上的纪晓岚确实口才好,但他更厉害的是“笔”——他的才思、他的坚守、他的贡献,都藏在笔墨里,而非口舌间。戏说之所以把他塑造成“嘴炮达人”,大概是因为他的段子太有名,后人觉得“这么会说的人,肯定很会怼人”。可纪晓岚自己最看重的,从来不是嘴,而是书。他晚年给自己写的墓志铭里,只字没提自己的官职和口才,只写了“编《四库全书》,着《阅微草堂笔记》,守文人之本分”。

但不管戏说怎么改编,有一点是没错的:纪晓岚确实是个“有趣的文人”。他不像有些文人那样“端着架子”,爱开玩笑,爱吃肉,爱抽烟,有血有肉,像个“住在京城的邻家学霸”。这种“有趣”,让他在严肃的历史里显得格外鲜活,也让他成了后人戏说的“宠儿”。

而历史记住的,从来不是戏说里的“段子手”,而是那个为《四库全书》耗尽心血的纪昀。这部书虽然有乾隆“巩固统治”的政治目的,也删改了不少典籍,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保存了大量濒临失传的古代文献,为中国文化的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果没有纪晓岚,这部“文化超级工程”可能会乱成一锅粥,甚至胎死腹中。从这个角度说,纪晓岚堪称“中国文化的守护者”。

乾隆五十二年,纪晓岚70岁生日,乾隆赐了他一块“敏而好学”的匾额。他捧着匾额,对着满堂宾客说:“臣这辈子,就做了两件事:读了点书,编了点书。能得皇上这四个字,值了。”这句话,大概是对他一生最好的总结。

如今,献县的纪家故居还在,阅微草堂的遗址还在,《四库全书》的抄本还在。那些书里的字,那些笔下的智慧,那些文人的坚守,比任何戏说都更长久。就像纪晓岚自己写的:“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他读的书,成了民族的记忆;他做的事,成了历史的注脚。

至于那些戏说里的“铁齿铜牙”?就当是历史给这位有趣的文人,开了个流传百年的玩笑吧。毕竟,这么可爱的学霸,谁不喜欢多给他加点“戏”呢?

VIP小说推荐阅读:凤逆天下北月篇流氓帝师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完美世界之武魂开局捡漏美娇妻,乱世造反当皇帝大秦:寒门小娇妻英雄恨之帝王雄心黑铁之堡带着系统来大宋我穿越来有八十万王军不过分漫威之DNF分解大师沉默的战神长生界魏武侯蜀汉儒将,亦争天下第一抗战:打造重装合成旅,决战淞沪谋定天下:从一首诗震惊长安开始特种兵:开局签到漫威系统无始皇口谕,不得踏入银河边关锦衣黑明堪破三千世相精灵:开局捡到重生伊布如果君主去世后加入聊天群隋唐:李渊悔婚,我去做大隋驸马明末,弃子翻云覆雨史上最强练气期方羽上唐小柔末法时代,一道光穿越灵魂奋斗在新明朝星宿典藏录:幽冥契穿越到古代穷的只剩下一把砍柴刀混在民国当军阀我要多娶姨太太大乾杀猪匠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嘻哈史诗看古今阿斗落榜当天,娶了个首富千金小娇妻三国最强短命鬼从原始部落到清末一文钱秒杀:我在灾荒年间捡娘子大明望族那年那景那些人启明1644穿越后分了三个寡妇,不领犯法日月山河永在!但却在1936?重生英伦,从黑帮到财阀穿越架空:小公爷我真的好难花荣打造忠义新梁山禁宫秘史:那些被史书屏蔽的吐槽李云龙:小子你又抢人头天命储君扫天下
VIP小说搜藏榜:阿斗权倾天下:我被皇帝偷听心声抗战:川军入晋,开启大将之路史上最强太子爷天皇大帝之老婆是武瞾水浒:狗官,你还说你不会武功?体验人生角色之系统:放开一点庶门医香,邪医世子妃隋唐君子演义落榜当天,娶了个首富千金小娇妻三国最强短命鬼大唐广播站2我在大唐种土豆重生:回到1937大唐放歌盛宠“病弱”妃大唐好先生精灵:开局捡到重生伊布崇祯太子寒门书生,开局忽悠个便宜小娇妻光武风云之双鱼玉佩血药世家震惊!大婚当日,你给我送个孩子?超神特种兵王我在古代皇宫混大唐小闲王或许是美好世界1895淘金国度试练东汉后手星河霸主穿越古代当东家让我戍边极北?那朕只好南下了乱世边城一小兵世子好凶后汉英雄志护国骁骑汉末豪杰这太子妃不当也罢寒门科举小懒娃都市之超品战神纨绔小妖后我代阿斗立蜀汉不灭阳帝重生之我是朱厚照之子刚穿越,就在敌国公主床上汉末之王道天下战国之平手物语血雨腥风逆天行从原始部落到清末
VIP小说最新小说:红楼:贾政从教坊司救人挽大明天倾:从驿卒开始签到北疆,开局召唤霍去病穿越大秦之我和始皇帝抢下班明末:开局一把刀,天下任我枭三国:开局带走孙家小萝莉醉剑江湖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秦始皇的小伙伴好难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大唐:家父程咬金帝王串串烧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大宋茶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