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墨琛即将调回本省的消息,如同和煦的春风吹遍了沈家小院的每个角落,连带着夏日的酷暑都似乎变得不那么难熬了。王秀英脸上的笑容多了,走路都带着风,开始絮絮叨叨地盘算着儿子回来要给他做哪些爱吃的菜。赵秀娥和沈明珠也整天乐呵呵的,家里充满了期盼的喜悦。
苏念晚心中同样欢喜,但更多的是一种踏实和安定。她开始着手为沈墨琛的归来做更细致的准备。首先便是他们住的西厢房。虽然一直整洁,但毕竟是旧屋,有些角落难免潮湿。她寻了个晴好的日子,将屋里的被褥、衣物全都搬出来彻底晾晒,又用艾草熏了屋子,驱除潮气和蚊虫。
她还用沈墨琛寄回来的钱和布票,去公社供销社精心挑选了一块厚实耐磨的深蓝色劳动布,准备给他做两身新的便装,替换那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又扯了一块素雅柔软的浅色细棉布,打算给自己做件新衬衫,再给王秀英和赵秀娥各做一件。
量布裁衣时,她运用了系统奖励的精深缝纫技能,裁剪更加精准利落,针脚细密均匀,还在沈墨琛新衣的内衬不起眼处,用同色线绣了一个小小的、抽象的“S”形纹样,与之前那件衬衫内的绣纹遥相呼应,带着点隐秘的亲昵。王秀英看着她飞针走线,手法娴熟得像是几十年的老裁缝,又是惊讶又是骄傲。
除了准备衣物,苏念晚还将更多心思放在了吃食上。她知道部队伙食标准,油水有限,沈墨琛虽然不说,但每次回家都能看出他对家中饭菜的喜爱。她利用系统扫描功能,更加精细地管理着自留地,确保蔬菜瓜果不断。同时,她也开始尝试制作更多易于保存、又方便他带回部队的吃食。
系统新奖励的【基础草药辨识知识(初级)】也派上了用场。她不再仅仅满足于制作金银花薄荷凉茶,开始尝试根据草药的性味功效进行简单配伍。比如,她加入少量甘草增加凉茶的甘甜回味;用鱼腥草、车前草熬制利湿解毒的茶饮,分给夏日里容易起痱子或者有小擦伤的邻里;甚至尝试用蒲公英、马齿苋等常见野菜,凉拌或做馅,既换了口味,又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这些带着草药知识的“小动作”,在她巧妙的解释下(“听老人说的偏方”、“书上看的”),并未引起怀疑,反而让收到她帮助的邻里更加信服她的“博学”和“心善”。
这天,苏念晚正在院子里翻晒新采的鱼腥草,隔壁张婶子提着个小篮子过来串门,脸上带着愁容。
“念晚,忙着呢?”张婶子叹了口气,“我家那小孙子,这两天不知道咋了,胃口不好,还有点拉肚子,看着都没精神头了。”
苏念晚放下手中的活计,请张婶子坐下,仔细询问了孩子的症状。结合新获得的草药知识,她心中有了初步判断,可能是暑湿困脾,加上饮食不洁引起的轻微肠胃不适。
“张婶子,您别急。”苏念晚宽慰道,“我这儿刚好晒了点焦山楂和炒麦芽,都是助消化、健脾胃的。您拿点回去,用小火慢慢熬点水,放温了给孩子喝喝看。一次别喝太多,小半碗就行。这两日给孩子吃得清淡些,米粥烂面条最好。”
她边说边用干净的纸包了些焦黄的山楂片和麦芽,递给张婶子。
张婶子将信将疑地接过:“这……这能行吗?”
“这都是老人传下来的土法子,食材本身也温和,试试看,总没坏处。”苏念晚语气温和而肯定。
张婶子想着苏念晚以往的本事,点点头:“成,听你的!我这就回去试试!”
过了两日,张婶子满脸喜色地又来了,篮子里的鸡蛋塞得满满当当。
“念晚!神了!你那山楂麦芽水真管用!我家小宝喝了两回,就不拉肚子了,昨天晚晌还吵着要喝粥呢!这可真是多谢你了!这几个鸡蛋你一定得收下!”
苏念晚推辞不过,只好收下。这事传开,村里人越发觉得苏念晚懂得多,连小孩子闹毛病都有法子,对她更是信服。系统界面上,那个“制作疗愈饮品”的后续影响力似乎还在持续,为她积累着无形的声望。
傍晚,苏念晚收到了沈墨琛的又一封来信。信很简短,主要是确认调令已正式下达,他正在办理交接,预计半月后便能到新驻地报到。信末,他再次叮嘱:
“归期在即,心亦雀跃。家中诸事,辛苦你打点。新驻地初定,恐暂无法常归,然距离已近,相见有期,心便安矣。岳父母之事,已有战友着手查访邻省线索,一有确凿消息,即刻告之。勿念。”
随信依旧附上了津贴。
看着信上“相见有期,心便安矣”几个字,苏念晚的心也如同被温水浸泡,柔软而熨帖。他虽不善言辞,但字里行间透出的思念与即将团聚的喜悦,她却能清晰地感受到。
她将沈墨琛确认的归期告诉了家人,沈家小院又是一阵欢腾。王秀英开始拉着赵秀娥仔细清扫院子的每一个角落,连鸡窝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沈明珠则天天掰着手指头数日子。
苏念晚看着家人忙碌欢欣的身影,低头继续缝制手中那件即将完成的新衣,针脚绵密,如同她此刻的心情,充满了对未来的期盼与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