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凝聚的是人心,是士气,是帝国赖以存续的精神脊梁。然而,决定战争最终走向的,往往还需要一场实实在在的、足以打破僵局的胜利,一道能撕裂沉重阴霾的惊雷。
这道惊雷,在帝国上下憋屈、忍耐了许久之后,终于在一个看似寻常的黎明,于北境黄河沿线,轰然炸响!
**黄河,孟津渡。**
此处是秃发乌孤选择的重点突破区域。连日来,狄军驱使掳掠的汉民工匠,日夜不停地打造渡筏,并进行了一次次试探性的泅渡攻击,虽被守军击退,但压力与日俱增。守将按照朝廷“凭城固守”的方略,坚守不出,气氛压抑。
然而,他们并非一味被动挨打。新任北岸防御使(接替殉国的韩擎)**李崇纲**(虚构名,与成国公李崇无关联),一位以智谋着称的将领,早已暗中筹划多时。他敏锐地发现,狄军因连日的小胜而渐生骄气,其先锋部队为了争功,往往在渡河后脱离主力过远,且秃发乌孤将掳来的工匠和部分粮草囤积于北岸一处地势稍低、便于取水的河湾。
一个大胆的计划在他心中成形。
这一夜,月黑风高。李崇纲精选了五千敢死之士,人衔枚,马裹蹄,乘着数十艘蒙冲斗舰(一种轻型战船)和临时扎制的木筏,借着夜色与水声的掩护,悄然渡过了黄河!
他们的目标,并非与岸上严阵以待的狄军主力硬拼,而是直扑那个囤积着工匠和粮草的河湾营地!
与此同时,南岸守军点燃了早已准备好的无数火把,擂动战鼓,摆出要大举渡河反击的架势,吸引了狄军主力的注意力。
北岸,敢死队如同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毫无防备的狄军后勤营地!他们四处纵火,焚烧粮草,砍杀守军,并高声呼喊,制造混乱!
“周军渡河了!”
“粮草被烧了!”
营地瞬间大乱!火光冲天而起,映红了黄河水面!更重要的是,那些被掳的工匠,眼见生路在前,也纷纷趁乱反抗,抢夺武器,与狄军厮打在一起!
秃发乌孤正在中军大帐等待着前线“捷报”,突闻后方火起、喊杀震天,又见南岸灯火通明、鼓声如雷,一时惊疑不定,无法判断周军到底有多少人渡河,主攻方向何在!
就在他犹豫的片刻,李崇纲率领的敢死队已然完成了主要破坏任务,并不恋战,迅速按照预定路线,交替掩护,向河岸撤退!
“追!给我追!杀了他们!”秃发乌孤反应过来,气得暴跳如雷,派出大队骑兵追击。
然而,李崇纲早已安排了接应。南岸的周军水师冒着箭雨,强行靠岸,用密集的弩箭覆盖了追击的狄军骑兵!敢死队大部分人马成功登船返航!
此役,周军以极小的代价,焚毁狄军大批粮草、渡河器材,解救被掳工匠百姓数千人,更严重挫伤了狄军的士气!秃发乌孤不得不暂停大规模渡河计划,转而稳固北岸,清剿内部,攻势为之一滞!
**孟津大捷!**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这并非一场歼敌多少万的决定性战役,但它是在帝国全线被动防守、士气低迷之际,一次主动的、成功的、极具象征意义的反击!它证明了狄军并非不可战胜,证明了周军仍有血战之勇、奇谋之智!
函谷新防线的守军听闻捷报,士气大振,修筑工事的效率陡然提升!
江南正在与海寇周旋的官兵,闻讯亦是备受鼓舞!
朝堂之上,赵珩手持捷报,激动得手指微微颤抖,连日来的阴郁一扫而空!他当即下旨,重赏李崇纲及所有参战将士,并将此捷报明发天下!
这道来自北境的惊雷,不仅暂时缓解了黄河防线的巨大压力,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振奋了举国上下的民心士气!它仿佛在告诉所有人,黑暗并非永恒,只要坚持,只要敢于亮剑,黎明终将到来!
惊雷破晓,希望重现。
帝国这台沉重的战争机器,在注入了这剂强心针后,似乎运转得更加有力了一些。各方势力,无论是内部的观望者,还是外部的敌人,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看似摇摇欲坠,却总能于绝境中爆发出惊人力量的古老王朝。
战争的天平,似乎因这道惊雷,而发生了微妙的,却至关重要的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