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张敬吓得差点没跳起来,“王爷,您疯了?那可是我大明的财税重地!是朝廷的命根子啊!我们要是敢动那里,就等于是公然造反了!”
“谁说我要造反了?”刘云笑了,笑得很阴险,“我是去‘剿匪’。”
“剿匪?”
“没错。”刘云从一堆积压的公文中抽出了一份由登莱巡抚袁崇焕呈上来的奏报,“袁大人在奏报里说,最近江南沿海一带倭寇和海盗日益猖獗,不仅劫掠商船,还时常登陆袭扰,鱼肉乡里。登莱水师兵力不足,疲于奔命,恳请朝廷增派援兵。”
“而我,”他指了指自己,脸上露出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表情,“身为大明朝的辽王,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岂能对东南沿海的黎民百姓坐视不理?所以,我决定亲率我辽东水师南下,为朝廷分忧,为百姓除害!”
他这番大义凛然、充满了“忠君爱国”情怀的宣言,让张敬听得是目瞪口呆。他发现,自己这位王爷的脸皮已经厚到了一个连红夷大炮都打不穿的境界。这哪里是去剿匪?这分明是去抢劫啊!而且还是打着朝廷的旗号,去抢劫朝廷的钱袋子!
……
刘云的这道“南下剿匪”的奏折一送到京城,立刻就在朝堂之上掀起了轩然大波。所有出身于江南地区的东林党言官都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跳了起来。
他们拼命地上奏反对,说王大贵此举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想将他那罪恶的爪子伸向富庶的江南,恳请陛下千万不能引狼入室。
而崇祯皇帝朱由检对此也是头疼不已。他一方面忌惮刘云的野心,另一方面却又对江南那日益猖獗的海盗问题感到束手无策。
更重要的是,他现在国库空虚,连边军的饷银都快发不出来了,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去组建一支新的水师。
而刘云则很“贴心”地在奏折的末尾加了一句:“此次南下剿匪,所有军费皆由我辽东镇自行承担,无需朝廷拨付一分一毫。
剿匪所得,除弥补军费开销外,其余尽数上缴国库,以充盈内帑。”
这个既能解决问题、又不用花钱、还能顺便捞一笔的“完美”方案,让早已被财政问题搞得焦头烂额的崇祯皇帝彻底地心动了。
最终,他还是力排众议,批准了刘云的“南下平倭”计划,并且还象征性地给了他一个“总督东南沿海军务”的临时头衔。
……
当这道圣旨传到辽东的时候,刘云笑了。他知道,自己这空手套白狼的计策又一次成功了。
他立刻开始调兵遣将,将辽东的防务暂时交给了李如松和孙狩。
他自己则亲自率领着他那早已饥渴难耐的三万水陆大军,和他那刚刚才下水不久、还未见过血的“镇远”舰队,浩浩荡荡地沿着那黄金般的海岸线,向着那富得流油的温柔乡——江南,杀了过去。
他要去用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财政危机,也顺便去会会那些在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海上枭雄们,比如那个亦商亦盗、统一了整个中国海域的……郑芝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