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文化的“成功”让凌哲信心爆棚,他将目光投向了官员们每日打交道的办公用品。看着堆积如山的竹简和官员们因长时间握笔而颤抖的手,凌哲再次找到了“痛点”。
“各位!我们的办公条件太原始了!”凌哲在项目组会议上挥舞着一卷沉重的竹简,“这玩意儿又重又占地方,刻字还慢!还有这毛笔,写久了手酸!我们要进行办公用品技术革新!”
李斯已经懒得反驳了,只是冷冷地看着他,准备看他能玩出什么新花样。
凌哲的第一个发明是“人肉复印机”。他找来两个识字的太监,让他们面对面坐着,中间隔着薄薄的绢布。一个太监念原文,另一个太监同步在空竹简上刻字。
“看!这就叫实时同步,信息无损传输!”凌哲得意地介绍,“效率提升百分之百!就是……有点费太监。” 那两个太监念得口干舌燥,刻得手腕发酸,眼神幽怨。
一个官员试着用了下,发现复制是复制了,但错别字率也同步提升了百分之百。凌哲辩解道:“这是1.0版本!我们要容忍不完美!迭代!懂吗?快速迭代!”
他的第二个发明是“震动毛笔”。他在毛笔的笔杆里巧妙地塞进一个小弹簧和一些小滚珠,声称这样可以在书写时通过“高频微震动”按摩手部穴位,缓解疲劳,提升书写流畅度。
官员们试用后,纷纷表示手更酸了,写出来的字跟鬼画符一样。凌哲严肃地分析:“这是肌肉正在适应新的发力模式!坚持使用,必有奇效!” 蒙恬试着用震动毛笔批了个“阅”字,结果笔画抖得像心电图。凌哲却赞道:“看!蒙将军这字,充满了力量感与动态美!”
最让李斯崩溃的是凌哲推出的“共享文具盒”。他在每个办公区域放了一个大木盒,里面装着公用刻刀、毛笔、砚台等,美其名曰“资源共享,减少闲置,绿色办公”。
结果,为了抢一把好用的刻刀,官员们差点上演全武行。有人偷偷把公用毛笔的笔毛拔下来塞进自己的笔杆,更有人往公用砚台里吐口水……办公秩序一度十分混乱。凌哲不得不引入“文具使用登记册”和“损坏赔偿制度”,管理成本不降反升。
看着这些“创新”引发的鸡飞狗跳,李斯终于找到了反击的机会。他收集了“人肉复印机”的错漏百出、“震动毛笔”的投诉如山、“共享文具”的混乱不堪,准备在朝会上狠狠参凌哲一本。
然而,凌哲的“杀手锏”还在后面。他推出了“办公用品满意度匿名问卷”,要求所有官员用“是\/否”刻点的方式反馈。他亲自统计,并在朝会上公布了“结果”。
“根据数据显示,”凌哲举着一张画满了“正”字的绢布,“百分之七十的同仁认为办公环境‘有待改善’,百分之八十五的同仁认为现有文具‘影响效率’!这说明我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是符合广大同仁根本利益的!目前的混乱,只是转型期的阵痛!”
李斯目瞪口呆,他没想到凌哲居然用这种方式倒打一耙。他想反驳,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话——毕竟,那些问题确实存在。
凌哲趁热打铁,推出了“办公用品优化小组”,自任组长,并“诚恳”地邀请李斯担任副组长,美其名曰“共同倾听基层声音,解决实际痛点”。
李斯本想拒绝,但看着嬴政似乎对此结果有些认同的表情,只能咬牙接下这个烫手山芋。于是,他被迫每天和凌哲一起,听取官员们对文具的吐槽,看着凌哲一本正经地记录“用户需求”,什么“刻刀需要更符合人体工学”、“毛笔的狼毫比例可以调整”、“竹简能否做得更轻薄”……
更让李斯憋屈的是,有些问题,比如竹简沉重、刻字费力,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凌哲那些“发明”虽然胡闹,但确实引起了大家对办公效率的思考。他甚至听到几个年轻官员私下讨论,觉得凌哲虽然路子野,但“敢于挑战传统,思路活跃”。
在一次“优化小组”会议上,凌哲拿着一个改进后的“防手抖毛笔架”(其实就是个带凹槽的木块,可以把毛笔架在上面写)给李斯看,一脸“求表扬”:“李顾问,您看,这个设计是不是很人性化?充分考虑了用户的使用场景和痛点!”
李斯看着那简陋的木块,想嘲讽几句,却发现自己居然挑不出什么大毛病,最后只能从鼻子里哼出一句:“……花里胡哨!”
凌哲也不生气,笑嘻嘻地说:“谢谢李顾问的‘花’和‘哨’!这说明我们的设计既有‘花’一样的创意,又有‘哨’一样引人注目的效果!”
李斯:“……” 他决定今天之内再也不跟凌哲说一句话。
最终,在凌哲的胡闹和李斯的被迫“监督”下,办公用品的“优化”还真的取得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进展:刻刀的握柄包裹了防滑的麻布,毛笔的型号做了更细的区分,竹简的选材也更注重轻便。虽然离凌哲吹嘘的“科技飞跃”相差甚远,但官员们确实感觉到了一丝微小的改善。
凌哲得意地将此归功于自己的“用户导向思维”和“快速试错机制”。
李斯虽然嘴上不承认,但心里也不得不承认,凌哲这种“先把水搅浑,再摸鱼”的混蛋法子,有时候……好像……大概……也许……能歪打正着地推动一点事情?
他看着凌哲又在琢磨着要把砚台改成“可拆卸式”以便于清洗的背影,无奈地叹了口气。
这大秦的朝堂,在凌哲日复一日的“折腾”下,似乎正朝着一个谁也预料不到的方向,缓慢而坚定地……跑偏着。而他自己,好像也在不知不觉中,被绑上了这辆疯狂的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