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封后大典的余温尚未散去,那道明确写入“此生不纳二色,不设妃嫔,唯皇后一人”的诏书,已通过朝廷邸报和官府布告,以最快的速度传遍了帝国疆域的每一个角落。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的波澜从京城迅速向外扩散,引发了更为广泛和持久的议论。
在地方州府,官员们接到邸报时,反应各异。一些深受传统礼教影响的守旧官员,初闻时不免瞠目结舌,私下里摇头叹息,觉得新皇此举过于惊世骇俗,有违“广嗣续”的古训。然而,这种疑虑和非议,在强大的现实面前,很快便显得苍白无力。
首先,是来自民间的汹涌好评。地方上的百姓,尤其是那些直接或间接受益于凌薇推广农具、粮种、防疫知识的农民和普通市民,对这道诏书表现出了极大的拥护。
“陛下真是千古明君!不贪恋美色,专心国事,这才是真正为咱们百姓着想!”
“皇后娘娘那样好的人,合该得到陛下全部的真心!那些想靠着女儿攀龙附凤的人,可以歇歇了!”
“帝后情深,江山才能稳固啊!看看前朝,多少祸乱都是因为后宫争宠引起的?”
茶馆里,集市上,田垄边,处处都能听到类似的议论。凌薇的功绩早已通过种种渠道深入人心,她在民间的声望甚至超过了大多数官员。皇帝对她的专一,不仅未被视作昏聩,反而被看作是“重情重义”、“不好女色”的圣明表现,极大地提升了萧玦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其次,是军方毫无保留的支持。军队是萧玦的基本盘,将士们对带领他们赢得一场又一场胜利、并且爱兵如子、亲自救死扶伤的凌薇充满敬意和爱戴。皇帝明确表态独宠皇后,在军方看来,是陛下不忘本、不负功臣的表现,使得军队的向心力更加凝聚。
再者,一些有识之士和务实派官员,也开始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此事。他们认识到,皇帝不设妃嫔,意味着彻底杜绝了外戚干政的可能,避免了后宫与前朝势力盘根错节所带来的政治隐患。同时,“帝后共治”的模式,若运用得当,凭借凌薇展现出的卓越能力,无疑将为朝政注入新的活力,或许能开创前所未有的清明政局。
于是,在最初的惊愕过后,各地官员的贺表如同雪片般飞向京城。贺表中无不盛赞皇帝“圣心独运”、“情深义重”,皇后“德配天地”、“功在千秋”,认为此举乃“江山之幸”、“万民之福”。即便是那些心中仍有疑虑的官员,在如此大势之下,也只得随波逐流,上表称颂。
朝堂之上,更是再无一丝杂音。曾经出面劝阻的礼部尚书等人,此刻也在奏章中极力赞扬,仿佛当初的劝阻从未发生过。萧玦以绝对的权威和凌薇无可指摘的功绩,彻底压服了所有潜在的反对力量。
这道昭告天下的“一生一妻”誓言,在经历了一番小小的舆论震荡后,非但没有动摇国本,反而极大地凝聚了民心,巩固了皇权,树立了新朝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的新风气。它向天下人宣告,这位新帝,不仅有开拓疆土的武略,更有打破陈规的魄力,而他与皇后的结合,是建立在爱情、信任与共同理想之上的牢固同盟,坚不可摧。
“朝野称颂圣明”,已不再是表面文章,而是内外一致的共识。萧玦用他独特而坚定的方式,为自己和凌薇的统治,奠定了最为稳固的基石。一个属于帝后二人的时代,在万众一心的拥戴中,正式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