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王家村,村里有个王小乐。这人没别的毛病,就是爱占小便宜。买菜要多抓根葱,打酒要让饶一盅,路上看见铜板,眼睛比猫头鹰还亮。
他媳妇常说:“你呀,针尖上削铁,蚊子腿上剔肉。”
王小乐嘿嘿一笑:“省一个是一个。”
这天傍晚,王小乐收工回家。路上踢到个东西,低头一看,是个绣着铜钱纹的布钱袋。拎起来轻飘飘,打开一看,空的。
“晦气!”他随手要扔,转念一想,“布袋还能装东西。”就揣怀里了。
回到家,他把布袋往桌上一扔,掏出今天挣的三十文钱。说也奇怪,钱一进布袋,叮当声特别响亮。他没在意,倒头就睡。
第二天买米,他掏出钱袋。付了十文,感觉钱袋还挺沉。抖搂抖搂,又掉出十文。
“老板,再来半斤花生。”他又付五文。可钱袋还是沉甸甸的。
王小乐心里犯嘀咕,躲到墙角数钱。明明该剩十五文,一数,二十五文!多出十文来!
他以为自己数错了,来来回回数三遍,真是二十五文。
从此,王小乐发现这钱袋的妙处:每天往里放多少,第二天就多出一倍。
他乐疯了。先放一文,变两文;放十文,变二十文。半个月后,他往钱袋里放一两银子,第二天真变成二两。
王小乐再不上工了,天天在家数钱。媳妇觉得奇怪:“你哪来这么多钱?”
他支支吾吾:“帮人做了笔买卖。”
钱越变越多,王小乐却越来越抠。邻居借盐,他装没听见;亲戚生病,他闭门不见。
媳妇说他:“你现在阔气了,反倒比从前更小气。”
王小乐瞪眼:“你懂什么?这都是我省出来的!”
这天,村里修桥募捐。王小乐躲在家里,抱着钱袋发愁。捐吧,舍不得;不捐吧,面子上过不去。
最后他咬咬牙,从钱袋摸出三文钱。刚要放回去两文,媳妇进来了。他只好把三文都捐了。
夜里,他翻来覆去睡不着。三文钱,明天可就变六文了!亏大了!
奇怪的是,第二天钱袋没变多。他放一两,还是一两。
王小乐急了,抱着钱袋左摇右晃:“怎么不灵了?”
这时,钱袋突然变得死沉。他使劲一提,哗啦一声,袋底破了,铜钱银子滚了一地。
更奇的是,这些钱一落地,都变成枯树叶。
王小傻了眼,瘫坐在地。
门外进来个白胡子老头:“后生,这钱袋是我的。”
王小乐结结巴巴:“老、老丈,这怎么回事?”
老头捋须笑道:“这袋子叫‘良心秤’。心存善念,一钱变两钱;贪得无厌,金银变落叶。”
王小乐恍然大悟:“所以我去捐钱...”
“你那是被迫的,不是真心。”老头摇头,“昨天你要不是怕媳妇,连三文都舍不得。”
王小乐满面通红。
老头又说:“你可知这些天多出来的钱是哪来的?都是你从前省下的福分。福分折完了,自然就没了。”
说罢,老头和破钱袋一起消失了。
王小乐愣了半天,看看满屋落叶,突然笑了。
媳妇担心他气疯,他却说:“好,好,从头再来。”
从此,王小乐像变了个人。干活更卖力,人也大方了。卖菜的多找钱,他主动送回去;邻居有困难,他第一个帮忙。
人们都说:“王小乐转性了。”
一年后,王小乐日子重新红火起来。虽然没再捡到神奇钱袋,但他觉得踏实。
这天他清理院子,忽然发现墙角长出一株小苗。苗上结了个小布袋,里面装着几粒金瓜子。
袋上绣着两行小字:“省自家,穷一生;帮邻里,富一世。”
王小乐把金瓜子分给帮过他的乡亲,只留一粒做种子。
说来也怪,这粒金瓜子种下去,秋天收获一筐金南瓜。他又把南瓜分给大家,只留一个。
如此循环,王家村渐渐都富了。
有人问:“王大哥,你那神奇种子哪来的?”
王小乐指指心口:“这儿长的。”
他现在常对年轻人说:“人呐,有两个钱袋。一个在手上,越攥越少;一个在心里,越分越多。”
这话后来成了王家村的村训。村口立了块碑,刻着“手紧心松,一世受穷;手松心宽,金银满山”。
至于是谁立的碑?有人说就是那个白胡子老头。不过没人见过,都成了传说。
只有王小乐媳妇知道,丈夫每晚还对着那个绣花钱袋发呆。不过现在空的钱袋,比从前满的时候还让他欢喜。
这大概就是老人们常说的:心里踏实,胜过黄金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