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凤华选秀”的落幕与李翰逆党案的阶段性了结,大晟朝堂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
入选凤阁的韩月华等十名女子,开始了她们在苏清月指导下的学习与历练。她们被分派到不同的部门观摩实务,参与档案整理,甚至协助处理一些不太重要的公文。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给略显沉闷的官僚体系带来了一丝活力,也引得朝野上下瞩目,想看看这些被女帝寄予厚望的女子,究竟能走到哪一步。
《大晟头条》在苏清月的整顿下,成立了独立的“事实核查组”,由几位经验丰富、背景清白的老报人和凤阁派出的文书共同组成,专门负责对敏感性投稿进行背对背的核实。此举虽增加了流程,却极大地提升了报道的准确性和报社的抗风险能力。
报纸的内容也更加多元化,除了政令解读、时事评论,还增设了介绍凤阁新女官风采、追踪边境互市进展、普及格物院新发明等栏目,引导着民众的视线投向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
北境那边,凌薇薇批准的主动出击方略取得了预期效果。一支精锐的骑兵小队成功突袭了戎族一个时常扰边的部落,焚其粮草,俘其头人,给予了鹰勒联盟一个不大不小的警告。
与此同时,由户部主导的边境互市也在严密监控下重新开放,大晟的茶叶、丝绸、瓷器与戎族的皮毛、骏马、药材开始流通。虽然规模不大,且摩擦时有发生,但总算迈出了“以商稳边”的第一步。
然而,平静之下,暗影依旧存在。那个匿名指控京畿卫副指挥使的投稿来源,经过层层追查,线索最终指向了一个早已废弃的民宅,一无所获。这更让苏清月确信,有一双甚至几双眼睛,始终在暗处盯着朝廷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伺机而动。
“潜龙会……比我们想的更难对付。”苏清月在向凌薇薇汇报时总结道,“他们似乎改变了策略,不再急于求成,而是转向了更长期的潜伏和渗透。”
凌薇薇点头表示同意:“所以,我们也不能松懈。凤阁那边,对那些新来的女官,也要留心观察。未必都是忠心可用之人。”
“臣明白,已安排了人手暗中留意。”
这一日,韩月华在凤阁整理往年漕运档案时,发现了几处看似寻常、细究却有些蹊跷的款项记录。这些记录涉及的年份,正是端敬皇妃势力如日中天之时。她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将自己的发现和疑虑整理成一份简短的条陈,通过正当途径呈报给了苏清月。
苏清月接到条陈,仔细查阅了相关档案,发现韩月华所指出的款项,最终流向了几家早已不存在、查无实据的商号。这手法,与李翰案中某些资金洗白的方式颇有相似之处。
“你做得很好。”苏清月召见了韩月华,肯定了她的细心和勇气,“此事关系可能甚大,暂且不要声张,继续留意相关档案,但有发现,直接报于我知。”
韩月华得到肯定,心中激动,但面上仍保持着沉稳:“是,苏大人。”
待韩月华退下,苏清月立刻将此事密报凌薇薇。这或许是一条新的线索,指向了“潜龙会”更早的经济活动网络。
与此同时,格物院那边传来了一个好消息。经过数月攻关,他们终于成功仿制并改良了从戎族商人手中高价购得的一种名为“望远镜”的奇特器物,视远如近,对于边防侦察、海疆了望乃至天文观测,都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
凌薇薇闻讯大喜,亲自前往格物院观看演示,并下令严格保密,优先装备北境边防精锐及水师舰船。这超越时代的“神器”,必将成为大晟在未来博弈中的又一重要筹码。
朝会之上,凌薇薇听取了北境战报与互市情况的汇报,对相关将领和官员给予了褒奖。随后,她话锋一转,提及了格物院的新成就(未言明具体是何物),并宣布将进一步加大对其投入,鼓励匠作创新。
“国之强盛,不仅在兵甲之利,更在科技之新,在民心之聚,在人才之盛!”凌薇薇的声音传遍大殿,“望诸卿与朕同心,共开创我大晟前所未有之盛世!”
朝臣们山呼万岁,不管内心作何想法,此刻都必须表现出与陛下同心同德的姿态。
退朝后,凌薇薇与苏清月漫步在御花园中。
“韩月华是个可造之材。”凌薇薇说道,“细心,也有胆魄。”
“是,假以时日,或可独当一面。”苏清月赞同。
“新的舞台已经为她们搭好,就看她们自己能演出一场怎样的戏了。”凌薇薇看着园中欣欣向荣的景象,语气中带着期许,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确保这台上的戏,能按照我们的剧本演下去,不被暗处那些见不得光的东西干扰。”
苏清月顺着她的目光望去,阳光正好,花开正艳,但她知道,在这片光明之下,阴影从未真正离去。她们的路,还很长。