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华国美一年最重要的节日,处理完元夕的事情,陈珏早早的便返回了上江。
今年的春节格外的热闹,天民学派的驻地,早已挂满了红色的灯笼,到处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的氛围。
“先生,新年快乐。”
“学统,新年快乐。”
一大早,到处都是给陈珏打招呼的众人,而陈珏则是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红包,给众人分发了起来。
“哈哈,谢谢先生。”
收到红包的众人,眉开眼笑,这是陈珏到这个世界过的第一个春节,林逸风夫妻两人,李儒云李儒梦两家,包括宁如月一家人,都来到了天民学派共度今年的除夕。
“先生,要不要写几副春联啊。”
忙碌了大半年,众人难得的休闲了起来,因为是天民学派成立之后第一个新年,所以外省不少加入学派的学子今年也都准备在学派驻地共同度过这个有意义的节日,陈珏的父母与妹妹此刻也来到了学院,大家一起热热闹闹的在准备年货。
听到宁如月的提议,众人纷纷赞同,毕竟陈珏的才华有目共睹,从流传出的几幅对联来看对于这方面好似也造诣颇深,因此大家都想看看陈珏在春节能否写出什么新意。
对此陈珏自无不可,春联无非就是寄托祝福,很快,一首行书便展现在众人眼前。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四季长安。】
【春雨丝丝润万物,红梅点点绣千山,春意盎然。】
最开始都是各种美好的祝福,只是其中气象颇大,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可是很快,其中的内容便开始变了。
【育李培桃,春风化雨滋才俊;肩梁固栋,盛世逢时铸栋梁,桃李满园】
【学贵有恒,攀登书山寻雅韵;教当无悔,培育桃李绽芳菲,教学相长】
与其说是春联,形容这是在对学派未来的期待更贴切一些。
【天地生材皆有用;他人爱子亦如余】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看着最后两幅对联,众人都从中看出了陈珏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回想起天民学说的一系列纲领,不由心生憧憬。
吵吵闹闹之中,看过烟花,在爆竹声与新年的钟声下,陈珏又写下了一首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至此,陈珏在这个世界,正式来到了第二年,而这首包含祝福的《元日》也随着社交平台迅速传播开来,而随着时间一天天流逝,陈珏的计划也开始提上日程。
首先便是上江省,作为天民学派的驻地,经过半年润物细无声的发展,陈珏的影响力已经融入了上江省的方方面面之中,新年开学之后,不少上江省的高校都增添了天民学派诗词的选修课,这在华国来说还是破天荒的头一次。
至于正统的天民学说,自从陈珏写出《五原》篇章之后已经开始逐渐晚上,但是依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的学说,还有不少的漏洞需要陈珏努力,因此只能暂时按下不表,不过单单是诗词选修,便已经是一个长足的进步,这代表天民学派已经开始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成为主流学派。
而随着天民学派与上江交流合作的加深,很快,一个震撼华国的消息,便从上江传了出来。
第一所《天民小学》在上江正式成立了。
不同于世家大族的私人学校,天民小学属于公益性质,由天民学派与上江省共同出资经营与监督,主要面向的是上不起学的贫寒子弟与偏远山区,因此第一所小学经过多方选址,最终建立在上江发展最为落后的少岭县,天民小学提供住宿食宿,不收取任何费用,只要能够入学,就能够接受为期六年的基础教育课程。
这个消息一出,举世震惊,要知道,开办一所学校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跟何况是招收那些没有经济能力,哪怕是活着就已经耗尽全力的庶民子弟,绝大多数人听到这个消息的第一时间,便是觉得陈珏已经疯了,而只有真正眼光独到的人,才能看透陈珏此举的目的。
“这是百年大计啊。”此时,最能理解陈珏的,不是侠肝义胆的陆景川,也不是高瞻远瞩的韩启轩,甚至不是寒门出身的林逸风,而是远在安南的崔平。
经过半年的历练,崔平已经完全脱胎换骨,此时收到陈珏开办义务小学的消息,由衷的感慨了一声。
“崔皓啊,向家族申请援助,我们也应当开办几所相似的学校。”
哪怕是新年刚过,在崔平的治理下安南稍有的过了一个丰年,也遮掩不住崔平此刻的憔悴。
“抚台,恕我直言,家族那些人,怕是不会同意您的申请的。”
听到崔皓的话,像是想到了什么,崔平脸色一暗。
“不怪他们,若是我没有来到这里,也想不明白许多事情,很多事情,只有亲眼看一看,才能理解啊。”早就已经被政务纠缠的焦头烂额的崔平却丝毫没有气馁,反倒是洒脱的说了一句。
“那么就只能靠我们自己了,想必你也能看出陈珏此举的高明之处吧。”
崔皓点了点头,表示自己理解,但犹豫片刻还是说道:“抚台,我们实在是没有足够的能力,安南实在荒僻,哪怕是在抚台治下稍有起色,但是还是时间太短了,若是过上几年还有商量,现如今不说是经费,就是学校真的建起来,我们也没有足够的师资来教学啊。”
听到这里,崔平沉默了下来,最后挥了挥手,示意崔皓出去。
崔皓张了张嘴,还是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原本他是想说若是能够受到天民学派的援助,那么开办小学自然不在话下,可是想到之前两人之间的冲突,这话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的。
哎,人生在世,身不由己。
这一刻,崔皓对这句古话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不过,没有当时的陈珏,也就没有如今脱胎换骨,在安南乃至整个南疆声望都如日中天的崔平,其中缘由,当真是难以品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