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风微凉,御书房的灯火依旧明亮。苏桐站在廊下,指尖摩挲着那枚皇帝赐下的玉佩,心中却并无半分得意。
她知道,自己已经走到了一个无法回头的境地。
她已不再是当初那个单纯的侍女,而是开始真正涉足政务,此前被调往内务府整顿账目,节省开支,获皇帝赏识。短短半月便节省三成用度,令皇帝刮目相看。那一日,皇后召见她时语气虽温和,眼神却如刀锋般冷冽——“你越来越得陛下的欢心了。”
苏桐低头应答,心中却早已明白:皇后,已将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而今夜,一场更为缜密的阴谋,正在悄然酝酿。
翌日清晨,天光未明,宫中传来消息,皇帝将于三日后巡幸北苑行宫,随行人员名单中赫然有苏桐之名。
这本是寻常差事,可她却在接过任务的那一刻,察觉到一丝异样。
行宫事务繁杂,需提前数日准备。苏桐亲自挑选茶点、安排膳食、布置居所,每一样都亲自过问,不敢有丝毫懈怠。然而,就在巡幸当日,她踏入行宫的那一刻,便觉头晕目眩,四肢乏力,连脚步都有些虚浮。
她咬牙强撑,面上依旧从容,只当是前几日劳累所致。可当她在皇帝面前奉上茶盏时,手指竟微微颤抖,茶水险些泼出。
一旁的妃嫔轻笑一声:“苏姑娘今日身子可是不适?”
皇帝抬眸看了她一眼,眉间掠过一丝疑虑。
苏桐稳住心神,低声解释:“昨夜受了些风寒,劳陛下挂念。”
皇帝未再多言,只是点了点头,目光却不再似从前那般柔和。
这一日的行程结束后,回宫的路上,议论声已在宫中悄然蔓延。
“听说苏姑娘在行宫举止失常……” “怕不是因得宠太甚,忘了规矩?” “陛下最重礼仪,若真如此,恐怕……”
流言如同春蚕吐丝,细密无声,却足以缠绕人心。
苏桐回到自己的小院,屏退左右,取出随身携带的一盒香粉,轻轻嗅了一下,脸色骤变。
这不是普通的熏香,而是一种极难察觉的致幻香料,名为“迷梦”,一旦吸入,便会让人精神恍惚,反应迟缓。
她迅速翻查当日所有茶点与香炉记录,果然发现其中一只香炉曾换过新粉,而负责更换之人,正是皇后身边的心腹宫女。
她心头一沉,意识到这次的陷害,并非简单的后宫争宠,而是皇后联合其他妃嫔精心策划的围剿。
她不能再被动应对。
当夜,她悄悄前往内务库房,借整理账册的机会,查阅近几个月关于香料进出的记录。果然,在一份不起眼的账簿角落,她发现了一笔异常的香料采购,数量极少,却正是“迷梦”。
更让她警觉的是,这笔香料并非从宫廷正途购入,而是通过一名外姓太监私下引入。
她不动声色地记下那人姓名,决定暗中调查。
与此同时,她也开始留意那些曾在巡幸之日对她言语讥讽的妃嫔,发现她们中有几位与皇后关系密切,且背后皆有朝中大臣支持。
她终于明白,这一次的危机,不仅仅是后宫之争,更是朝堂之上守旧派对她的反击。
他们要的,不只是将她逐出御前,而是彻底抹去她在皇帝心中的信任。
翌日清晨,她照例前往御书房伺候,皇帝依旧坐在案前批阅奏折,神色如常。
苏桐提着莲心茶走进来,动作一如往常般稳重。
“陛下早安。”她将茶盏放在案角,低声道,“奴婢昨日身体欠佳,恐有失仪之处,还请陛下恕罪。”
皇帝抬眼看了她一眼,语气平静:“无妨,朕也知你素来尽责。”
苏桐心中一动,试探道:“陛下圣明,奴婢斗胆问一句,若有人无意冒犯,却遭人刻意构陷,陛下以为该如何处置?”
皇帝放下朱笔,目光深沉:“若证据确凿,自当严惩;若含冤受屈,则须还其清白。”
苏桐低头应是,心中已有计较。
接下来的几日,她一边继续维持日常职责,一边暗中调查那位外姓太监的背景。最终,在一次夜间巡查中,她悄然跟随那人进入一座偏僻的宫门,亲眼看见他与一位陌生男子交接物品。
她并未打草惊蛇,而是悄悄记下了那人的面容。
回到寝殿后,她取出一张素笺,写下几行字,小心封存。
她知道,这场较量才刚刚开始。
而在凤仪宫深处,皇后纳兰婉兮端坐于镜前,手中团扇轻摇,嘴角挂着一抹冷笑。
“你以为,靠几句巧言就能全身而退?”她低声呢喃,“我倒要看看,你能撑多久。”
窗外,夜风渐起,吹落一片残叶。
宫墙之内,风波再起。
苏桐站在灯影下,望着手中那封尚未送出的信,眼神坚定如铁。
“陛下。”她低声呢喃,仿佛是在对自己说,“奴婢愿辅佐陛下,为大雍江山尽绵薄之力。”
话音落下,烛火微晃,映出她眼中一抹冷意。
下一刻,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姑娘!”一名宫女慌张闯入,“皇后娘娘请您即刻前往凤仪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