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强子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楼下忙碌的厂区。阳光透过玻璃,在他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影。桌上摊开着专利诉讼的结案报告,厚达两百多页的文件记录着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我们不能再这样被动应战了。强子转身,对会议室里的核心团队说。
阿梅点头赞同:这次虽然赢了,但光律师费就花了三百多万,更别说耗费的人力物力。
晓琳补充道:技术团队为了整理证据,研发进度耽误了两个月。
张明推了推眼镜:随着公司规模扩大,我们面临的法律风险会越来越多。知识产权、商业合同、劳资关系...都需要专业把控。
强子走到白板前,写下法务部三个大字: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法务团队,不能每次都临时找外援。
这个决定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但执行起来却困难重重。
首先面临的是人才难题。优秀的法务人才大多集中在北上广深,愿意来制造业企业的不多。人力资源部筛选了上百份简历,合适的候选人寥寥无几。
要么要价太高,要么经验不足。人事经理很无奈,有十年经验的法务总监,开出的年薪是我们的三倍。
与此同时,公司内部对设立法务部也存在不同声音。
养一个法务团队每年要多花好几百万,财务总监算着账,还不如需要时请律师。
咱们做制造的,把钱投在研发和设备上更实在。老杨也表达疑虑。
就在强子为此烦恼时,一个意外的机会出现了。
在一次行业论坛上,强子结识了刚从某知名律所离职的陈悦。三十五岁的陈悦在知识产权领域颇有名气,却因为不认同律所的商业化运作模式而选择离开。
我看过你们的专利战案例,陈悦对强子说,很欣赏你们坚持自主研发的态度。
两人相谈甚欢。陈悦不仅专业能力出色,更难得的是她对制造业有深刻理解——她的父亲就是一位老技术工人。
法务不是成本,是投资。陈悦在面试时说,一个好的法务团队,能为企业避免的损失远大于投入。
强子当即拍板,聘请陈悦担任法务部总监。
陈悦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对公司进行全面法律体检。她带着团队梳理了所有供应商合同、客户协议、劳动合同,发现了不少隐患。
这份采购合同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条款,万一供应商把我们的技术外泄,维权会很困难。
销售部门的优惠协议太过随意,可能涉嫌不正当竞争。
技术人员的竞业限制约定不够完善。
一份份风险评估报告摆在强子面前,让他惊出一身冷汗。原来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已经积累了这么多法律风险。
陈悦开始着手建立公司的法律风控体系。她制定了标准合同模板,建立了合同审核流程,还开设法律培训课程。
但改革遇到了阻力。销售部门抱怨合同审核太慢,影响签单;采购部门觉得条款太严,供应商有意见;连技术部门都对专利申请流程的规范化表示不满。
这么麻烦,还不如以前。一次部门协调会上,销售总监直接发难,一个简单合同要审三天,客户早跑了!
陈悦不慌不忙地打开电脑:上周我们审核的一份合同,发现对方设置的违约金条款存在陷阱,避免了两百万的潜在损失。这个时间花得值不值?
现场顿时安静了。
强子全力支持陈悦的工作。他在管理会上明确表态:法务部的审核有一票否决权。宁可慢一点,也要稳一点。
为了让法务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业务,陈悦想出了一个创新方案:她让法务专员轮岗到各个业务部门,了解实际运作;同时为业务骨干提供法律培训,培养他们的风控意识。
我们要让每个员工都成为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陈悦说。
这个做法很快见效。销售团队学会了在谈判中规避法律风险,采购部门懂得了如何保护公司知识产权,连老师傅们都知道及时为技术改进申请专利。
三个月后,法务部的价值开始显现。
一家国际客户提出要参观生产线,陈悦提前准备了保密协议,保护了公司的核心技术;竞争对手试图挖走核心技术人员,完善的竞业限制条款起到了震慑作用;甚至在新产品发布前,法务部就提前布局了全球专利保护。
最让人信服的是,法务部通过优化供应商合同,每年为公司节约采购成本数百万元。
现在觉得,这钱花得真值。老杨在一次聚餐时感慨地说。
强子看着陈悦带领的团队,心里颇感欣慰。但他知道,这只是开始。
在法务部成立半年之际,强子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防范风险,还要主动创造价值。
陈悦心领神会,开始推动法律赋能计划。她带领团队研究行业政策,帮公司申请政府扶持资金;利用法律工具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甚至参与投资谈判,保障公司利益。
一天下班后,强子和陈悦在办公室长谈。
你知道吗,强子说,十年前我们创业时,觉得法律离我们很遥远。现在明白了,法治才是企业最好的保护伞。
陈悦微笑回应:企业的竞争,到最后都是规则的竞争。我们要学会在规则中跳舞。
这个夜晚,强子在日记中写道:从被动应诉到主动防控,从成本中心到价值创造。法务部的成立,标志着强胜走向成熟。法律不是束缚发展的枷锁,而是保驾护航的罗盘。
强胜五金这艘航船,在法律的护航下,正驶向更广阔的海域。而前方的风浪,或许会更加汹涌,但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