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像一台精密而沉闷的钟摆,在文件、会议、通知的循环中规律摇摆。林浩坐在靠窗的工位,日光灯苍白的光线均匀洒落在摊开的督查报告上,耳边是键盘敲击声、打印机吞吐声以及同事们压低嗓音的通话声,构成一种程式化的白噪音。
他快速浏览着手中这份《关于南城古巷片区资产权属争议后续处置工作的督查清单》。清单罗列着司法对接、产权变更、追缴资金入库等若干条目,每一项后面都标注着责任部门和最新进度,看上去井然有序,正在收尾。
然而,林浩的目光在“追缴资金入库情况”一栏停留片刻。上面只模糊写着“持续推进中”,没有具体数额和时间节点。他知道,秦清那边真正核心的追索,尤其是涉及境外和特定文化基金会的部分,绝不会出现在这份公开流转的督查清单上。它们像水下的暗流,在另一个维度汹涌。
“林主任,看完了吗?”苏蔓的声音带着笑意传来。她不知何时已走到林浩桌旁,藕荷色的衣角掠过桌沿。
“看完了,苏部长。”林浩将清单递还,语气平稳,“各项进度都列得很清晰。”
“那就好。”苏蔓接过,笑容温婉,“这些都是明面上的功夫,做起来不难,关键是细心,别留把柄。”她话里有话,指尖在清单上轻轻一点,“尤其是涉及周案后续的,字字句句都要斟酌,可不能给领导们添乱。”
林浩点头称是,心中明了。苏蔓这是在提醒,也是在划界。党政办的工作核心是“服务”和“协调”,而非“查究”,过去的审计思维必须彻底收敛。
一天就在处理各种琐碎事务中过去。下班时分,林浩将桌面文件整理妥当,正准备离开,内线电话响了。是林瑶主任。
“林浩,你过来一下。”
林瑶的办公室简洁而冷峻,一如她本人。她示意林浩坐下,从抽屉里取出一份没有标题、仅有三页纸的材料,递给他。
“这份内参清样,王总批示要求在一定范围内传阅学习,你看一下,保管好,明天下午组织召开一个部室内部学习会,范围控制在副主任(副部长)以上。”林瑶的语气不带任何情绪,仿佛在交代一项再普通不过的任务。
林浩接过材料,入手微沉。纸张是内部专用的厚实材质。他低头看去,标题映入眼帘——《关于当前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中若干风险隐患的思考与应对——基于云城城投集团相关案例的剖析》。
他的心脏猛地一跳,但面色如常。翻开内参,内容以高度凝练、客观中立的笔触,剖析了国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历史遗留资产处置、境外投资监管等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其中引用的案例,虽未直接点名,但林浩一眼就能看出,其原型正是周启明案中暴露出的问题:通过关联交易、虚增项目、境外洗钱等手段侵吞国有资产。
这并非简单的案例通报,而是一篇经过深度提炼、旨在引发更高层面关注和思考的内参文章!其落脚点,直指“健全监管机制”、“破除利益壁垒”、“深化纪检监督”等宏观议题。
更让林浩瞳孔微缩的是,在文章末尾的“课题组”名单中,他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秦清。而牵头负责人,赫然是王治邦。
王总将周启明案,做成了向上呈递的“教材”!
“有什么问题吗?”林瑶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没有,林主任。我立刻准备学习会事宜。”林浩稳住心神,回答道。
“嗯。”林瑶看着他,金丝眼镜后的目光锐利了一瞬,“学习会要把握好基调,领会精神为主,不展开讨论,不妄议个案。尤其注意,”她顿了顿,“这份材料,目前仅限列名人员知晓。”
“明白。”
拿着这份薄薄却重若千钧的内参,林浩回到自己工位。窗外,夜幕已然降临,城市华灯初上。他感到一种无声的惊雷在胸腔内炸响。
周启明案的盖子,非但没有被捂住,反而被王总以这种方式,巧妙地掀开了一角,直呈上层!这步棋走得极其高明且大胆。它既表明了集团党委直面问题、深化改革的态度,又将周启明案个案提升到了体制机制创新的高度,化被动为主动。同时,这也是一份清晰的宣言,宣告着王治邦推动改革的决心,以及对可能存在的、更高层面阻力的某种回应。
秦清名列课题组,意味着她在这场更高层面的博弈中,拥有了一个合法且关键的“发言人”身份。她所掌握的关于资金流向、特别是可能牵扯更广的线索,可以通过这个渠道,以政策建议的形式,合规地向上传递。
自己之前的调离,此刻看来,含义更深了一层。他这枚“过河卒”,在完成了审计阶段的攻坚任务后,被稳妥地放置在了党政办这个信息枢纽。在这里,他既能接触到这类核心信息,又因其位置的“务虚”,减少了对调查本身的直接冲击,也降低了他自身的目标性。
他将内参小心地锁进抽屉,指尖感受到金属的冰凉。
党政办,果然是一个更大的“暗格”。这里没有审计部刀光剑影的厮杀,却有着更隐秘、更致命的能量流动。一份文件,一次会议,其背后可能都关联着惊心动魄的局势演变。
他回想起秦清那决绝的眼神——“有些脓疮,不挤干净,永远好不了。”
原来,挤脓疮的手术,并不只有一种方式。审计是锋利的手术刀,直接切除腐肉。而这份内参,则像一剂强效的抗生素,试图从系统内部清除病灶,甚至改变滋生细菌的环境。
学习会如期举行。在小会议室内,苏蔓、另一位副主任以及几位核心部长参加。林浩主持,按照林瑶的要求,只做通读和精神传达,未做任何引申。
苏蔓听得十分认真,偶尔点头,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但林浩敏锐地捕捉到,在她听到文中某个关于“警惕特定领域成为利益输送新通道”的论述时,笔尖有微不可查的停顿。
会议在平静甚至略显沉闷的气氛中结束。
散会后,林浩最后一个离开会议室。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大院里陆续亮起的车灯,如同流动的星河。
内参的传阅,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下投下一颗炸弹,冲击波正在无声地扩散。那些隐藏在“船底下的暗礁”,此刻是否也感受到了这来自水面的震动?
他知道,真正的惊雷,往往响于无声之处。而他已经站在了能最早感知到这场风暴来临的位置。
新的棋局,已然布下。他不再是冲锋陷阵的卒子,而是变成了棋局边上,一个能看清部分走势的……观棋者,兼……传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