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任务完成的曙光已然在望,那“18\/20”的数字,如同磁石般吸引着独立一团上下全部的力量。最后的两个名额,不再是冰冷的指标,而是通往更广阔天地的钥匙,是集体奋斗即将摘取的硕果。
最后的冲刺:严苛的“出师”考核
为了确保这最后一批技术工人的质量,真正达到系统“独立完成装配、调试与维修”的要求,宋书羽、王振虎和张建业共同制定了一场极为严苛的“出师”考核。
考场就设在车间和旁边的空地上。参加考核的是从农机队第二期学员和车间年轻工人中选拔出的五名佼佼者。考核分为三个部分:
1. 盲装测试: 在限定时间内,仅凭工具和图纸,独立完成一台“戈壁东风”发动机核心部件(缸盖总成)的拆卸与重新装配。要求装配完毕后,各项间隙、力矩符合标准,并能一次性点火成功。
2. 故障诊断与排除: 考官(由王振虎和张建业担任)会在一台正常的拖拉机上预设两处隐蔽故障(如油路轻微堵塞、电路接触不良)。考核者需在不停车的情况下,通过听、看、摸,判断故障现象,并在停车后迅速定位并排除。
3. 田间适应性调试: 驾驶一台未经精细调试的新拖拉机,挂接农具,在指定田块进行耕作。要求能根据土壤阻力和发动机声音,独立判断并调整农具入土深度和拖拉机行进档位,使机组在最佳负荷下工作,并保证耕深一致。
考核标准之严格,近乎不近人情。王振虎撂下狠话:“咱们独立一团的技术工人,拉出去就得是顶呱呱的硬骨头!谁要是抱着‘差不多’的心思,趁早别来丢人!”
考场气氛凝重。拆卸装配环节,工具与金属的碰撞声清脆而急促,学员们额头见汗,对照图纸的手微微颤抖。故障诊断环节,有人侧耳倾听发动机的细微杂音,有人仔细观察排烟颜色,紧张地分析着各种可能性。田间调试环节,更是对综合能力的终极考验,不仅要懂机器,还要懂土地。
张建业作为主考之一,目光锐利,不放过任何一个操作细节。他看到一名学员在安装活塞环时角度略有偏差,立刻叫停,严厉指出:“这个环口错开一百八十度!装上去就是拉缸!平时怎么教的?手上没准,心里就没谱!” 那学员脸色煞白,连忙纠正。
然而,严苛之下,并非只有批评。当一名叫周小虎的年轻战士,凭借对发动机声音的敏锐感知,准确判断出考官预设的“喷油压力不足”故障,并熟练地进行调整后,张建业眼中露出了毫不掩饰的赞赏。
当另一位来自车间的女工何秀莲,在盲装测试中,以近乎完美的规范和远超规定时间的速度完成任务,并且点火一次成功时,连王振虎都忍不住点了点头。这位平时沉默寡言、却心细如发的姑娘,用她满是油污却稳定异常的手,证明了自己。
考核持续了整整一天。当夕阳西下,最后一名学员完成田间调试,疲惫却兴奋地跳下拖拉机时,结果已然分明。
宋书羽、王振虎、张建业三人短暂合议后,由宋书羽宣布结果:
“经考核组评定,周小虎、何秀莲两位同志,理论扎实,操作规范,故障判断准确,具备独立工作能力。准予‘出师’!”
他顿了顿,声音提高了八度,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至此,我独立一团,成功培养出合格技术工人,整二十人!”
“成功了!”
“二十人!我们做到了!”
刹那间,车间内外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所有参与其中的人,无论是否通过考核,都激动地拥抱、跳跃,泪水与汗水交织。这二十人,不仅仅是二十个名字,更是独立一团工业血脉真正成型的标志,是无数个日夜奋战、失败、再爬起的结晶!
系统的馈赠:崭新的大门
就在结果宣布的瞬间,宋书羽感到脑海深处传来一阵清晰而宏大的嗡鸣。系统界面光华大盛,原本显示着任务进度的文字如水波般荡漾,然后缓缓消散。
【叮——】
【系统任务:“初级农业机械化奠基”所有条件已满足!任务完成!】
【开始发放最终奖励……】
一股前所未有的、庞大而精深的的信息洪流,如同决堤的江河,汹涌地涌入宋书羽的意识。这不再是零散的图纸或建议,而是一整套完整的、环环相扣的技术体系!
他的“视野”中,仿佛展开了一幅无比壮丽的工业画卷:
· 小型轮式拖拉机(“铁牛”系列)全套量产图纸与技术规范: 比之前获得的更加完善、更加详细,包含了多种变型方案(如果园型、运输型),以及针对已暴露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 配套农机具设计与制造技术: 不仅仅是犁和耙,还包括了播种机、中耕机、收割机(简易分段式)等一系列农业机械的蓝图,真正构成了机械化的作业体系。
· 初级齿轮加工与热处理工艺详解: 提供了多种适合当前条件的热处理方法(如盐浴淬火、火焰表面淬火)和齿轮加工工装的设计,为提升整个机械工业的基础指明了方向。
· 金属材料冶炼与加工技术进阶: 包含了几种更高级合金钢的冶炼配方和轧制、锻造工艺的初步指引,为未来制造更复杂、更耐用的设备奠定了基础。
· 一座现代化农垦城镇的远景规划概念图……
信息量如此之大,以至于宋书羽不得不闭上眼睛,全力吸收和理解。他感到自己的太阳穴在突突跳动,但内心却被巨大的喜悦和震撼所充满。
这不再是星星之火,而是可以燎原的烈焰蓝图!
当他再次睁开眼时,眼中闪烁着如同发现新大陆般的光芒。他看向周围满怀期待望着他的王团长、秦湘云、王振虎、张建业等人,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
“我们……成功了!系统……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世界!”
他尽可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了所获得的技术体系轮廓。当听到不仅仅有更完善的拖拉机,还有配套的播种机、收割机,甚至看到了未来城镇的模糊远景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随即爆发出更加狂热的欢呼!
王团长这个身经百战的硬汉,也忍不住眼眶湿润,他环视着眼前这些创造了奇迹的部下们,声音哽咽:
“同志们!你们……你们都是好样的!我们今天完成的,不仅仅是一个任务!我们是给独立一团,不,是给我们兵团的未来,打下了一根最坚实的钢桩啊!从今天起,咱们的眼界,要更宽!咱们的步子,要更大!”
奠基之后: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狂喜过后,是更深沉的思考。宋书羽召集所有技术骨干,在他那间堆满图纸和资料的办公室里,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143会议”。
墙上,挂起了他凭借记忆刚刚绘制的新的技术发展路线简图。
“同志们,”宋书羽的声音恢复了平日的冷静,但蕴含着更大的力量,“系统的奖励,为我们打开了崭新的大门。但这并不意味着道路会变得平坦。相反,我们面临的挑战将更加巨大。”
他指着图纸:
“更先进的拖拉机,意味着对材料、对加工精度、对装配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配套农机具的制造,需要我们建立新的生产线,培养新的人才。”
“热处理和齿轮技术的深化,是整个工业基础升级的关键,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资源和时间。”
“而这一切……”他目光扫过众人,“都需要建立在我们已经搭建起的这个人才体系和生产管理框架之上!这二十名技术骨干,就是我们的火种!我们要以他们为核心,带出第二批、第三批,形成我们自己的技术梯队!”
王振虎摩挲着下巴,眼中燃烧着新的斗志:“娘的,这后面的活儿,更带劲了!老宋,你就分配任务吧!俺这身骨头,还能再拼十年!”
张建业挺直腰板:“农机队保证完成任务!我们不仅要开好拖拉机,还要尽快掌握新机具的使用和维护,为推广做好准备!”
秦湘云微笑着说:“教育必须跟上。新的技术,需要新的教材和新的课程。我和夜校的同志们,会全力配合。”
会议持续到深夜。一项项新的规划被提出,一个个新的任务被认领。二十名新晋技术骨干被赋予了带徒弟、参与新项目研发的重任。车间的生产布局开始根据新的蓝图进行调整。教育的课程表上,增加了齿轮力学、材料基础等新的科目。
奠基礼成,但独立一团的奋斗,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加波澜壮阔的阶段。手中的火把已然升级,照亮的前路更加宽广,也更加崎岖。但所有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力量,因为他们知道,他们不仅拥有了一份宝贵的蓝图,更拥有了一支能够将蓝图变为现实的、经过淬炼的钢铁团队。戈壁滩上的机械化史诗,翻开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