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林反间谍行动的胜利,如同给独立一团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极大地鼓舞了全团上下的士气,也为各项建设事业赢得了相对安定的外部环境。宋书羽在参与了初步的审讯和情报分析后,便将后续工作交给了孙德胜和李铁柱,自己再次将全部精力投注到黑石沟煤矿的开发上。
外部威胁的暂时缓解,使得煤矿建设的步伐得以加快。那条连接基地与煤矿的简易道路,经过持续的加固和拓宽,已经可以通行载重更大的四轮马车。虽然依旧颠簸,但运输效率已不可同日而语。
黑石沟矿区,呈现出一片繁忙景象。被开辟出的露天采煤面上,战士们挥舞着改进后的重型撬棍和铁镐,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不绝于耳。宋书羽设计的一种利用杠杆原理的“手动破碎机”也投入了试用,虽然依旧依靠人力,但效率比单纯用镐头高出不少。
针对覆盖层较厚或者岩层坚硬的地段,小剂量的、经过精确计算的爆破也开始谨慎应用。轰隆的爆炸声不时在山谷中回荡,松动了大片的岩石和煤层,后续清理工作变得容易了许多。
“安全!注意安全!”郑教授和几名被指定为安全员的技术骨干,不停地穿梭在作业面上,大声提醒着战士们注意顶板情况和操作规范。经历了初期的摸索和教训,安全生产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开采出的煤炭,被装上四轮马车,由骡马牵引,沿着那条来之不易的道路,源源不断地运回基地。最初还只是小批量,用于试验和急需,随着产量逐步提升,煤炭开始成为基地一种新的、重要的能源储备。
土法炼焦的成功
煤炭运回基地,首要的用途便是尝试土法炼焦。宋书羽很清楚,焦炭是冶金工业不可或缺的“粮食”,热值高,强度好,远比原煤适合用于小高炉炼铁。
在基地边缘,靠近正在修建的小高炉旁边,几座馒头状的土法炼焦窑已经建成。这是宋书羽根据记忆中的土法并结合实际情况设计的,结构简单,用耐火砖和黄土砌成。
将粉碎到一定粒度的煤炭装入窑内,点火,封闭窑门,只留下几个小小的进风口和观察孔。通过控制进风量,让煤炭在隔绝大量空气的条件下进行高温干馏。
这是一个需要经验和耐心的过程。第一次尝试,因为温度控制不当,炼出的焦炭质量很差,要么生,要么过火变成灰烬。郑教授和负责炼焦的战士们围着失败的焦炭,愁眉不展。
“没关系,失败是成功之母。”宋书羽鼓励大家,“我们记录下这次的数据,分析原因。是煤炭粒度不对?还是密封不严?或者火候没掌握好?”
他们一次次试验,调整煤炭的配比(尝试加入少量黏土作为黏结剂),改进窑体的密封性,摸索着最佳的火候控制方法。
当第一炉真正成功的、闪烁着银灰色金属光泽、结构密实、敲击声音清脆的焦炭终于出窑时,整个试验场地都沸腾了!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郑教授激动得老泪纵横,捧着一块焦炭如同捧着稀世珍宝。
战士们也欢呼雀跃,他们知道,这黑色的“石头”意味着什么!这是迈向工业化的坚实一步!
小高炉的点火
有了合格的焦炭,那座寄托了无数人期望的小高炉,终于迎来了点火的时刻!
小高炉同样是用土法建造,由宋书羽设计,集合了全团能工巧匠的智慧。虽然简陋,但结构完整,包括了炉体、热风炉(简易)、加料口、出铁口等部分。
点火仪式简单而庄严。孙德胜、宋书羽、郑教授、秦湘云以及众多参与建设的干部战士围在高炉前。
宋书羽亲自将点燃的火把,投向了堆满木柴和焦炭的炉膛。
火焰轰然升起,贪婪地舔舐着焦炭,温度逐渐升高。鼓风机(改进的人力风箱)开始工作,将空气送入热风炉预热后,鼓入高炉。
“加料!”宋书羽下令。
战士们按照事先演练好的流程,将准备好的铁矿石(来自附近勘探发现的一个小型铁矿)、石灰石(作为熔剂)和焦炭,通过加料口,一层层地加入高炉。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看着那高大的炉体,听着里面传来的呼呼的风火声和隐约的轰鸣。空气中弥漫着焦炭和高温特有的气味。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几个小时过去了,炉顶的排气口喷出的火焰由红色逐渐变为明亮的黄色,显示炉内温度正在稳步上升。
宋书羽和郑教授守在炉前,紧盯着每一个仪表(简易的温度计和压力计)和现象,不时调整着鼓风量和配料比。
夜幕降临,高炉依旧在熊熊燃烧,将周围映照得一片通红,成为了戈壁夜色中最耀眼的存在。许多战士和职工自发地留在附近,不肯离去,等待着那历史性的一刻。
第二天凌晨,当天边泛起鱼肚白时,宋书羽通过观察孔,看到炉内铁水已经汇聚成明亮的、耀眼的液态!
“准备出铁!”他的声音因为激动和疲惫而有些沙哑,却带着无比的兴奋!
战士们立刻行动起来,用长长的钢钎捅开出铁口的堵塞物!
刹那间,一股炽热、耀眼的、如同太阳核心般明亮的金红色洪流,从出铁口中奔涌而出,顺着预设的铁水沟,流入准备好的沙模中!
铁水!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从矿石中炼出了铁水!
“成功了!”
“我们出铁了!”
欢呼声、掌声、激动的呐喊声瞬间爆发,直冲云霄!许多人相拥而泣,这是汗水、智慧和信念的结晶!
虽然这第一炉铁水的质量和数量都还很有限,可能只能用于铸造一些简单的农具和零件,但其象征意义无比巨大!它标志着独立一团,在这片戈壁滩上,真正点燃了工业文明的星火!
煤火初燃,铁水流淌。一个崭新的时代,仿佛随着这第一炉铁水的奔流,正式拉开了序幕。宋书羽看着那渐渐冷却、凝固成暗红色的铁块,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但有了这从零到一的突破,后续的发展,必将如同这炉中烈火,越烧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