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府接走了宁玉芙第二日,庄子上又迎来了一辆侯府马车。
这次来的是一位姓孙的管事,态度恭敬,举止得体,与昨日王嬷嬷的张扬截然不同。
孙管事先是代表侯夫人慰问了管家和一众受灾的仆役,发放了些银钱以示抚恤。
随后,他便带着两个小厮,捧着几个精致的锦盒,亲自到了周举人养伤的小院。
周举人正倚在榻上看书,林明璋在一旁伺候汤药。
孙管事在门外便停下脚步,躬身行礼。
“小人孙敬,奉我家夫人之命,特来探望周先生。夫人听闻先生在庄上受伤,倍感歉意,原想亲自向先生致歉,但府中事务繁忙,无法脱身,特命小人备了些药材补品送来,万望先生笑纳,安心在此静养。”
言罢,小厮将锦盒一一打开。
里面赫然是上好的百年老参,色泽晶莹的燕窝,黑褐油亮的海参,还有几匣子叫不上名但一看便知价值不菲的珍稀药材和滋补品。
周举人放下书卷,微微颔首:“侯夫人实在太客气了。在下只是受了些轻伤,竟劳夫人如此挂怀,实在愧不敢当。请孙管事回去后,务必代在下向夫人转达谢意。”
“先生言重了。夫人再三叮嘱,先生乃读书清贵之人,此番在庄子上受惊负伤,我等实在愧疚难安。”
“夫人还说,庄子上虽粗陋,但好在清静,于先生养伤备考更有益。先生若有任何需要,无论是吃食药材还是书籍笔墨,只管吩咐管家去办,或直接遣人往府里传话便是,万万不要委屈了自己。”
孙管事话语贴心,礼数周全,让人挑不出半点错处。
他又看了看站立在一旁的林明璋,温和一笑:“这位便是林小郎君吧?夫人也听说了小郎君当日的英勇,特地吩咐,赏银二十两,另有些布匹点心,已送至您住处。”
“夫人说,小郎君既能得先生青眼,必是良材,望你好生侍奉先生,用心读书,将来必定前程似锦。”
林明璋忙躬身行礼道谢。
孙管事又寒暄几句,便礼貌地告辞。
待孙管事走后,周举人看着桌上那些价值不菲的礼品,对林明璋淡淡道:“这个侯夫人,是个精明人啊。”
这些药材补品,既是表达了侯府对周举人,特别是其背后周家的重视和歉意,全了礼数;也是做实了让周举人安心住下的人情;顺带还安抚了有功的林明璋,显示恩赏。
一举数得,面面俱到。
更重要的是,这姿态做得十足漂亮,既拉拢了人心,又丝毫不显得刻意巴结,维持了侯府高门显贵的尊严。
林明璋似懂非懂,但隐约明白,侯夫人是因为师父才给予了这般礼遇。
他心中对“权势地位”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同时也更坚定了要强大自身的念头。
周举人指了指那根老参:“这个收好,给你祖父补身子正合适。其他的,暂且收起来吧。”
接下来的日子,周举人和林明璋便在庄子上安心地住了下来。
周举人潜心备考之时,不忘悉心教导弟子;林明璋则一边刻苦读书,一边照顾师父。
————
周举人的脚伤有些严重,常需要郎中过来换药,庄子上那位姓李的老郎中便成了小院的常客。
李郎中年过花甲,医术在乡里颇有名望,只是性子孤僻,不爱多言。
起初,他只是例行公事般来给举人老爷换药、诊脉。
林明璋站在一旁,眼神却总不由自主的跟着李郎中的动作转。
看他如何捻起银针,如何按压穴位,如何斟酌开药。
一天夜里,周举人伤口剧痛难耐,李郎中又被请了过来。
他先是针灸缓解了周举人的不适,然后又开了剂舒缓止痛的方子。
林明璋在一旁默默记下。
煎药时,他忍不住向李郎中请教:“先生,若加入续断,是否更能活血化瘀,强筋健骨,缓解疼痛症状?”
李郎中收拾了东西正准备走,闻言猛地停下脚步,诧异地回头看向这个半大孩子:“你懂药理?”
林明璋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小子不敢说懂,只是翻过几本医书,见上头说续断可以强筋骨、续折伤,尤其对于筋骨损伤者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李郎中的眼里闪过一丝赞赏。
他又考校了几个问题,没想到林明璋竟都能回答的上来,甚至还能说出自己的见解,虽然略显稚嫩,但明显是经过自己思考得来的。
“你这小娃娃,倒是有几分灵气。”李郎中的态度明显温和许多。
此后,他再来诊病,每逢林明璋提问,都会指点上一二。
林明璋每次都把有疑问的地方记下来,等李郎中过来小院时请教,然后自己再去对照医书印证琢磨。
他进步之神速,天赋之高,让李郎中都感到惊讶。
许多药材,林明璋闻过一次便能记住气味,再复杂的方子,讲解一遍就能理解君臣佐使,七情相合的配伍原则,甚至能触类旁通,提出新的搭配思路。
“举人老爷,您这弟子,若专攻医道,将来必能成为悬壶济世的名医。”李郎中某次给周举人换药时,忍不住感叹。
周举人看着窗外正在煎药的林明璋,微微一笑:“他喜欢就行,多学些东西总是好的。”
他见林明璋并未因学医耽误功课,便由他去了。
林明璋的祖父患有咳疾,一到秋冬便难受。
林明璋学了医术,便想用在祖父身上。
他细心为祖父调养,但汤药繁琐,煎煮费时不说,喝起来也痛苦。
他便萌生了将常见汤剂改成药丸的想法。
他翻遍医书,又去请教李郎中,反复试验。
终于在失败了无数次后,竟真让他捣鼓出了几种治疗伤风咳嗽、脾胃不和、跌打损伤的成药丸子。
其实成药丸子早就存在了,但因效果不如汤剂,起效又慢,价格还偏贵,并不受百姓们的欢迎。
但李郎中亲自试了林明璋制作的药丸,他惊讶的发现,因制作工艺特殊,药材效用被浓缩,这药丸效果竟然比汤剂更好,而且起效更快,还便于携带和保存。
周举人听到李郎中的夸赞,拿起药丸仔细看了看,眼中闪过一抹精光。
毕竟是世家大族培养出来的,他立刻看出了这其中隐藏的暴利和危险。
“明璋,”私下他郑重地对弟子说,“你这药丸制作之法,甚是精妙。若能推广开来,于百姓是大便利,于你,也是一条安身立命之路。”
他声音低沉,语气中带了些无奈,“但你一人力弱,这药丸制作之法,于你犹如稚子抱金过市,是祸非福。如今你有两条路可以选,一是当一切未发生,我会派人去叮嘱李郎中不要泄露出去;二是你找可靠的,能护住你的人合作,只是所得利润,要和人分摊。”
林明璋原本就没想吃独食,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第二条路。
周举人点了点头,“既然如此,为师建议你和我们周家合作,一来我们周家产业里面就有药铺,实力相比最有名的那几家也不差多少;二来为师在周家还算说得上话,必不会让你吃亏。最重要的是周家能护住你。”
林明璋自然同意。
周举人当即修书一封,连同药丸和方子,让周叔送到京城,通过周家联络网,快马送回了本家。
他在信中极力说明此物的前景,并坚持要求给予研制者林明璋五成的利润分成。
周家掌事的二老爷接到信和药丸,初时并未太在意,只当侄子是想贴补自家弟子。
但等药铺里的老郎中验过药丸后,连连称妙,二老爷立刻敏锐地嗅到其中的商机。
周家行事果断,立刻拨出人手和铺面,大量制作这“便民药丸”。
果然,药丸一上市,因其方便、有效、价格公道,立刻受到追捧,尤其是那些需要经常外出,无暇煎药的商人,更是趋之若鹜。
甚至好些达官贵人,听闻药丸奇效后,都吩咐家中管家备上一些。
不过两三月,周家药铺靠这几种药丸便赚得盆满钵满,生意火爆程度远超众人想象。
当第一笔分成送到庄子上时,即便周举人有所心理准备,还是被那数额惊了一下。
更别提林明璋了,看着那满满一匣子银锭,还以为自己在做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