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静的报道,如同一声惊雷,在省报刊发后的第三天,终于炸响在黔东南的上空。
标题依旧克制——《规范管理与小微企业发展如何平衡?——黔东南个体经济观察》,但内文的犀利和详实,却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笼罩在“黔山源”事件上的迷雾。报道客观呈现了杨涛创业的艰辛、经营的规范、对农户的带动,也详细记录了因“个别部门管理措施简单化”而面临的原料危机、运输阻碍,甚至隐晦地提到了“可能存在非市场因素干扰”。文中引用了农户、村干部、地区林业局干部、供销社负责人等多方声音,唯独对县工商、林业部门的解释,着墨不多,却更显意味深长。
这篇报道,没有点名,却比点名更具威力。
报纸送到县里的当天,整个县城都轰动了。人们争相传阅,议论纷纷。之前那些关于杨涛和“黔山源”的风言风语,在省报白纸黑字的权威报道面前,不攻自破。取而代之的,是对“个别部门”和“非市场因素”的种种猜测和指责。
杨涛家的电话再次成了热线,但这次,打来的多是祝贺和声援。连一向不怎么来往的远房亲戚,也特意上门,话里话外透着亲近。
加工坊里,工人们扬眉吐气,干起活来格外有劲。王大山拿着报纸,激动得手都在抖:“杨哥!这下看他们还敢不敢乱来!”
杨涛看着报纸,心中亦是波澜起伏。他知道方静的报道会有影响,但没想到反响如此巨大而迅速。这不仅仅是为他个人正名,更是为无数像他一样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个体经营者,发出了强有力的声音。
然而,他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清楚地知道,报道的威力在于舆论压力,但真正要解决问题,还需要体制内的力量跟进。
果然,报道刊发后的第二天,县委宣传部的电话直接打到了李长贵的办公室,语气严厉。紧接着,县纪委也派人介入,开始约谈工商局和林业局的相关人员,了解情况。
李长贵称病请假,躲在家里,连门都不敢出。孙科长更是惶惶不可终日,见到谁都像见了鬼。
曾经依附于李长贵和赵老三的那些人,此刻都噤若寒蝉,纷纷划清界限。树倒猢狲散的氛围,开始在县城的小圈子里弥漫。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杨涛会趁势追击,痛打落水狗时,杨涛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
他没有落井下石,更没有四处宣扬自己的“胜利”。他让王大山备了一份不算贵重但很实用的礼物——几盒上好的“黔山源”腊味礼盒和两瓶药酒,亲自去了县林业局和工商局,拜访了除了李长贵和孙科长之外的几位副局长和科室负责人。
他的姿态放得很低,言辞恳切:“各位领导,前段时间因为一些误会,给局里工作添麻烦了。省报的报道,主要是探讨共性问题,我们‘黔山源’作为个案,也得到了局里很多领导的理解和帮助。这点心意,不成敬意,主要是表达我们的感谢,也希望以后能继续在各位领导的指导下,合法合规地把企业做好,为咱们县经济发展出份力。”
这番举动,让那些原本担心受到牵连、或者对杨涛抱有偏见的干部,大为意外,也暗自松了口气。伸手不打笑脸人,杨涛给足了他们台阶和下台的机会。一时间,他在两个局里的风评,悄然逆转。
“这个杨涛,不简单啊!懂事,会做人!”
“是啊,年轻气盛却没得理不饶人,是块干大事的料。”
这些评价,通过不同渠道,隐隐约约传回了杨涛耳中。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扳倒一两个李长贵不难,但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和这些职能部门建立正常、甚至良好的关系。逞一时之快,四处树敌,是愚蠢的行为。
与此同时,他对赵老三那边,也采取了类似的策略。他没有去找赵老三的麻烦,反而通过九爷,给运输队那个马调度递了个话,表示之前的不愉快就此揭过,只要以后运输顺畅,该付的运费一分不少,甚至可以考虑长期合作。
马调度本就心虚,见杨涛如此大度,更是感激涕零,拍着胸脯保证以后“黔山源”的货绝对优先安排,万无一失。
瓦解对手的联盟,分化拉拢,将潜在的敌人转化为中立者甚至合作者,这是杨涛从这次危机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
处理完这些外部关系,杨涛将目光重新投回了“黔山源”自身。省报的报道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和更多的订单,但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更高的期望。
“大山,通知下去,晚上加班,开会。”杨涛对王大山说道。
当晚,加工坊的会议室里,灯火通明。杨涛看着下面一张张充满期待和信任的面孔,缓缓开口:
“外面的麻烦,暂时告一段落。但这不代表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了。相反,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现在全省都知道咱们‘黔山源’了,有多少双眼睛在看着我们?我们不能砸了自己的牌子,更不能辜负了省报的信任和消费者的期待!”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所以,从今天起,我们要立几条新规矩,也是铁律!”
“第一,质量是生命线!任何环节,只要发现原料、工艺有问题,宁可报废,绝不出厂!谁砸‘黔山源’的牌子,我就砸谁的饭碗!”
“第二,我们要成立一个技术小组,由大山牵头,专门研究野生药材的家种驯化和新品种开发!不能总指望山里那点东西,我们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第三,我们要建一个更规范的实验室,简单的指标我们自己要能检测!还要建立产品追溯体系,每一批产品,从原料到出厂,都要有据可查!”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杨涛目光扫过众人,“我们要开始着手,申请‘黔山源’的商标注册!”
商标注册?工人们面面相觑,对这个新名词感到陌生。在这个商品意识刚刚萌芽的年代,绝大多数人还没有品牌保护的概念。
杨涛耐心解释:“就是把‘黔山源’这个名字,还有咱们那个山形标志,在国家那里备个案,以后就只有咱们能用!别人要是敢冒充,就是违法!”
众人恍然大悟,纷纷点头,看向杨涛的目光更加敬佩。杨哥的眼光,总是看得那么远。
安排完这一切,夜已经深了。杨涛独自一人走在回村的路上,夜风带着凉意,却吹不散他心头的火热。
李长贵的倒台只是时间问题,赵老三之流也元气大伤。眼前的危机似乎已经度过,“黔山源”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但他心里清楚,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如何将突如其来的名声转化为持久的品牌力?如何应对必然会出现的学习者和模仿者?如何在这个剧烈变革的时代,抓住机遇,规避风险,将“黔山源”真正打造成一个能够传承下去的品牌?
这些都是他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难题。
他抬头望向星空,群星闪烁,浩瀚无垠。就像这个时代,充满了未知,也充满了无限可能。
他深吸一口气,握紧了拳头。无论前路还有多少艰难险阻,他都会像深山里的猎户一样,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勇气和毅力,一步步走下去,开辟属于自己,也属于“黔山源”的广阔天地。
而此刻,在县城的某个阴暗角落里,赵老三灌下一口劣质白酒,眼中充满了不甘和怨毒。李长贵这棵大树眼看要倒,他也失去了最大的倚仗。但他并不打算就此认输。
“杨涛……咱们走着瞧!”他狠狠地将酒瓶砸在地上,碎裂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
旧的对手尚未完全清除,新的暗流或许已在酝酿。但杨涛已经做好了准备,迎接一切挑战。他的传奇,才刚刚书写到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