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标准争夺战的硝烟尚未散尽,林枫在S省的工作又迎来了新的挑战。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药国际标准研究中心正式落户S省,这标志着中国在传统医药国际规则制定中赢得了重要话语权。然而,林枫深知,国际博弈永远不会停止,对手正在寻找新的突破口。
初冬的早晨,林枫刚主持召开完省政府常务会议,秘书长李建国就神色凝重地递上一份加密简报。简报显示:诺维集团联合多家国际金融机构,正在组建规模高达500亿元的全球健康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投资方向是数字医疗AI辅助药物研发。更值得警惕的是,该基金已经与S省三家生物医药领域的独角兽企业进行了接触。
他们这是要换赛道超车。林枫立即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传统中医药领域受挫后,对手试图通过资本优势,在新兴的数字医疗领域建立主导权。
更微妙的是,林枫通过特殊渠道获悉,诺维集团此次采取了更加隐蔽的策略:不再直接控股,而是通过多层架构的基金投资,并承诺提供全球市场渠道技术转移,这对正处于成长期的创新企业具有极大诱惑力。
我们不能简单阻止企业融资,那样会扼杀创新活力。林枫在紧急会议上说,但要防止核心技术流失,避免形成新的依赖。
他立即做出部署:第一,由省金融办牵头,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外资准入特别审核机制,对涉及核心技术的投融资进行安全审查;第二,推动成立S省数字医疗产业联盟,整合省内资源,形成协同创新体系;第三,最重要的一点,他决定启动火炬计划——设立省级数字医疗创新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有潜力的本土企业。
然而,计划推进过程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在省委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有同志提出:数字医疗是新兴领域,过度干预可能影响创新环境。更有人暗示,林枫同志对中医药的感情,是否会影响对新兴产业的判断?
面对质疑,林枫没有争辩,而是让省发改委提供了详实的数据分析报告:全球数字医疗市场年增速超过25%,但核心算法和平台大多掌握在跨国巨头手中;S省在该领域有良好基础,但企业规模小、布局散,急需整合提升。
发展新兴产业,不能重蹈市场换技术的覆辙。林枫在会上坚定表态,我们要的是自主可控的创新体系,不是新一轮的依赖。
转机出现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林枫接到一个加密电话,对方是北京某顶尖智库的负责人,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国家正在酝酿健康医疗大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对涉及国民健康数据的企业跨境投融资将有更严格的规范。
林枫敏锐地抓住这个机会。他立即组织专家团队,研究起草《S省健康医疗数据安全管理试行办法》,率先在全国探索建立地方性法规。办法中明确规定:涉及重大公共卫生安全的数据处理企业,外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一定限度;健康医疗数据的出境需经过安全评估。
这一举措,为S省数字医疗产业筑起了一道安全防线。更巧妙的是,林枫借此推动了数据安全合规认证制度,通过认证的企业将在政府采购、医保支付等方面获得优先支持。这既保护了产业安全,又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然而,暗流仍在涌动。林枫接到密报:诺维基金正在接触S省医疗大数据领域的顶尖科研团队,开出了项目经费上不封顶的优厚条件。更令人担忧的是,有迹象显示,某些境外势力试图通过学术交流渠道,获取我国居民健康数据。
林枫立即采取行动:一方面,加强科研项目管理,要求所有涉及健康数据的研究项目必须经过伦理和安全双审查;另一方面,他推动建立了重点科研人员出入境报备制度,对接触核心数据的研究人员进行保护性管理。
十二月初,S省遭遇罕见寒潮。但比天气更冷的是突然传来的消息:国家某部委拟出台新规,将进一步放宽健康医疗领域的外资准入。这与林枫正在推进的安全管理措施产生了直接冲突。
这是系统性博弈。林枫深夜在办公室分析形势,对手正在利用高层决策影响,为我们制造政策困境。
关键时刻,林枫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他亲自赴京,带着详实的调研报告和数据,向相关部委领导当面汇报。汇报中,他既讲清了产业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又提出了分类管理、精准施策的建议:对不涉及核心数据和技术的领域进一步开放,对关系重大公共安全的领域审慎把握。
这次汇报产生了效果。部委领导在后续政策制定中,采纳了S省提出的安全底线思路。
寒冬过去,春天来临。S省的数字医疗产业在规范中稳步发展,多家企业完成了新一轮融资,但控股权牢牢掌握在中方手中。更令人振奋的是,由S省企业研发的中医智能诊疗系统成功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
但林枫清楚,平静只是暂时的。在一个傍晚,他接到儿子林启明的电话:爸爸,我们学校来了个新外教,总向我们打听中国医疗系统的情况...
林枫心中警铃大作。他温和地告诉儿子:启明,这些都是国家公开信息,可以正常交流。但如果问到个人健康数据之类的问题,要记得保护隐私。
挂断电话,林枫站在窗前,看着城市璀璨的灯火。新一轮的较量,已经以更隐蔽的方式开始了。而这一次,战场可能就在每个人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