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余威尚未完全散尽,初秋的气息已然伴随着凉爽的微风和日渐高远的天空,悄然降临青竹村。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一个充满希望和喜悦的季节。而今年,青竹村的收获季,因为凌薇带来的那些神奇作物,注定将与往年任何一次都截然不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激动与震撼。
凌薇家那一片作为试验田和种子田的坡地上,迎来了历史性的丰收。那一片玉米地,植株高大挺立,仿佛一片小小的金色森林,原本碧绿的叶片边缘已染上些许枯黄,标志着成熟的到来。撕开包裹着玉米棒子的干枯苞叶,里面是金灿灿、排列得密密麻麻、粒粒饱满的玉米粒,在秋日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沉甸甸地压弯了秆子。而另一边的土豆地里,更是藏匿着惊人的宝藏。凌薇招呼了几个最早跟着她种、也是手脚最麻利的村民,用特制的木锨小心地挖开根部松软的土壤,随着泥土的翻起,一颗颗、一簇簇圆滚滚、黄澄澄的土豆便显露出来,大的竟比成年男人的拳头还要硕大,小的也有鸡蛋大小,一株下面往往能挖出七八个甚至十几个,数量多得让人瞠目结舌。
为了确保种子能够顺利推广,也为了给村民们做最直观的示范,凌薇采用了分批采收的方式。她首先组织了几户最早坚定跟随她、并已在契约上按了手印的村民,一起收获了她自家这一亩半地的作物。收获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最好的宣传和教育。
打谷场中央,很快堆起了两座让人难以置信的“小山”。一座是由金黄色的玉米棒子堆成的,在阳光下散发着温暖的光芒;另一座则是由带着新鲜泥土气息、圆滚滚的土豆堆成的,透着扎实稳重的感觉。村民们闻讯而来,将打谷场围得水泄不通,看着那几乎要触碰到旁边树梢的粮堆,不断发出此起彼伏的、带着震惊和狂喜的惊叹声。孩子们在粮堆旁兴奋地跑来跑去,被大人笑着呵斥远离,生怕碰坏了这珍贵的收获。
“俺的娘嘞!这一株‘金黍’秆子上,咋能结这么老大两三个棒子!你看这粒子,多饱实!”
“快看这‘土蛋’!天爷!这一株下面挖出这么多!这……这得有多少斤啊?我是不是眼花了?”
“当初凌薇丫头说这玩意儿产量能翻几番,我心里还直打鼓,没想到……没想到是真的!这何止是翻几番呐!”
“这下好了!这下真的好了!咱们青竹村,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经过里正苏正明亲自监督,用村里唯一一杆大秤进行仔细的称重核算,最终得出的数据让所有在场的人都陷入了短暂的寂静,随即爆发出更热烈的欢呼。凌薇这一亩半试验田,玉米亩产竟然达到了惊人的六百二十多斤!而土豆的亩产更是突破了八百五十斤!而这个时代,即便是上好的水田,精心伺候下的稻谷亩产也不过两三百斤,至于青竹村主要的旱地作物粟米、高粱等,亩产通常只有一百多斤,遇到年景不好,几十斤也是常事。
这近乎天方夜谭般的产量差距,像是最有力的证据,彻底击碎了所有残存的疑虑,也让那些早早登记、眼巴巴盼着种子的村民,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庆幸和火热的期盼。丰收的景象和实实在在的数据,比任何语言都更有说服力。
按照之前白纸黑字订立的契约,凌薇从容不迫地收走了总收成中属于她的三成。这部分粮食,一部分被她仔细挑选、妥善储存起来,作为接下来推广所需的核心种子(她打算在分发前,再用空间泉水悄悄浸泡处理一次,以确保发芽率和抗病性);另一部分,则作为她应得的回报,一部分留作自家爷孙的口粮和喂养偶尔猎到的活禽家畜,大部分则被她以略低于市场价的公道价格,出售或置换给了村里那些家中存粮已然见底、青黄不接特别困难的人家。她的这一举动,更是赢得了村民们发自内心的感激,都说她不仅本事大,心肠更是仁厚。
而那些早已在里正那里登记画押、翘首以盼的农户,此刻更是迫不及待。在里正的组织和凌薇的主持下,大家按照登记的顺序,开始井然有序地领取由凌薇统一处理过的种子。领取种子的现场,气氛比过年还要热闹。村民们捧着那金灿灿的玉米种子和饱满的土豆种块,如同捧着稀世的珍宝,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满满的干劲。凌薇则不厌其烦地再次向大家强调播种的注意事项:种植的深度、间距、施肥的时机与方法、以及日后可能遇到的病虫害防治等等。她深知,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必须从一开始就引导大家进行科学种植。
里正苏正明更是干劲十足,组织村民,依靠着苏福根父子传授的经验,又连夜赶制了三架龙骨水车,分别安装在村子另外几个取水关键点。清澈的河水沿着长长的水槽被源源不断地提升上来,欢快地流入一片片已经深耕细作、等待播种的旱地,也流入了每个村民充满希望的心田。
青竹村的公共粮仓和家家户户的粮囤,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丰盈、充实起来。往年这个时候,正是夏粮已尽、秋粮未熟,村民面带菜色、四处借粮度日的艰难时节,而今年,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冒出的炊烟似乎都带着新粮特有的浓郁香气,人们的脸上少了往日的愁苦与麻木,多了健康的红润和发自内心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笑容。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饥饿的恐慌,而是粮食的芬芳与希望的甜美。
青竹村,因为这个名叫苏凌薇的少女,正在经历一场脱胎换骨般的蜕变。而这粮食的丰盈,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时的温饱,更是这个村庄重新挺起脊梁、迈向未来的、最根本的底气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