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的小手握着向日葵种子,指尖轻轻拂过“海心紫”花瓣的绒毛,才将种子缓缓埋进花海旁的土壤里。泥土带着星尘菌特有的湿润气息,沾在她的指甲缝里,像藏了一小捧紫色的星光。小汐站在她身后,目光忽然被远处的平原吸引——那片曾被灰白色尘埃覆盖的土地,此刻竟泛着淡淡的紫色涟漪,像是有人在地面下铺了一层流动的紫绸。她蹲下身,拨开表层土壤,惊觉“海心紫”的根系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蔓延,纤细的根须泛着淡紫色的荧光,与暗河方向延伸来的星蓝藻养分交织,织成一张细密的生命网络,连土壤里的碎石都被这股生机包裹,染上了一层浅浅的紫晕。
“嘀嘀——嘀嘀——”阿凯的监测仪突然响起轻快的蜂鸣,打破了片刻的宁静。他快步走过来,屏幕上跳动的绿色数据像春天的新芽般鲜活,他忍不住提高了声音,语气里满是惊喜:“土壤有机质含量突破12%,远超预期!星尘菌的活性值还在上升,这土地竟然在‘自我修复’!”说着,他把监测仪转向众人,屏幕上的生态模拟图里,“海心紫”的根系与星蓝藻的养分带正不断扩张,像一双温柔的手,正轻轻抚平迷雾星土地的褶皱。
李教授拄着便携拐杖走过来,弯腰时动作虽缓,眼神却亮得惊人。他指尖轻轻拂过一株“海心紫”的花瓣,花瓣上细小的绒毛在极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微光,像撒了一把碎钻。“这不是偶然,是生态链形成的关键信号。”他转头看向围过来的移民们,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振奋,“你们看,星蓝藻净化水源,为‘海心紫’提供湿润的生长环境;‘海心紫’的根系改良土壤,又为星绿鱼的栖息地提供保护;星绿鱼是迷雾雀的食物,而迷雾雀飞过花海时,翅膀会沾着‘海心紫’的种子,把它们带到更远的地方——我们搭建的,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种植区,而是一个能自我循环、自我生长的生态系统。”
人群中的张奶奶听到这话,握着“快绿1号”种子的手微微颤抖。她从衣兜里掏出一个用防水布层层包裹的小盒子,打开后,里面是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是omega-7的老菜园,那时的土地还带着火山灰的灼热,干裂的土缝里,几株瘦弱的蔬菜歪歪扭扭地长着,她和老伴儿正拿着水壶,小心翼翼地给蔬菜浇水。“那时候啊,天天下火似的,我们老两口每天要给菜浇三遍水,还是保不住多少收成。”张奶奶的声音有些哽咽,她用袖口擦了擦眼角,把种子撒进刚翻好的土里,手指在土壤上轻轻按压,像是在给种子一个温暖的拥抱,“现在好了,有‘海心紫’改良土壤,有星蓝藻净化水源,孩子们以后在这颗星球上,再也不用怕没菜吃了。”
另一边,王老师正带着几个先到的孩子,在临时学校的墙面上画“宇宙生态图”。墙面是用轻便建材搭建的,米白色的底色上,孩子们拿着彩色粉笔,一会儿蹲一会儿站,忙得不亦乐乎。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乐乐,正踮着脚给伽马-3的“海心紫”画花瓣,她笔下的“海心紫”比实际的更鲜艳,花瓣边缘还画了一圈小小的爱心。旁边的男孩小宇则在画delta-9的向日葵,花盘里的籽实画得密密麻麻,像是怕向日葵饿肚子。最后,几个孩子一起在画面中央画了一颗大大的星球,星球周围绕着一圈小小的种子,有的是“海心紫”的紫,有的是向日葵的黄,还有的是星蓝藻的蓝。“王老师你看,这是我们的‘生命星球’!”乐乐仰起头,脸上沾着一点粉笔灰,眼睛却亮得像星星,“等以后我们去了新的星球,也要把种子带过去,让所有星球都长满花和草,再也没有荒芜的地方。”
深夜的迷雾星,极光依旧在天空中舞动,淡绿色的光带像丝绸般飘拂,给临时基地的帐篷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小汐被一阵细微的“笃笃”声吵醒,那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执拗的力量。她披上外套走出帐篷,借着极光的微光,看到阿木正蹲在不远处的“海心紫”花丛旁,手里拿着手电筒,光线调得极暗,小心翼翼地照着花丛间的一个鸟巢——那是迷雾雀夫妇的家,里面躺着三颗淡蓝色的鸟蛋。
“小汐姐,你看,蛋好像要破了!”阿木的声音压得很低,像怕惊扰了什么,眼里却满是期待,连握着画板的手都微微有些颤抖。小汐轻手轻脚地走过去,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其中一颗鸟蛋上,出现了一道细小的裂纹,裂纹里隐约能看到雏鸟小小的尖喙,正一下下轻轻啄着蛋壳,像是在敲门,想要看看这个新世界。
两人屏住呼吸,静静地守在鸟巢旁。夜风拂过花海,带来“海心紫”淡淡的清香,星蓝藻在暗河里泛着的微光,透过花丛的缝隙照过来,落在鸟蛋上,像给蛋壳镶了一道蓝边。过了约莫半个小时,“咔嚓”一声轻响,蛋壳裂开了一个小口,一只浑身湿漉漉的小迷雾雀探出头来,它的羽毛还没长齐,呈淡淡的灰色,黑亮的眼睛像两颗小小的黑曜石,好奇地打量着眼前的两个人。
阿木立刻掏出画板,借着手电筒的光,飞快地把这一幕画了下来。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像是在记录一个珍贵的秘密,他连小迷雾雀身上没干的水珠都画得清清楚楚,还在旁边标注了“迷雾星第一只雏鸟,出生于极光夜”。“小汐姐,你看它多小啊,比我在omega-7见过的雏鸟还小。”阿木小声说,语气里满是温柔。
“这是迷雾星的第一只新生雏鸟。”小汐轻声回应,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她想起刚到迷雾星时,这里只有一片荒芜的平原,踩在上面能扬起厚厚的尘埃,暗河的水冰冷刺骨,连一丝生命的气息都没有。而现在,不仅有了“海心紫”的花海,风一吹就泛起紫色的浪;星绿鱼在暗河里游来游去,鳞片泛着淡绿的光;还有了这只刚刚诞生的小迷雾雀,用微弱的生命,证明着这颗星球的重生。或许,这就是“星尘播种者”真正的意义——不是简单地撒下种子,而是用耐心和坚持,唤醒一颗星球的生命力,让荒芜之地变成能孕育生命的家园。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迷雾星的大气层,照在花海和暗河上时,鸟巢里的三颗鸟蛋都已经孵化出了雏鸟。迷雾雀夫妇在巢边不停地飞着,雄鸟负责捕猎,每次回来时,嘴里都叼着一两条星绿鱼;雌鸟则留在巢里,用身体护住雏鸟,小心翼翼地把鱼喂给它们。阿木一早就跑到鸟巢旁,看着雏鸟们争抢食物的样子,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他把昨晚画的“雏鸟诞生图”贴在临时基地的公告栏上,还特意用紫色粉笔在旁边画了一朵小小的“海心紫”。很快,公告栏前就围满了人,大家看着画里的雏鸟,讨论着这新生命的到来,连空气里都充满了喜悦的气息。“以后我们的生态记录里,又多了一个新成员!”阿木兴奋地对大家说,手里还拿着昨晚画的雏鸟素描,想要给每个人都看看。
就在这时,临时基地中央的通讯器突然响起,红色的指示灯闪烁着,提醒着这是来自联盟总部的紧急通讯。所有人都围了过去,屏幕亮起后,联盟主席的身影出现在画面里,他身后的背景是一片从未见过的绿色星球——那是联盟最新发现的“绿洲星”。屏幕上的绿洲星,表面覆盖着大片的绿色植被,还有许多蓝色的淡水湖,像一颗颗镶嵌在绿色丝绒上的蓝宝石。
“omega-7监测队,你们在迷雾星的生态建设成果,总部已经收到并确认。”联盟主席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来,语气庄重而恳切,“经总部研究决定,委派你们即刻前往绿洲星,开展‘海心紫’与星蓝藻的定植任务。绿洲星虽有植被和淡水,但缺乏稳定的生态系统,许多区域的土壤依旧贫瘠,无法支撑大规模的生命活动,需要你们的经验和技术,帮助绿洲星建立初步的生态链。”
小汐和队员们对视一眼,眼里都充满了期待。他们原本以为,在迷雾星的任务会持续更久,却没想到,新的使命来得这么快。李教授走到屏幕前,挺直了背脊,郑重地点了点头:“请总部放心,omega-7监测队一定不负使命,完成绿洲星的生态定植任务。”
阿凯立刻转身跑向飞船,他要提前调试飞船的导航系统和生态监测设备,确保航行过程中万无一失。屏幕上,绿洲星的坐标正在逐渐清晰,三维模型里,淡水湖的位置、植被的分布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这次的航线比去迷雾星近一些,大概三天就能抵达。”阿凯一边调试设备,一边对众人说,“而且我检查过了,我们带的星尘菌活性值比上次更高,应该能让绿洲星的土壤更快改良。”
阿木则兴奋地跑回自己的帐篷,把观察日记、画板、彩色铅笔一股脑儿地装进背包里,还特意把画着雏鸟的素描夹在日记最前面。“这次我要把绿洲星的每一种生物都画下来,还要给迷雾星的雏鸟们画一个‘成长日记’,等以后回来,就能知道它们长多大了!”他一边收拾,一边念叨着,脸上满是期待。
朵朵和爷爷也开始收拾行李。朵朵把自己在迷雾星种下的第一颗向日葵种子,小心翼翼地装进一个小小的木盒子里,盒子上还贴着她画的“海心紫”和向日葵。“爷爷,我要把这颗种子带到绿洲星去种,让绿洲星也长满向日葵和‘海心紫’,让那里的小朋友也能看到漂亮的花海。”朵朵举着木盒子,仰着头对爷爷说,眼里满是憧憬。爷爷笑着摸了摸她的头,把自己拍摄的迷雾星照片整理好,照片里有“海心紫”花海的全景,有星绿鱼在暗河里游动的特写,还有迷雾雀夫妇在鸟巢旁飞翔的画面。“我要把这些照片带过去给绿洲星的移民们看看,让他们知道,再荒芜的星球,只要有种子和希望,就能变成家园。”
出发前,小汐独自来到“海心紫”花海旁。此时的花海已经蔓延到了平原的边缘,一眼望去,淡紫色的花瓣在风中轻轻摇曳,像一片紫色的海洋。星蓝藻在暗河里泛着淡蓝的光,与花海的紫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流动的画卷。迷雾雀夫妇带着雏鸟在花海上方飞翔,雏鸟的翅膀还没长硬,飞起来摇摇晃晃的,却格外执着,它们的鸣叫声清脆悦耳,像是在为小汐送行。
小汐掏出那对拼合的贝壳,这是她从omega-7带来的,贝壳的内侧刻着小小的“海心紫”图案。她把贝壳放在耳边,仿佛能听到迷雾星所有生命的祝福——那是“海心紫”根系在土壤里生长的“沙沙”声,是星绿鱼在暗河里游动的“哗哗”声,是雏鸟们清脆的鸣叫声,还有移民们在基地里忙碌的说话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温暖的生命乐章。
“该走了,小汐。”李教授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里拿着一份绿洲星的生态评估报告,正站在花海的入口处等她。小汐点点头,把贝壳小心翼翼地放进衣兜里,转身走向飞船。
飞船旁,移民们已经排成了长队,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东西,想要送给监测队。张奶奶塞给小汐一包用棉纸包好的“快绿1号”种子,棉纸上还画着一颗小小的青菜:“到了绿洲星,别忘了种上这个,让那里的人也尝尝我们omega-7的蔬菜,这菜啊,耐旱又好长,肯定能在绿洲星扎根。”王老师则把孩子们画的“宇宙生态图”卷起来,用红绳系好,递给小汐:“这是孩子们的心意,带着孩子们的希望去,让绿洲星也变成一颗充满生命的星球,等你们的好消息。”
飞船缓缓升空,引擎的轰鸣声很轻,像是怕惊扰了迷雾星的生命。小汐透过舷窗,看着迷雾星逐渐变小,那片淡紫色的花海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像是一颗镶嵌在宇宙中的紫色宝石,暗河则像一条蓝色的丝带,缠绕在花海旁。她知道,迷雾星的故事还在继续——移民们会在这里搭建永久的家园,用轻便建材盖起一座座带着花园的房子;“海心紫”会继续蔓延,把灰白色的平原都变成紫色的花海;迷雾雀的雏鸟会慢慢长大,学会捕猎,学会散播种子;星绿鱼的数量会越来越多,成为暗河里最活跃的生命。而她和队员们,则要带着新的使命,前往更远的星域,把生命的种子撒向更多的星球。
飞船驶入星际航道后,自动导航系统开始工作。阿木趴在窗边,手里拿着画板,正对着窗外的星空画画。星空漆黑一片,星星像一颗颗散落的钻石,在黑暗中闪烁着微光,偶尔有流星划过,拖着长长的尾巴,像是在为他们指引方向。“小汐姐,你说绿洲星上会有新的鱼吗?会不会有比迷雾雀更漂亮的鸟?”阿木转过头,眼里满是好奇,手里的画笔还停留在画纸上,上面已经画了一颗小小的绿洲星。
小汐走过去,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说不定会有呢。绿洲星有那么多淡水湖,肯定会有适应那里环境的鱼;还有大片的植被,说不定会有羽毛像彩虹一样漂亮的鸟。到时候,就要靠你把它们都画下来,记在你的观察日记里啦。”阿木听了,用力点头,立刻低下头,在画纸上添了一条带着彩虹羽毛的鸟。
李教授站在星图前,指尖在绿洲星的三维模型上滑动,调出一片标注着“中央淡水湖”的区域。“我们先降落在这附近,这里的水源最充足,水质也最好,适合星蓝藻定植。而且湖边的土壤虽然贫瘠,但土层较厚,‘海心紫’的根系容易扎进去,能更快改良土壤。”他指着模型上的绿色区域,对众人解释道,“等星蓝藻和‘海心紫’扎根后,我们再逐步向周围的区域扩展,建立完整的生态链。”
阿凯则在一旁调试着生态监测设备,屏幕上,星尘菌的培养数据正在不断更新,绿色的曲线平稳上升,显示着星尘菌的活性值一直保持在高位。“这次我们带的星尘菌,是经过改良的品种,比在迷雾星用的更耐高温,也更耐贫瘠。”阿凯指着屏幕上的数据,对李教授说,“就算绿洲星的土壤比预期的更差,星尘菌也能存活,帮助‘海心紫’的根系吸收养分。”
小汐掏出通讯器,给delta-9的朵朵爷爷发了一条消息,告诉他们监测队即将前往绿洲星的消息,还附上了几张迷雾星花海的照片。没过多久,通讯器就收到了回复——照片里,delta-9的向日葵花田已经一片金黄,大片的向日葵迎着阳光,花盘像一张张笑脸。朵朵爷爷站在花田中央,手里拿着“海心紫”的种子,旁边的朵朵正抱着一朵大大的向日葵,笑得格外开心。照片的背景里,新学校已经建成,米白色的教学楼外,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画的生态图,有“海心紫”,有向日葵,还有各种可爱的小动物。
“我们等着你们的好消息!”老人的消息里,还附带了一段音频,点开后,孩子们清脆的歌声传了出来,唱的是联盟的生态之歌:“一颗种子,一片花海;一颗星球,一个家园……”歌声里满是希望,像一股暖流,淌过每个人的心里。
飞船在星际中穿梭,窗外的星星不断后退,像是在为他们送行。小汐掏出阿木的观察日记,翻开最后一页,看着自己之前写下的那句话:“每一颗种子,都是宇宙的承诺;每一片花海,都是生命的回信。”她拿起笔,在下面又添了一行:“每一次出发,都是对生命的致敬;每一次抵达,都是新希望的开始。”
写完后,她合上日记,抬头望向窗外。远处的星空中,绿洲星的轮廓已经隐约显现,那是一颗充满生机的绿色星球,绿色的植被覆盖着大部分表面,蓝色的淡水湖像宝石般点缀其中,在星光的映照下,散发着温柔的光芒。小汐知道,未来的旅程或许会遇到新的挑战——或许绿洲星的土壤比想象中更贫瘠,需要更多的星尘菌来改良;或许会遇到未知的自然灾害,比如突如其来的风暴,威胁到“海心紫”和星蓝藻的生长;或许会有新的生态问题出现,需要他们重新调整生态链的结构。但她不再畏惧,因为她身边,有并肩作战的队员——李教授的经验、阿凯的技术、阿木的细心;有充满勇气的移民,他们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