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小说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东汉“文化顶流”蔡邕:左手焦尾琴右手隶书,“蔡中郎”的开挂与翻车人生

第一章 开局即学霸:东汉“卷王”的早期修炼手册

要是把东汉的文化圈比作一所“985高校”,蔡邕绝对是稳稳的“全系第一”——而且是那种“别人卷分数,他卷才华广度”的狠角色。这位后来被人尊称为“蔡中郎”的大佬,打小就把“学霸”二字刻进了dNA里,人生格言大概是“要么不学,要学就学到天花板”。

蔡邕老家在陈留圉县(今河南开封一带),出身不算顶级豪门,但架不住家里有“读书传统”。他爹蔡棱当过太守,虽不算大官,却把“好好读书”的家训传得比官场八卦还广。蔡邕小时候就没跟着同龄孩子掏鸟窝、摸鱼虾,别的小孩在村口玩“老鹰捉小鸡”,他蹲在书房里啃《诗经》;别人忙着学骑马射箭装“酷哥”,他捧着《尚书》抄得手腕发酸。用现在的话说,这孩子打小就“目标明确”,知道自己要当“文化人”,不是“街溜子”。

不过蔡邕的“学霸”不是死读书,是“活学活用”的那种。他十几岁时就已经把儒家经典背得滚瓜烂熟,还嫌不够,又跑去学天文、数学、音律——搁现在就是“文综理综全优,还兼修艺术特长”。有次邻居家办喜事,拉他去喝喜酒,他去了坐没坐热,就跟主人家说:“我刚想起《礼记》里有个典故没弄明白,得回家查书,先撤了啊!”气得主人家直摇头:“这孩子,读书读得快‘走火入魔’了!”

更绝的是,蔡邕还特别“较真”。有回他读《左传》,发现不同版本里有个字写法不一样,一个是“晋”,一个是“进”,他愣是跑了三个县,找了七个藏书的老先生核对,最后才确定是“传抄错误”。那时候没有快递,没有互联网,他全靠两条腿跑,比现在的“学术侦探”还拼。有人劝他:“不就一个字吗?差不多得了!”他瞪着眼睛反驳:“读书跟做人一样,差一点都不行!”这话要是放到现在,绝对能当“学术严谨”的宣传语。

不过蔡邕早期也不是“只读书不社交”,他的朋友都是当时的“文化圈大牛”,比如文学家马融、书法家崔瑗。这俩人一个是“东汉经学泰斗”,一个是“隶书名家”,蔡邕跟他们混在一起,相当于“刚入学的本科生天天跟院士吃饭聊天”,进步能不快吗?马融有回跟他讨论音律,蔡邕随手弹了段琴,马融当场拍桌子:“你这水平,再过两年能超过我!”

就这样,蔡邕不到三十岁,就成了陈留一带的“文化名人”,大家提起他,都叫“蔡才子”,没人喊他本名。可他偏偏不满足,觉得“小地方的舞台太小,得去京城闯闯”——这一闯,就闯出了“蔡中郎”的传奇。

第二章 琴坛“鉴宝师”:从“听声辨琴”到“焦尾琴”封神

蔡邕这辈子有两大“名场面”,一个跟书法有关,一个跟琴有关。要是说书法让他成了“文坛泰斗”,那琴艺就把他变成了东汉的“音乐顶流”,甚至有人说他是“古代版朗朗”——只不过他弹的是古琴,还自带“鉴琴”技能,比现在的乐器鉴定师还厉害。

蔡邕对琴的“敏感度”,简直离谱。有回他路过一个朋友家,刚走到门口,就听见屋里有人弹琴,弹得正热闹,他却突然皱起眉头,转身就走。朋友追出来问他:“你咋不进来?我特意弹给你听的!”蔡邕叹口气:“你这琴弹得‘杀气腾腾’,像是要杀人,我可不敢听!”朋友愣了半天,才挠着头说:“刚才弹到一半,看见窗外有只螳螂要抓蝉,我心里一急,手指就重了,没想到你能听出来!”

这事儿传开后,蔡邕就多了个外号——“琴界福尔摩斯”,不管是新琴旧琴,只要他听一段,就能说出这琴的材质、年份,甚至能听出琴主人的心情。有个富豪花大价钱买了把“祖传古琴”,请蔡邕来鉴定,蔡邕摸了摸琴身,又弹了两下,直接说:“这琴是好琴,但琴腹里少了块木头,声音有点‘虚’,肯定是后来修过的。”富豪赶紧让人把琴拆开,果然在琴腹里发现了一块补上去的木头,当场对蔡邕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过蔡邕最牛的“鉴琴事件”,还是“焦尾琴”的诞生——这事儿堪称东汉“捡漏天花板”,比现在的人在废品站淘到古董还刺激。

那是蔡邕在吴地避难的时候,有天路过一个烧陶的人家,听见里面“噼里啪啦”烧柴火的声音,突然停下脚步,眼睛一亮:“这木头的声音不对!是好木头!”说着就冲进屋里,只见灶膛里正烧着一段桐木,火苗都快把木头烧黑了。蔡邕赶紧扑上去,一把把桐木从灶膛里抢出来,手上都被烫红了也不管。

烧陶的老板懵了:“蔡先生,你抢一段柴火干啥?我还等着烧陶呢!”蔡邕捧着那段被烧焦的桐木,跟捡到宝似的:“这不是普通柴火,是能做琴的好桐木!你看这纹理,这密度,烧了太可惜了!”老板半信半疑,就让蔡邕把桐木拿走了。

蔡邕回去后,把这段桐木削成琴身,又配上琴弦,一弹,声音清亮悦耳,比他之前所有的琴都好听。唯一的遗憾是,桐木的尾部被灶火烧焦了,所以他给这把琴取名“焦尾琴”。这把“焦尾琴”后来成了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另外三把是号钟、绕梁、绿绮),而蔡邕“抢柴火做琴”的故事,也成了音乐史上的经典段子——要是搁现在,绝对能上热搜,标题就是“震惊!文化名人街头抢柴火,竟是为了做这个……”

有了“焦尾琴”加持,蔡邕的琴艺更是“封神”。当时的达官贵人想请他弹一曲,得提前三个月预约,还得备上厚礼——就这,蔡邕还不一定去。有回汉桓帝听说他琴弹得好,专门派太监去请他入宫,蔡邕居然装病不去,说:“我这琴只弹给懂的人听,不懂的人,听了也是白听。”气得太监差点当场翻脸,可又不敢得罪这位“文化名人”,只能灰溜溜地回去复命。

你看,蔡邕这“音乐顶流”当的,比现在的明星还“耍大牌”,可谁让人家有本事呢?毕竟,能把一段柴火变成“千古名琴”的人,全天下也就他一个。

第三章 “蔡中郎”上线:从“民间才子”到“朝廷文化总监”

蔡邕真正从“民间才子”变成“全国知名文化人”,靠的不是琴艺,也不是书法,而是他的“职场履历”——他后来当了“左中郎将”,这职位虽然不算最高,但管的是朝廷的文化、教育、礼仪事宜,相当于现在的“文化部副部长兼教育部副部长”,从此以后,大家都尊称他“蔡中郎”,没人再喊他“蔡才子”了。

不过蔡邕的“职场路”可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有点“坎坷”。他年轻时多次被推荐去当官,都因为不想跟官场的“歪风邪气”同流合污,找借口推辞了。有回朝廷让他去当“议郎”,负责给皇帝提建议,他去了没几天,就发现朝堂上全是“溜须拍马”的人,没人真的关心国家大事。有次汉灵帝问大家“为什么最近天灾这么多”,别的大臣都说是“上天警示,要皇帝多祈福”,只有蔡邕直言不讳:“不是上天警示,是陛下身边的奸臣太多,把朝政搞乱了!”

这话一出口,满朝文武都吓得不敢说话,汉灵帝虽然没当场发火,但心里肯定不舒服。没过多久,就有奸臣趁机诬陷蔡邕,说他“诽谤朝廷”,汉灵帝也顺水推舟,把蔡邕贬到了朔方郡(今内蒙古一带)——那地方在当时就是“偏远边疆”,条件艰苦得很。蔡邕倒也看得开,临走前还跟朋友说:“没事,边疆空气好,正好能安心写东西。”

就这么在边疆待了一年多,蔡邕才被赦免,可他怕再得罪奸臣,干脆带着家人去了吴地,一待就是十二年——也就是在这期间,他捡到了那段桐木,做了“焦尾琴”。

直到后来董卓掌权,情况才变了。董卓虽然是个“大老粗”,但特别想“装文化人”,听说蔡邕是天下闻名的才子,就派人去请他出山。蔡邕一开始不想去,董卓直接放狠话:“你要是不来,我就把你全家都抓起来!”蔡邕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去了洛阳。

没想到董卓对蔡邕还挺好,不仅封他当“祭酒”(相当于国立大学校长),还短短三天内给他升了三次官,最后直接让他当“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这下蔡邕彻底火了,“蔡中郎”的名号传遍了全国,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王公贵族,见了他都得客客气气的——毕竟,谁不想跟“朝廷文化总监”搞好关系呢?

那时候的蔡邕,简直就是东汉的“文化代言人”。朝廷要修史书,找他;要制定礼仪制度,找他;甚至连皇宫里的匾额要题字,也找他。有回董卓想建一座新宫殿,让蔡邕给宫殿取名,蔡邕琢磨了半天,取了个“崇德殿”,董卓听了特别高兴,当场赏了他一百匹绸缎。蔡邕的书法作品更是“一票难求”,有人为了求他写一幅字,专门从千里之外赶来,还带着重金——就跟现在的人追顶流明星要签名似的。

不过蔡邕心里清楚,董卓虽然宠他,但这人是个“暴君”,跟他走太近没好下场。有次他跟朋友吐槽:“我现在就像坐在火堆上,说不定哪天就被烧了。”朋友劝他赶紧辞官跑路,蔡邕却摇摇头:“我要是跑了,家人怎么办?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没想到,蔡邕的预感还真准——这“火堆”,很快就烧到了他的身上。

第四章 书法界“顶流”:《熹平石经》的“刷屏级”操作

要是说“焦尾琴”让蔡邕成了音乐界的“顶流”,那《熹平石经》绝对让他成了书法界的“千古一哥”。这事儿放在现在,相当于他牵头编了一套“国家统一教材”,还亲自手写排版,刻在全国最显眼的地方,让所有人都来学习——绝对的“刷屏级”操作,比现在的热搜话题还火。

事情的起因是东汉末年的“教材混乱”。那时候儒家经典都是靠手抄流传,抄来抄去,难免会有错字、漏字,甚至有人故意篡改内容,导致不同地方的人学的《诗经》《尚书》都不一样。有回太学(东汉最高学府)的学生因为“教材版本不一样”吵了起来,甚至还打了架,闹到了朝廷上。

汉灵帝听说后,就让蔡邕负责解决这个问题。蔡邕琢磨了半天,觉得“手抄不靠谱,得找个永久的办法”,最后想出了一个主意:把儒家经典的正确版本刻在石碑上,立在太学门口,让全国的学生都来抄,这样就不会有版本混乱的问题了。

这个主意得到了汉灵帝的支持,蔡邕立刻牵头成立了“石经编写小组”,成员都是当时的文化名人,比如卢植、韩说等人。他们先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论语》《公羊传》这七部经典的内容核对清楚,纠正了所有错字,然后由蔡邕亲自用隶书书写——要知道,蔡邕的隶书在当时就是“天花板级别”,笔法刚劲有力,结构严谨美观,被人称为“蔡体隶书”。

书写完成后,蔡邕又亲自监督工匠把文字刻在石碑上。这活儿一干就是八年,前后刻了四十六块石碑,每块石碑高两米多,宽一米多,立在太学门口,像一道“文化长城”。石碑刻好的那天,太学门口挤得水泄不通,不仅有太学的学生,还有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文人、书生,大家都拿着纸笔,蹲在石碑前抄录——那场面,比现在的人排队打卡网红景点还热闹,甚至有人为了抄得更清楚,专门带了拓印工具,把石碑上的字拓下来带回家。

有个来自徐州的书生,为了抄《诗经》,在太学门口住了半个月,天天早出晚归,最后把七部经典全抄完了,回去后还专门办了个“石经学习班”,教当地人学习正确的经典——这就是《熹平石经》的“传播力”。

更牛的是,《熹平石经》不仅解决了“教材混乱”的问题,还推动了隶书的普及。在此之前,隶书虽然流行,但各地的写法不一样,蔡邕的“蔡体隶书”刻在石碑上后,成了全国公认的“标准隶书”,大家都照着他的写法来写,隶书的规范性一下子就提上去了。后来的书法家,比如钟繇、王羲之,都受过蔡邕隶书的影响——可以说,没有蔡邕的《熹平石经》,隶书可能就不会成为“汉代官方字体”,中国书法史都得改写。

蔡邕自己也特别得意,有次他跟朋友去太学门口看石碑,看着满街抄录的人,笑着说:“我这字,也算为天下人做了点实事。”朋友调侃他:“你这哪是做实事,你这是把自己的字刻在了石头上,想让后人都记住你!”蔡邕也不否认:“能让后人记住我的字,也是件好事嘛!”

可惜的是,这四十六块石碑后来因为战乱,大多被毁坏了,现在只剩下几块残片,藏在博物馆里。但即便如此,《熹平石经》的影响力却一直流传下来,蔡邕也因为这事儿,成了书法界的“千古一哥”——毕竟,能靠自己的书法改变一个时代“书写标准”的人,历史上没几个。

第五章 乱世“背锅侠”:从“董卓宠臣”到“叹息惹祸”

蔡邕这辈子最冤的事儿,大概就是“因为一声叹息丢了命”。这事儿放在现在,相当于一个人在朋友圈发了句“有点可惜”,结果被人举报,最后被判了死刑——简直离谱,但在东汉末年的乱世里,这事儿还真就发生在了蔡邕身上。

事情得从董卓被杀说起。董卓虽然是个暴君,但对蔡邕确实不错,不仅给了他高官厚禄,还特别尊重他的才华。蔡邕虽然知道董卓不是好人,但心里还是有点感激——毕竟,是董卓让他从“民间隐士”重新回到了“朝廷重臣”的位置,还让他完成了《熹平石经》这样的大工程。

公元192年,司徒王允联合吕布杀了董卓,消息传到蔡邕耳朵里时,他正在家里写《汉史》。听到董卓被杀的消息,蔡邕愣了一下,下意识地叹了口气:“唉,可惜了……”

就是这声叹息,被正好来他家拜访的王允听到了。王允当场就火了:“董卓是个篡权夺位的奸臣,天下人都盼着他死,你居然为他叹息?你是不是跟他一伙的?”

蔡邕赶紧解释:“我不是为董卓可惜,我是为他手里的一些史料可惜——董卓虽然坏,但他手里有不少汉朝的旧档案,现在他死了,这些档案说不定就丢了,我写《汉史》就难了。”

可王允根本不听他解释,认定蔡邕是“董卓余党”,当场就让人把蔡邕抓了起来,关进了大牢,还判了他“死刑”。

消息传出去后,整个文化圈都炸了锅。大臣们纷纷给王允求情,说蔡邕是天下闻名的才子,杀了他会让天下人寒心,而且他正在写《汉史》,杀了他,《汉史》就写不完了。连太尉马日磾都亲自去找王允,说:“蔡邕是旷世奇才,他写的《汉史》能让后人了解汉朝的历史,你杀了他,就是断了汉朝的历史传承啊!”

可王允跟吃了秤砣似的,铁了心要杀蔡邕:“当年汉武帝杀了司马迁,不也没影响汉朝的历史吗?现在杀个蔡邕,有什么大不了的!”马日磾气得直摇头:“你跟汉武帝能比吗?汉武帝杀司马迁,是因为司马迁替李陵说话,可蔡邕只是叹了口气!你这么做,是在自毁长城!”

不管大家怎么求情,王允就是不松口。蔡邕在牢里知道后,也彻底心灰意冷了。他给王允写了封信,说:“我愿意接受‘黥刑’(在脸上刺字)或者‘刖刑’(砍断双脚),只求你能让我把《汉史》写完。”可王允根本不搭理他,最后在公元192年的夏天,派人给蔡邕送了一杯毒酒,蔡邕就这样死在了大牢里,享年六十岁。

蔡邕死后,天下的文人都为他惋惜。有个叫郑玄的学者,听到蔡邕的死讯后,哭着说:“汉朝的文化,算是完了!”甚至连王允的手下,都偷偷议论:“王司徒这事儿做得太过分了,杀了蔡中郎,以后谁还敢为朝廷效力啊?”

更讽刺的是,王允后来也后悔了。有次他跟手下聊天,说起蔡邕,忍不住叹了口气:“我当初是不是太冲动了?蔡邕确实是个才子,杀了他,可惜了。”手下没敢接话,但心里都清楚——后悔也晚了,蔡邕已经死了,《汉史》也没能写完,这成了东汉文化史上的一大遗憾。

蔡邕的悲剧,其实是乱世文人的缩影。在那个“枪杆子说了算”的时代,文人的才华再高,也抵不过权力的碾压。蔡邕想靠自己的才华做点实事,却没想到最后会因为一声叹息丢了命——这大概就是“伴君如伴虎”的无奈,也是乱世里最让人唏嘘的地方。

第六章 遗产“代代传”:从“蔡中郎”到“蔡文姬”的文化接力

蔡邕虽然死了,但他留下的“文化遗产”却一直流传了下来,其中最着名的,除了“焦尾琴”和《熹平石经》,还有他的女儿——蔡文姬。这位后来被称为“东汉第一才女”的女子,完美继承了蔡邕的才华,成了蔡邕文化遗产的“最佳传承人”。

蔡邕对蔡文姬的教育,从小就“下血本”。蔡文姬刚会说话,蔡邕就教她读书写字;三岁时,蔡邕弹琴,她能听出哪根弦断了;五岁时,她已经能背完《诗经》;十岁时,蔡邕开始教她书法,尤其是自己最擅长的隶书——可以说,蔡文姬就是“在蔡邕的文化熏陶里长大的”。

有次蔡邕在书房里写《汉史》,蔡文姬在旁边磨墨,突然指着其中一句话说:“爹,这句话的典故不对,应该是《左传》里的‘晋侯伐郑’,不是‘晋侯伐卫’。”蔡邕赶紧翻书核对,果然是自己记错了,当场对蔡文姬刮目相看:“我闺女比我还厉害,以后汉朝的文化,就靠你传承了!”

可惜的是,蔡文姬的人生比蔡邕还坎坷。蔡邕死后,天下大乱,蔡文姬被匈奴人掳走,在匈奴待了十二年,还生了两个孩子。直到公元207年,曹操统一了北方,听说蔡文姬还活着,就派人带着重金去匈奴,把蔡文姬赎了回来——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文姬归汉”。

蔡文姬回到中原后,第一件事就是整理蔡邕留下的着作。蔡邕生前写了很多书,有《蔡中郎集》《独断》《琴操》等,还有没写完的《汉史》,但因为战乱,很多书稿都丢了。蔡文姬凭着自己的记忆,硬是把蔡邕的四百多篇文章给默写了出来,其中包括很多已经失传的经典——这要是放在现在,绝对是“文化抢救工程”,蔡文姬也成了“古代版记忆大师”。

曹操听说后,特别高兴,专门派人把蔡文姬默写的书稿收进了朝廷的图书馆,还让蔡文姬担任“女史官”,继续编写汉朝的历史。蔡文姬也没辜负曹操的期望,不仅完成了蔡邕没写完的《汉史》部分,还自己写了《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这两部作品,后来成了东汉文学的经典,尤其是《胡笳十八拍》,用诗歌的形式讲述了自己的悲惨经历,感情真挚,文笔动人,直到现在还被人传唱。

蔡文姬的才华,让很多人都想起了蔡邕。有次曹操跟蔡文姬聊天,说:“你跟你爹太像了,不仅有才,还执着于文化传承。”蔡文姬笑着说:“这都是我爹教我的,他说文化就像火种,只要有人传,就不会灭。”

除了蔡文姬,蔡邕的书法和琴艺也影响了很多人。比如三国时期的书法家钟繇,就专门研究过蔡邕的隶书,还创造了“楷书”的雏形;唐朝的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也都从蔡邕的书法里吸取过养分。而“焦尾琴”,更是成了“好琴”的代名词,后来的很多琴师,都以能弹“焦尾琴”为荣——直到现在,还有人根据史料记载,仿制“焦尾琴”,只为重现当年蔡邕弹琴的风采。

蔡邕要是泉下有知,看到自己的文化遗产被这么多人传承,肯定会特别高兴。他这辈子,虽然没能善终,但他用自己的才华,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蔡中郎”名号,也因为这些文化遗产,成了“东汉文化”的代名词——毕竟,能让自己的才华跨越千年,还能培养出“才女女儿”的人,历史上没几个。

第七章 千年“蔡中郎”:为什么我们还记得他?

一千八百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我们还能记住蔡邕?为什么“蔡中郎”这个名号,还能在历史的长河里闪闪发光?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蔡邕不仅有“才”,还有“情”,更有“对文化的执着”,这些东西,不管过多少年,都能打动人心。

首先是“才”。蔡邕的才华,不是“单一技能”,而是“全能型才华”——他会读书,能写文章,是“文学家”;他会弹琴,能鉴琴,是“音乐家”;他会书法,能刻石经,是“书法家”;他还会编史书,能定礼仪,是“史学家”。这种“全能型人才”,在任何时代都是“稀缺资源”,放在现在,就是“跨领域专家”,自然容易被人记住。

而且蔡邕的才华,不是“花架子”,是“能落地的才华”。他的《熹平石经》解决了“教材混乱”的问题,让天下人都能学到正确的儒家经典;他的“焦尾琴”推动了古琴艺术的发展,成了音乐史上的经典;他的书法,成了隶书的“标准模板”,影响了后世的书法发展——这种“能为社会做实事的才华”,比那些“只会吹牛的才华”更有生命力。

然后是“情”。蔡邕虽然是个“文化名人”,但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会为了一段桐木跟人抢柴火,会为了正确的教材跟朝廷争论,会为了一声叹息丢了命,也会为了女儿的教育“下血本”——这些“接地气的情感”,让他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历史人物”,而是一个“能让我们共情的人”。

比如他对蔡文姬的父爱,放在现在也能引起共鸣。每个父母都想把最好的东西教给孩子,蔡邕也不例外,他教蔡文姬读书、弹琴、书法,不是为了让她“光宗耀祖”,而是为了让她有“安身立命的本事”,有“传承文化的能力”——这种深沉的父爱,不管过多少年,都能打动为人父母的人。

最后是“对文化的执着”。蔡邕这辈子,不管是当官还是被贬,不管是避难还是被胁迫,从来没放弃过对文化的追求。他被贬到边疆,还在写文章;他在吴地避难,还在做琴;他被董卓胁迫,还在修史书;甚至到了临死前,他还想着把《汉史》写完——这种“把文化当生命”的执着,是最让人敬佩的。

在那个战乱纷飞的时代,很多人都想着“保命要紧”,只有蔡邕想着“文化不能丢”。他知道,战争会毁掉城池,会杀死人,但只要文化还在,国家就还有希望,民族就还有根——这种“文化自觉”,在任何时代都是最宝贵的。

现在,我们提到蔡邕,可能不会再纠结他是不是“董卓宠臣”,也不会再惋惜他的“悲惨结局”,而是会记住他的“焦尾琴”,记住他的《熹平石经》,记住他教出了蔡文姬,记住他为东汉文化做出的贡献。这大概就是“历史的公正”——它会忘记那些权力的争斗,忘记那些一时的恩怨,却会永远记住那些为文化、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要是蔡邕能穿越到现在,看到自己的名字还被人提起,看到自己的作品还被人研究,看到自己的女儿还被人称赞,他大概会笑着说:“我这辈子,没白活。”而我们,也应该感谢蔡邕——感谢他留下的文化遗产,感谢他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有才华、有情感、有执着”的古代文人形象,更感谢他让我们知道:真正的“顶流”,不是靠权力和金钱,而是靠才华和贡献,靠那些能跨越千年的文化力量。

VIP小说推荐阅读:凤逆天下北月篇流氓帝师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完美世界之武魂开局捡漏美娇妻,乱世造反当皇帝大秦:寒门小娇妻英雄恨之帝王雄心黑铁之堡带着系统来大宋我穿越来有八十万王军不过分漫威之DNF分解大师沉默的战神长生界魏武侯蜀汉儒将,亦争天下第一抗战:打造重装合成旅,决战淞沪谋定天下:从一首诗震惊长安开始特种兵:开局签到漫威系统无始皇口谕,不得踏入银河边关锦衣黑明堪破三千世相精灵:开局捡到重生伊布如果君主去世后加入聊天群隋唐:李渊悔婚,我去做大隋驸马明末,弃子翻云覆雨史上最强练气期方羽上唐小柔末法时代,一道光穿越灵魂奋斗在新明朝星宿典藏录:幽冥契穿越到古代穷的只剩下一把砍柴刀混在民国当军阀我要多娶姨太太大乾杀猪匠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嘻哈史诗看古今阿斗落榜当天,娶了个首富千金小娇妻三国最强短命鬼从原始部落到清末一文钱秒杀:我在灾荒年间捡娘子大明望族那年那景那些人启明1644穿越后分了三个寡妇,不领犯法日月山河永在!但却在1936?重生英伦,从黑帮到财阀穿越架空:小公爷我真的好难花荣打造忠义新梁山禁宫秘史:那些被史书屏蔽的吐槽李云龙:小子你又抢人头天命储君扫天下
VIP小说搜藏榜:阿斗权倾天下:我被皇帝偷听心声抗战:川军入晋,开启大将之路史上最强太子爷天皇大帝之老婆是武瞾水浒:狗官,你还说你不会武功?体验人生角色之系统:放开一点庶门医香,邪医世子妃隋唐君子演义落榜当天,娶了个首富千金小娇妻三国最强短命鬼大唐广播站2我在大唐种土豆重生:回到1937大唐放歌盛宠“病弱”妃大唐好先生精灵:开局捡到重生伊布崇祯太子寒门书生,开局忽悠个便宜小娇妻光武风云之双鱼玉佩血药世家震惊!大婚当日,你给我送个孩子?超神特种兵王我在古代皇宫混大唐小闲王或许是美好世界1895淘金国度试练东汉后手星河霸主穿越古代当东家让我戍边极北?那朕只好南下了乱世边城一小兵世子好凶后汉英雄志护国骁骑汉末豪杰这太子妃不当也罢寒门科举小懒娃都市之超品战神纨绔小妖后我代阿斗立蜀汉不灭阳帝重生之我是朱厚照之子刚穿越,就在敌国公主床上汉末之王道天下战国之平手物语血雨腥风逆天行从原始部落到清末
VIP小说最新小说:三国:开局带走孙家小萝莉醉剑江湖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秦始皇的小伙伴好难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大唐:家父程咬金帝王串串烧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大宋茶事案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四合院:重生傻柱的正确打开方式拜师九叔降妖除魔儒心弈世双生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