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小说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元末明初“梁山故事总导演”施耐庵传:把江湖好汉拍成“千年热剧”的男人

第一章 元朝“叛逆书生”:放着功名不考,偏追江湖故事

元成宗大德年间,江苏兴化的施家出了个“不省心”的娃——刚满八岁的施耐庵,把先生布置的《论语》背诵作业抛到脑后,揣着偷藏的碎银子,溜去了街口的“老王说书棚”。那会儿的元朝,读书人都在死磕“四书五经”,盼着靠科举混个“吏”当当,可施耐庵倒好,先生在学堂里念“学而不思则罔”,他在下面偷偷画“江湖好汉图”,画里的人还提着刀、骑着马,活脱脱一副“梁山雏形”。

施家是当地的书香门第,父亲施元德是个老秀才,本来想把儿子培养成“科举苗子”,哪料儿子天天跟“市井故事”打交道。有次父亲抓着他在说书棚听《大宋宣和遗事》,气得把他的“好汉图”撕了:“你这孩子,天天听这些‘打家劫舍’的闲书,将来能成什么气候?”施耐庵捡起碎片,梗着脖子反驳:“爹,这不是闲书!里面的宋江、李逵都是好汉,比那些只会摇头晃脑的酸秀才强多了——再说了,江湖故事里也有道理!”

这话还真没说错。元朝的“水浒故事”早就火了,从说书棚到戏台,到处都在讲“宋江聚义”的桥段,只不过那会儿的故事还零散,一会儿说宋江有三十六将,一会儿说李逵是个“愣头青”,没个统一版本。施耐庵听书还不满足,还总爱“给故事加戏”。有次说书人讲“武松打虎”,说“武松三拳就把老虎打死了”,施耐庵立马举手:“先生,不对!老虎那么厉害,怎么可能三拳就死?得加段武松被老虎扑、用哨棒打树的戏,才够真实!”

满棚子的人都笑了,说书人也不恼,指着他说:“这小郎君倒懂行!要不你来替我讲一段?”施耐庵还真不含糊,站到棚子中央,手舞足蹈地补了段“武松哨棒打断、骑在虎背上捶打的细节”,听得听众拍着大腿叫好。从那以后,说书人每次讲水浒故事,都要喊施耐庵来“当助手”,而施耐庵也得了个小外号——“施小编剧”。

施耐庵十五岁那年,先生推荐他去参加“童子试”,要是考上了就能当“童生”,离科举又近一步。可他倒好,考前一天还在跟说书人琢磨“林冲落草”的新桥段,结果考试时把“论语”写成了“江湖语”,考官看了气得直拍桌子:“你这写的是‘梁山讲义’,不是‘圣贤书’!”自然落了榜。

父亲气得好几天没理他,施耐庵却满不在乎:“考不上就考不上,我本来就不想当什么官,我想把江湖故事写成一本书,让更多人看!”这话传到了当地一个老学者耳朵里,老学者专门找他聊天,问他:“江湖故事又乱又俗,你为什么偏要写?”施耐庵说:“俗是俗,可里面的人真——宋江讲义气,武松敢担当,李逵心直口快,这些比官场上的勾心斗角真实多了!”

老学者听完点点头:“你这孩子,倒有几分痴气。要写江湖故事,光听书可不够,得去走一走‘江湖路’,见一见‘江湖人’。”这话像颗种子,落在了施耐庵心里。从那以后,他不再只蹲在说书棚里,而是开始“闯江湖”——跟着走街串巷的货郎学吆喝,跟茶馆里的镖师聊绿林规矩,甚至跟牢里的囚犯打听“官府黑幕”,这些都成了他后来写《水浒传》的“原始素材”。

你看,这就是早年的施耐庵——别人在为科举“卷”,他在为江湖故事“疯”。也难怪后来他能写出《水浒传》,早从少年时就开始“沉浸式体验”江湖生活了,连“施小编剧”这个小外号,都成了他日后“梁山故事总导演”的雏形。

第二章 行走的“江湖取景器”:从景阳冈到梁山泊的采风之旅

施耐庵二十岁那年,告别家人,开始了他的“江湖采风之旅”。他没带多少盘缠,只背着一个装满纸和笔的包袱,还有一本抄录的《大宋宣和遗事》——用他的话说,这是“江湖导航图”。他的采风方式,说起来特别“接地气”:不找官员,不访名士,专找镖师、店小二、船夫、甚至小偷聊天,因为这些人才懂“真江湖”。

第一站,他去了山东阳谷县——传说中武松打虎的地方。那会儿的景阳冈还不是“旅游景点”,就是一片荒山野岭,只有一家小酒馆,挂着个“三碗不过冈”的牌子。施耐庵一进酒馆,就点了三碗酒,跟掌柜的套近乎:“掌柜的,听说这景阳冈上真有老虎?”掌柜的以为他是个胆小的游客,笑着说:“早几年真有,后来被一个叫武二郎的好汉打死了——那好汉可厉害,喝了十八碗酒,赤手空拳就把老虎捶死了!”

施耐庵眼睛一亮,赶紧掏出纸笔:“掌柜的,您给说说,那武二郎长什么样?穿什么衣服?老虎是怎么扑他的?”掌柜的被他问得一愣,还是慢慢说了起来:“那武二郎身高八尺,膀大腰圆,穿一件粗布短褂,腰里别着把刀……老虎先扑他的肩膀,他一闪,老虎扑空了,他就骑到老虎背上,用拳头往老虎头上捶,捶了几十下,老虎就不动了。”

施耐庵边听边记,还特意问了“十八碗酒”是什么酒,掌柜的说:“就是咱们当地的米酒,度数不高,但喝多了也上头。”后来他写《水浒传》里的“武松打虎”,就把这些细节全加了进去——“三碗不过冈”的酒馆、十八碗米酒、老虎“一扑一掀一剪”的动作,甚至武松穿的“粗布短褂”,都跟掌柜的说的一模一样。

离开阳谷县,他又去了梁山泊——宋江聚义的地方。那会儿的梁山泊还是一片大湖,湖边住着不少渔民。施耐庵找了个老渔民当向导,坐着小船在湖里转了一天。老渔民跟他说:“以前这湖里真有‘水匪’,不过不是什么好汉,就是些抢粮食的穷人——后来官府清剿了,就没了。”施耐庵又问:“那要是有几百人在湖里聚义,得有多少船?粮食怎么来?”

老渔民想了想说:“至少得几十条船,有大船装粮食,有小船当哨船——粮食嘛,要么抢官府的粮船,要么跟湖边的百姓买,不过买也是强买,哪有什么‘替天行道’?”施耐庵听完,默默记在本子上——后来他写《水浒传》里的“梁山泊大寨”,就加了“旱寨、水寨、粮船、哨船”的细节,还写了“梁山泊打祝家庄抢粮食”的桥段,让梁山泊的“根据地”显得特别真实。

采风路上,施耐庵还遇到过“危险”。有次他在河南开封,遇到一伙小混混抢钱,他没慌,反而跟小混混说:“我没钱,但我能给你们讲段‘李逵劫法场’的故事,讲完你们放我走,怎么样?”小混混们也是“水浒迷”,真让他讲了起来。施耐庵讲得绘声绘色,连李逵“脱了上衣、拿着板斧砍人的样子”都演了出来,小混混们听得入了迷,不仅没抢他的钱,还送了他两串糖葫芦,说:“先生,下次要是再遇到你,还听你讲水浒故事!”

还有一次,他在江苏淮安,遇到一个退休的老镖师。老镖师跟他讲了“杨志卖刀”的原型故事:“以前有个镖师,丢了镖银,没钱吃饭,就想把祖传的刀卖了,结果遇到个地痞,说他的刀是假的,还想抢刀,那镖师一气之下,就用刀把地痞杀了。”施耐庵赶紧追问:“那刀长什么样?地痞怎么挑衅的?镖师杀了人后去哪了?”老镖师一一说了,施耐庵都记了下来,后来写“杨志卖刀”,就把这些细节改成了“杨志杀牛二”的经典桥段。

几年采风下来,施耐庵的“素材本”攒了十几本,里面记满了江湖规矩、地方风俗、好汉原型故事,甚至还有宋朝的酒价、兵器样式、茶馆布局。有人问他:“你记这么多琐碎的事,有用吗?”施耐庵笑着说:“当然有用!写江湖故事就像搭戏台,得有真实的道具、真实的场景,不然观众不爱看——这些细节就是‘道具’,能让故事立起来。”

这时候的他,还没开始写《水浒传》,但已经成了“最懂江湖的人”——既有民间故事的趣味,又有实地考察的真实,这也为他后来成为“梁山故事总导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 “梁山故事总导演”:《水浒传》的“拍摄”秘辛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张士诚在苏州起兵反元,听说施耐庵有才,就请他去当“幕僚”。施耐庵去了没多久,就发现张士诚跟他想象的“好汉”不一样——天天跟谋士们勾心斗角,还贪图享乐,根本不是“替天行道”的料。他叹了口气:“这哪是‘梁山聚义’,分明是‘宫廷大戏’,我可导不了。”于是找了个借口,辞职隐居到了江苏江阴。

隐居后的施耐庵,终于有时间圆自己的梦——写《水浒传》。他在江阴找了个带院子的小房子,院子里种了棵老槐树,树下放了张石桌,他就天天坐在石桌旁写稿子,活像个“剧组总导演”,只不过他的“演员”是108将,“片场”是梁山泊。

施耐庵写《水浒传》,有个“导演原则”:“戏要真,人要活”——故事可以虚构,但得符合江湖逻辑;人物可以加工,但得有真实的性格。比如“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他一开始想写鲁智深“轻松拔起柳树”,可转念一想:柳树的根那么深,再有力气也不可能轻松拔起。于是他加了细节:鲁智深先“把树周围的土挖松”,再“抱住树干,运足力气往上拔”,还加了句“树根带着泥土,哗啦一声就起来了”,让这段戏既夸张又真实。

为了验证这个细节,他还真去院子里试了试——拔一棵刚种的小柳树,结果不仅没拔起来,还摔了个屁股蹲。他摸着屁股笑了:“看来鲁智深的力气,还真不是普通人能比的!”后来这段戏成了《水浒传》里的经典,读者都觉得“鲁智深真够猛”,却不知道施耐庵为了这段戏,还“亲自试镜”摔了一跤。

施耐庵“导戏”还特别会“选角”。108将里,每个好汉的性格都不一样:宋江“假仁假义”却有号召力,武松“刚直不阿”却有点固执,李逵“心直口快”却鲁莽,鲁智深“嫉恶如仇”却粗中有细。他给每个好汉设计“专属戏份”:给武松安排“打虎”“杀嫂”“醉打蒋门神”,突出他的“猛”;给鲁智深安排“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突出他的“义”;给李逵安排“江州劫法场”“沂岭杀四虎”,突出他的“愣”。

有次他写“李逵劫法场”,本来想写李逵“只杀官兵,不杀百姓”,可转念一想:李逵是个鲁莽的人,怎么可能分得清官兵和百姓?于是他改了细节:李逵“拿着板斧乱砍,不管是官兵还是百姓,见人就杀”,还加了句“晁盖在后面喊‘别杀百姓’,可李逵根本听不见”。这个细节一加,李逵的“鲁莽”就活了——读者虽然觉得李逵太残忍,但也觉得“这才像李逵”。

施耐庵“导戏”还特别会“制造冲突”。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他先写林冲被发配到草料场,又冷又饿,以为能安稳过日子,结果陆谦等人来烧草料场,想害死他。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陆谦的阴谋,“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冲出去杀了陆谦等人,最后被逼上梁山。这段戏,有环境描写(大雪)、有心理描写(林冲的隐忍和爆发)、有动作描写(杀人),一波三折,看得人揪心。

写这段戏的时候,正好是冬天,江阴下了场大雪。施耐庵特意跑到外面,站在雪地里感受“寒风刺骨”的感觉,还把雪塞进衣服里,体验林冲“冷得发抖”的滋味。他在本子上记:“雪下得紧,风像刀子一样刮脸,草料场的草棚被风吹得晃,心里又冷又怕。”后来这些感受都写进了故事里,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水浒传》写了整整十年,期间施耐庵还收了个徒弟——罗贯中。罗贯中那会儿才二十多岁,也是个“水浒迷”,听说施耐庵在写《水浒传》,就专门跑来拜师。施耐庵见他聪明,又懂江湖故事,就让他当自己的“助理导演”——帮忙整理素材、修改细节。

有次两人争论“宋江该不该招安”,罗贯中说:“宋江是梁山老大,应该招安,让兄弟们有个好归宿。”施耐庵摇摇头:“你不懂江湖——梁山好汉都是被逼上梁山的,跟官府是死对头,怎么可能真心招安?招安只会是悲剧。”后来施耐庵写“梁山招安”,果然写成了悲剧——李逵被宋江毒死,武松出家,林冲病死,让读者又难过又觉得“这才是真江湖”。

《水浒传》定稿那天,施耐庵请罗贯中喝了顿酒,指着稿子说:“我这一辈子,没当过大官,没发过大财,但能把这些江湖好汉写出来,让他们活在纸上,我就满足了。”罗贯中看着稿子,说:“先生,您这哪是写故事,您是给梁山好汉拍了部‘大戏’,您就是‘梁山故事总导演’!”

“梁山故事总导演”这个雅号,就从那天起传开了。有人说:“施耐庵把零散的水浒故事,排成了一部‘长篇连续剧’,每个好汉都是主角,每个桥段都是名场面。”这个雅号,既幽默又精准,一下子就把施耐庵的特点说透了——他不是简单地“记录故事”,而是“编排了一个完整的梁山世界”。

第四章 细节控的“导演操守”:为一壶酒较真半年

成为“梁山故事总导演”后,施耐庵没闲着,反而更“较真”了——他要给《水浒传》“打磨细节”,小到好汉喝的酒、用的刀,大到梁山的布局、官府的规矩,都要“符合宋朝的样子”。有人说他“太固执”,可他却说:“细节是‘戏’的魂,魂要是没了,戏就成了空架子。”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他为“宋朝的酒价”较真了半年。一开始,他在《水浒传》里写“武松在景阳冈喝了十八碗酒,给了店家五两银子”,罗贯中看了说:“先生,五两银子太多了,宋朝的米酒很便宜,十八碗酒顶多值五十文钱。”施耐庵一听,心里犯嘀咕:自己没查过宋朝的酒价,会不会真写错了?

于是他开始“考证酒价”——先是找江阴的老秀才,问他们宋朝的银子和铜钱怎么换算;再去苏州的书坊,查宋朝的《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里面记载“宋朝的米酒,每碗五文钱,十八碗就是九十文,一两银子能换一千文,五两银子确实太多了”。

可他还不满足,又专门去了一趟河南开封——宋朝的都城,找当地的老人打听“宋朝的酒价”。有个老人说:“我爷爷说过,宋朝的百姓喝的米酒,叫‘村酒’,每碗三到五文钱;有钱人喝的好酒,叫‘官酒’,每碗十几文钱。武松是个好汉,喝的应该是‘村酒’,十八碗顶多一百文。”

施耐庵听完,赶紧改了稿子,把“五两银子”改成了“一百文钱”,还加了句“店家接过钱,笑着说‘客官真是爽快人’”——既符合宋朝的酒价,又突出了武松的“大方”。后来有学者说:“施耐庵写的酒价,跟宋朝的史料完全吻合,可见他多较真。”

施耐庵对“兵器细节”也很较真。他写“杨志卖刀”,一开始写杨志的刀“能砍铁如泥”,可后来他查了宋朝的兵器资料,发现宋朝的刀大多是“朴刀”,虽然锋利,但砍不了铁。于是他改了细节,写杨志的刀“能砍断铜钱”,还加了段“杨志拿出一枚铜钱,刀一晃,铜钱就断成了两半”——既突出了刀的锋利,又符合宋朝的兵器特点。

为了验证这个细节,他还专门找了个铁匠,打了一把宋朝样式的朴刀,然后用刀砍铜钱。结果朴刀真的把铜钱砍断了,铁匠说:“宋朝的朴刀虽然不如现在的刀锋利,但砍铜钱还是能做到的,只要力气够大。”施耐庵高兴得像个孩子,赶紧把这个结果记在本子上,说:“看来杨志的刀,还真能砍断铜钱!”

施耐庵对“江湖规矩”也很较真。他写“武松醉打蒋门神”,里面有个细节:武松要求蒋门神“把快活林还给施恩,再请施恩吃顿酒,当众赔罪”。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加‘请吃酒、赔罪’的细节?直接打一顿不就行了?”施耐庵说:“你不懂江湖规矩——江湖人讲究‘面子’,蒋门神抢了施恩的快活林,不仅要还回来,还得当众赔罪,才能让施恩找回面子,这才是真江湖。”

为了弄清楚江湖规矩,他还专门找了个退休的老镖师,跟他学“江湖黑话”“绿林规矩”。老镖师跟他说:“江湖人见面要‘拱手’,不能‘握手’;别人帮了忙,要‘请吃酒’,不能‘送钱’;抢了别人的东西,要‘还回去,再赔罪’,不然会被人笑话‘不懂规矩’。”这些规矩后来都写进了《水浒传》里,让梁山好汉更“接地气”。

还有一次,他写“鲁智深大闹野猪林”,里面有个细节:鲁智深在野猪林里,用禅杖把薛霸、董超的棍子打断了。有人说:“禅杖是和尚用的,怎么能打人?”施耐庵说:“宋朝的禅杖分两种,一种是和尚念经用的‘细禅杖’,一种是武僧用的‘粗禅杖’,鲁智深是武僧,用的是粗禅杖,能打人也能打兵器。”

为了证明这一点,他还去了江阴的一座古寺,找老和尚看宋朝的禅杖。老和尚拿出一根保存完好的粗禅杖,说:“这根禅杖重六十斤,是宋朝武僧用来防身的,能打能挡,比棍子还厉害。”施耐庵摸着禅杖,说:“看来鲁智深用禅杖打断棍子,是真的能做到!”

有人问施耐庵:“你这么较真,不累吗?”他笑着说:“累啊,但看到读者说‘这段写得像真的一样’,就觉得值了。我是‘梁山故事总导演’,要是细节出了错,那不是砸自己的招牌吗?”

这种“较真”,也让《水浒传》成了“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后来的读者,不管是看故事,还是学历史,都爱读《水浒传》——因为里面的细节太真实了,就像真的发生过一样。而施耐庵这个“细节控导演”,也成了后世作家的“榜样”——写故事,不光要会编,还得会“较真”。

第五章 江湖Ip“奠基人”:从说书棚火到千年后

《水浒传》定稿后,施耐庵找了个书坊(古代的印刷厂)印书。书坊老板一开始不愿意,说:“施先生,现在天下大乱,谁还有心思读江湖故事啊?印出来怕是卖不出去。”施耐庵拍着胸脯说:“你放心,只要印出来,肯定有人买——要是卖不出去,我自己包了!”

结果书一印出来,就被抢疯了。茶馆的说书人最先买,因为里面的故事比他们自己编的还精彩,细节还多;江湖上的镖师也买,说要“学梁山好汉的义气”;甚至连官府的小吏都偷偷买,说“看看江湖人是怎么跟官府作对的”。书坊老板又惊又喜,赶紧加印了好几次,还跟施耐庵说:“施先生,你这书比《三国演义》还卖得好,你可真是个‘写书天才’!”

施耐庵却不觉得自己是“天才”,他说:“我只是把大家爱听的江湖故事,整理成了一本书而已。”可他没想到,《水浒传》不仅在当时火了,还成了“千年顶流Ip”——从明朝到现在,不管是说书、唱戏、写小说,还是拍电影、电视剧、做游戏,都离不开“水浒”,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他写的《水浒传》。

先说“戏曲”。明朝的时候,“水浒戏”就成了最火的戏种,不管是京剧、昆曲,还是地方戏,都有“水浒戏”。比如京剧里的《野猪林》《武松打虎》《李逵探母》,全是从《水浒传》里来的。戏班里的演员,要是不会演“水浒戏”,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名角”。有次施耐庵去看戏,看到演员演“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还特意加了段“鲁智深把镇关西的肉切成臊子”的动作,觉得比自己写的还精彩,忍不住鼓掌叫好。

到了清朝,“水浒戏”更火了。乾隆皇帝都爱听“水浒戏”,还让宫里的戏班专门演《水浒传》里的故事。有个戏班为了讨好乾隆,还把《水浒传》里的“李逵杀四虎”改成了“李逵活捉老虎”,结果乾隆说:“不对!施耐庵写的‘李逵杀四虎’,是为了报仇,杀得痛快,改了就没那股劲了——还是按原着演!”你看,连皇帝都成了《水浒传》的“忠实观众”,还得按施耐庵的“剧本”来。

再说“小说”。明清的时候,很多作家都模仿施耐庵,写“江湖小说”,比如《三侠五义》《小五义》《说唐》,全是跟着《水浒传》的“套路”来的——既有江湖义气,又有英雄人物,还有精彩的打斗。有个作家写《三侠五义》的时候,还专门去找施耐庵的后人,想“借鉴”《水浒传》的写作技巧。施耐庵的后人笑着说:“我爷爷说了,写江湖小说,关键是‘人要活,戏要真’,还得有‘江湖气’——你要是能做到这两点,就能写好。”

到了近代,《水浒传》又成了“影视Ip”。1998年的电视剧《水浒传》,几乎是按《水浒传》原着拍的,播出后火遍全国,“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的主题曲,连三岁小孩都会唱。后来拍的《新水浒传》《武松》等电影、电视剧,也都是以《水浒传》为“蓝本”。有次导演拍《武松》,还专门研究《水浒传》里的“武松杀嫂”细节,说:“施耐庵写的‘武松杀嫂’太真实了,武松的愤怒、潘金莲的害怕,都得演出来,不能让观众失望。”

现在更不用说了,“水浒Ip”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手机里的《水浒传》游戏,里面的英雄人物全是从《水浒传》里来的;街上的“水浒主题餐厅”,菜单上都写着“智深肉臊子面”“武松打虎酒”;甚至连小朋友看的动画片,都有《水浒传》的改编版。有人说:“现在的人,就算没读过《水浒传》,也肯定知道‘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这就是施耐庵的‘魔力’。”

施耐庵要是知道自己写的《水浒传》这么火,肯定会笑着说:“我只是个‘梁山故事总导演’,没想到这个‘剧组’能火一千年。”而他这个“江湖Ip奠基人”的雅号,也越来越多人知道——因为大家都明白,没有施耐庵,就没有现在这么精彩的“水浒世界”。

第六章 幕后“总导演”的晚年:改稿到最后一刻

施耐庵晚年的时候,搬到了江苏兴化老家——他出生的地方。那会儿他已经七十多岁了,头发胡子都白了,但还是天天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修改《水浒传》的稿子。他总觉得《水浒传》还有“改进空间”,比如某个好汉的性格不够鲜明,某段打斗的细节不够精彩,都要改一改。

他改稿的时候,还是老习惯,旁边放着两本书——一本是《大宋宣和遗事》,一本是他的“素材本”。有次邻居家的小孩问他:“施爷爷,你都写好了,为什么还要改啊?”施耐庵笑着说:“就像你画画,画完了要涂颜色,颜色涂得好看,画才漂亮——我写《水浒传》也一样,改一遍,好汉就更活一点,故事就更好看一点。”

他晚年改得最多的,是“李逵的性格”。一开始,他写李逵“只会杀人,没什么脑子”,后来觉得太单薄,就加了段“李逵探母”的细节:李逵想起在老家的母亲,就请假回沂州,想把母亲接到梁山。路上母亲口渴,李逵去给母亲找水,回来发现母亲被老虎吃了,李逵悲痛欲绝,杀了四只老虎。这段细节一加,李逵的形象就丰满了——不光有“鲁莽”,还有“孝顺”,让读者又喜欢又心疼。

有次罗贯中来看他,看到这段修改,说:“先生,您这段写得太好了,李逵一下子就活了!”施耐庵摇摇头:“还不够——江湖好汉也是人,也有喜怒哀乐,不能只写他们的‘猛’,还要写他们的‘真’。”

施耐庵晚年还做了件“大事”——他把《水浒传》的“版本”定了下来。之前《水浒传》有好几个版本,有的加了“民间传说”,有的删了“悲剧结局”,乱得很。施耐庵花了两年时间,把这些版本整理了一遍,去粗取精,最后定了个“最全版本”,还写了篇《序》,说:“吾作《水浒传》,非为歌颂暴力,非为宣扬反叛,实为记录江湖之真、好汉之义——愿后人读之,知江湖之险,懂人性之真。”

洪武三年(1370年),施耐庵去世了,享年七十五岁。他去世前,把《水浒传》的手稿交给了罗贯中,说:“我死之后,你要把这本书好好传下去,别让它丢了——要是有人想改,就让他们改,但别改‘江湖之真、好汉之义’,这是《水浒传》的‘魂’。”

罗贯中没辜负他的期望,把《水浒传》的手稿好好保存了下来,还传给了后人。后来《水浒传》越来越火,成了“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跟《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齐名。有人说:“《水浒传》是‘四大名着’里最‘江湖’的,因为它写的是普通人的反抗,讲的是最朴素的义气,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都能看懂,都能喜欢。”

现在,如果你去江苏兴化,还能看到“施耐庵故居”,里面有他当年写作用的石桌、笔砚,还有他整理的《水浒传》手稿复制品。故居的院子里,还有一棵老槐树,据说就是施耐庵当年改稿时坐的那棵——虽然树已经老了,但每年春天还是会开花,就像施耐庵写的《水浒传》一样,虽然过了几百年,还是会“开花结果”,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有人说,施耐庵是“最被低估的作家”,因为他写的《水浒传》太火了,反而没人记住他这个“导演”;也有人说,施耐庵是“最成功的‘总导演’”,因为他拍的“梁山大戏”,比任何“Ip”都火,都持久。不管怎么说,施耐庵用自己的笔,把江湖好汉写成了“传世经典”,把“义气”二字刻进了中国人的心里。

他的雅号“梁山故事总导演”,不仅是对他的幽默调侃,更是对他的最高评价——因为他不仅写了一本《水浒传》,还创造了一个“梁山世界”,而这个世界,还会继续火下去,继续影响更多的人。毕竟,能把江湖故事拍成“千年热剧”的人,不多,施耐庵算一个。

VIP小说推荐阅读:凤逆天下北月篇流氓帝师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完美世界之武魂开局捡漏美娇妻,乱世造反当皇帝大秦:寒门小娇妻英雄恨之帝王雄心黑铁之堡带着系统来大宋我穿越来有八十万王军不过分漫威之DNF分解大师沉默的战神长生界魏武侯蜀汉儒将,亦争天下第一抗战:打造重装合成旅,决战淞沪谋定天下:从一首诗震惊长安开始特种兵:开局签到漫威系统无始皇口谕,不得踏入银河边关锦衣黑明堪破三千世相精灵:开局捡到重生伊布如果君主去世后加入聊天群隋唐:李渊悔婚,我去做大隋驸马明末,弃子翻云覆雨史上最强练气期方羽上唐小柔末法时代,一道光穿越灵魂奋斗在新明朝星宿典藏录:幽冥契穿越到古代穷的只剩下一把砍柴刀混在民国当军阀我要多娶姨太太大乾杀猪匠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嘻哈史诗看古今阿斗落榜当天,娶了个首富千金小娇妻三国最强短命鬼从原始部落到清末一文钱秒杀:我在灾荒年间捡娘子大明望族那年那景那些人启明1644穿越后分了三个寡妇,不领犯法日月山河永在!但却在1936?重生英伦,从黑帮到财阀穿越架空:小公爷我真的好难花荣打造忠义新梁山禁宫秘史:那些被史书屏蔽的吐槽李云龙:小子你又抢人头天命储君扫天下
VIP小说搜藏榜:阿斗权倾天下:我被皇帝偷听心声抗战:川军入晋,开启大将之路史上最强太子爷天皇大帝之老婆是武瞾水浒:狗官,你还说你不会武功?体验人生角色之系统:放开一点庶门医香,邪医世子妃隋唐君子演义落榜当天,娶了个首富千金小娇妻三国最强短命鬼大唐广播站2我在大唐种土豆重生:回到1937大唐放歌盛宠“病弱”妃大唐好先生精灵:开局捡到重生伊布崇祯太子寒门书生,开局忽悠个便宜小娇妻光武风云之双鱼玉佩血药世家震惊!大婚当日,你给我送个孩子?超神特种兵王我在古代皇宫混大唐小闲王或许是美好世界1895淘金国度试练东汉后手星河霸主穿越古代当东家让我戍边极北?那朕只好南下了乱世边城一小兵世子好凶后汉英雄志护国骁骑汉末豪杰这太子妃不当也罢寒门科举小懒娃都市之超品战神纨绔小妖后我代阿斗立蜀汉不灭阳帝重生之我是朱厚照之子刚穿越,就在敌国公主床上汉末之王道天下战国之平手物语血雨腥风逆天行从原始部落到清末
VIP小说最新小说:醉剑江湖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秦始皇的小伙伴好难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大唐:家父程咬金帝王串串烧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大宋茶事案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四合院:重生傻柱的正确打开方式拜师九叔降妖除魔儒心弈世双生龙影穿越到古代当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